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會成爲宜昌的城區嗎?你怎麼看?

Jack詹姆斯


第一、宜昌城向東擴展越來越快。

枝江和宜都的城市建設,似乎也加快了與宜昌城區的對接。且不說枝江的安福寺、白洋、顧家店,宜都的紅花套都納入宜昌擴城規劃,你看枝江境內的白洋,其作為宜昌範圍最大的經濟開發區,各類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枝江城西董市都能強烈感受到白洋的腳步聲(白洋到董市才多大點距離)!紅花套到宜都城區(陸城)之間的車間工廠連綿不斷,而紅花套與猇亭區一橋相連,隔河對望,彼此都能聽到對面的呼吸。陸城的對面就是白洋,與陸城公汽直達的枝城鎮,其對岸就是顧家店;在陸城與白洋、枝城與顧家店之間,分別有即將興建的白洋大橋、枝城大橋相通。

其二、宜昌市從三線城市向二線城市過渡必然選擇。枝江、當陽和宜都市都是宜昌市轄區人口最多地區,宜昌市要走向大城市,需要這三個市人口。因為宜昌市一直希望修建地鐵,但是每一次當提到議事日程時,國家修建標準提高了。如果這三個縣市納入宜昌城區,地鐵修建才有可能。因為目前宜昌市人口容量有些,修建地鐵確實一種浪費,因為規劃幾條線路,公家車容量明顯滿足不了地鐵容量,但是如果城市骨架拉大,為了加強城區之間連接,地鐵是彼此一種溝通方式。

第三、宜昌市戰略要求。宜昌市要想把城市做大做強,沿江經濟帶和城市圈是必然選擇。宜昌城今後的拓展空間,最佳選擇是向東。筆者以為,宜昌老城區地形決定了宜昌城市發展,宜昌市要走向二線城市,作為市級管理和經濟文化中心要有大手筆,直接東移猇亭,立足猇亭向四周輻射,宜昌城市骨架才會有二線城市氣魄,這應該早日納入宜昌的總體規劃中。可以藉助猇亭化工企業搬遷,宜昌政治中心東移。為宜昌市整體骨架,一定要早點抓住時機,有一些文化場館建設可以同步東移,地鐵先規劃,在鼓勵開發商根據新的城市規劃把城市中心向猇亭方向轉移,既解決老城區房價過高,又謀劃宜昌下一步向更高層次飛躍。因為宜昌不是缺土地,而是缺思路。老城區改造成本高,人口密度大,改造不如東移。因為人民幸福指數,應該是人口密度適度,畢竟宜昌不是香港,土地資源有選擇,與其讓老城區人口密度增加,不如東移!

第四、宜昌城區政治中心東移猇亭,盤活土地資源。因為筆者是三峽奇石愛好者,猇亭空閒大量閒散土地,這些土地剛好用來發展城市,拓寬城市骨架。因為要想宜昌成為二線城市,宜昌老城區不論怎麼規劃,都沒有襄樊那種天然氣魄感,因為目的就看到城市向江南發展對整個江南地理風貌改變,應該說已經是對自然風貌形成一種不可能逆轉破壞。為什麼我們要在不合適地方建房子呢,給子孫後代留一些自然景觀不好麼。反而猇亭有大量已經推平土地,利用起來既利用土地存量,又不不會對長江地形地貌造成破壞。

第五、當陽、枝江、宜都要加快發展,提檔升級需要。因為這三個地方,要跟宜昌主動對接,形式宜昌城區圈。三個縣市只有更進一步融入宜昌,靠攏宜昌,才是最現實、也最聰明的選擇。所謂向宜昌靠攏,都成為宜昌大城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各項發展建設必然與宜昌中心城區同步提檔升級,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主動跟城區對接,如果這樣,大宜昌發展後勁與活力必然是空前的。

第六、夷陵區的發展模式提供了現成的範本。

因為老宜昌縣劃為夷陵區時,做出一個樣板。因為當時它納入宜昌同城發展中,有一天很有效策略:保留縣級相對獨立的行政權利。這種策略證明它的一種活力:新設立的夷陵區既可以得到宜昌同城發展之利,又可保留更多自主發展空間。同時夷陵也正是由於納入宜昌同城發展,很快跟上了宜昌大城建設的腳步。但是,因為夷陵屬於山區,被擴已經收到限制。另外夷陵是宜昌是重要水源區,只能發展以休閒為主的旅遊道路,再把錢投進入發展,不如投到更能讓宜昌骨架更大的東部。

若東部三個縣市撤市設區,原來的區劃名稱應保留不變,依然是當陽區、枝江區、宜都區,宜昌市整體規劃骨架更大一點,讓宜昌由三線城市迅速成長為一個二線城市,對於中部崛起應該是也是促進,從重慶到武漢之間,需要一個二線城市來拉動長江城市圈。

當然,宜昌市整體骨架規劃和宜昌政治文化中心東移是一件大事,筆者認為應該儘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一旦武漢成為直轄市,這種思路會為宜昌成為新湖北省會確定一個基礎,當然這也只是筆者一種良好的願望而已,總之,宜昌市從三線升級為二線,這是一條必由之路!

2018年9月於宜昌市夷陵區吾同齋


宋朝茶樓一夥計


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非常大。首先宜都市經濟目前屬於全國百強縣市,劃成宜都區後對宜昌城區只會助力不會拖累,其次地理位置離主城區非常近,不到四十公里。況且宜昌市要拓展骨架,必須增加地盤,目前宜都市的紅花套鎮已經劃入城區了。下步整個宜都市必然劃入城區,第三,縣級市和區本就平級。雖然宜都是百強縣市,如果撤市建區財政及其他方面的建設更享受更好的政策。個人認為縣級市和區的區別就像長子和次子的區別……個人觀點


小濤哥13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性和長遠性來看,在湖北省的長江南岸岸線上,武漢以上的長江沿岸城市規模偏小,而將長江和清江交匯處的宜都市發展為一百萬人口左右規模的省直轄中等城市是比較適宜的。(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與湖南省的岳陽市相似)由其牽引清江流域的開發,帶動長陽,五峰,鶴峰,松滋的整體發展將更為現實和有利。這樣既可解決宜昌市小馬拉大車的困惑,又有利於湖北省在鄂西南和長江南岸的城市合理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