改变历史进程的一项伟大举措,不愧治世之能臣

曹操对选官制度的大胆改造

改变历史进程的一项伟大举措,不愧治世之能臣

唯才是举。

首先来谈谈大背景。

我们都知道,汉朝,尤其是东汉王朝的选官制度上采取举孝廉的方式。这种方式演变到东汉时期变成了豪门大族的自留地。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像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四世三公的大豪族把持朝廷,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在汉末,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我们来看一下布局。

改变历史进程的一项伟大举措,不愧治世之能臣

可以看出,在这些军阀中,门阀士族的力量是相当庞大的,刘氏皇族就比较多,其次像二袁、韩馥这些豪族。连幽州的公孙家族也在当地是比较著名的世族。而且,在各地军阀的治下大大小小的士族门阀鳞次栉比。吴郡有四姓:顾陆朱张;河内有司马氏;河北的清河崔氏等等。在这种大环境下,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是彻彻底底地在打这些士族的脸。

曹操本人的出身不是世族,他的父亲曹嵩原先是姓夏侯的,后来傍上了当时的大宦官曹腾,给其当了养子。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嵩生太祖。

汉末的知识分子对宦官集团是相当痛恨的。众所周知的两次党锢之祸让两个阵营彻底对立起来。宦官出身的曹操成为军阀,在刚刚占据兖州时,就曾经干过诛杀名士边让的事情。

 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搆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文多遺失。——《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

边让之死也导致了陈宫、张邈等兖州世族的戒心大增,他们开始恐慌并接纳了在外流亡的吕布,于曹操征伐徐州的时候捅了曹操一刀,要不是荀彧、程昱、夏侯惇等人的死守,曹操势力可能就此烟消云散了。曹操以后也长了记性,后来面对祢衡的时候,就很聪明的将他支给了刘表。

其次,士族是不是真的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么腐朽?

我们可能对士族的印象停留在了侯景之乱时的那种无能。

汉末的士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部分开始尚武。

这里的尚武不单指修习武艺,更大程度上是研习兵法。

文官的培养+军事能力的锻造,两方面的系统化学习,令一部分旧士族转型,比如颍川的陈氏、广陵的陈氏等等,也有一批新兴士族诞生。代表是河内的司马氏和吴郡的陆氏、朱氏等等。

试想一下,这样的士族怎么会腐朽?

别急。我们说的不是这个士族,而是世族。

第三,世族的衰落与士族的兴起。

世族指的是东汉时期的豪门贵族,他们拥有着大型的庄园经济,政治上垄断上层官职,文化上垄断教育。这种环境下,再加上汉末乱世,各地蜂拥而起的黄巾军和地方军阀的兴起,大世族的堕落与衰落就不可避免,要么抛弃他们的名士风范苟活于军阀的弯刀之下,比如太原王氏。还有就是与之决裂的汝南袁氏。

可无论哪种方式,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没有军队的世族注定是要被淘汰的。于是,以军功谋出身成为了士族兴起的唯一出路。事实上,士族一部分脱胎于世族,毕竟,汉末大世族掌控着教育的资源,平民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小世族要想崛起只能通过军功起家。无论是日后的江东士族还是北方士族,莫不如是。

这时,曹操的唯才是举令颁布了。

在这封命令之下,不论是庶族还是小世族都对这封诏令感兴趣。曹操成为了打破世族垄断官职的人。他理所当然地被看做是其眼中钉。

在这个过程中,世族的反扑也是随之而来,不论是皇亲国戚因为汉献帝的原因屡次闹事也好,还是以魏讽、崔琰等世族的反扑。曹操对待这些人的态度是杀一儆百,以暴力的方式进行镇压。

在追随曹操征战的同时,小世族逐渐成长为新士族。不过这些新士族却没有汉朝世族的骄傲与操守,不说司马懿夺权的肮脏卑劣,以河东贾氏(贾充)之恶名足以见其一斑。

可以说,唯才是举令斩断了东汉世族的命脉,同时也培养起一大批没有节操与骄傲的新士族,他们为了权力可以奴颜卑膝,可以曲意逢迎。士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复存在。当江东陆氏族长为理想而愤懑而死之时,东汉以来传承的世族精神也就基本断绝。

至于东晋时期的士族因为与司马氏共治天下,才会留有一丝书卷气,也才会诞生出像谢灵运、谢道韫、王羲之之类的文学大才,南朝四朝的建立是武人集团的胜利,他们成功的证明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千古真理,士族打心里瞧不起武人,就更瞧不起武人出身的南朝皇帝们,武人出身的他们可能也瞧不起他们。他们就只能够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嗨嗑药,嗑到侯景打来的时候来走路都必须要人扶的丑陋状态,这与东吴时期,江东士族们上马治军,下马牧民的英武气质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然,南朝士族的衰落不能归咎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只是,追溯根源,恐怕东汉时期的世族精神断崖式衰落能够为之提供一些缘由,而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恐怕是有着直接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