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論語》智慧:求神求人不如求己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論語·述而》

南懷瑾老師講《論語》智慧:求神求人不如求己


孔子有一次生病了,子路很著急,他去為孔子求神拜佛。孔子後來聽說了,就問子路:“我聽說你為我求神去了?有沒有這回事啊?”子路回答他:“有這麼一回事,老師。”孔子說:“要是這樣就能讓我不生病的話,那麼我在神面前已經求了很久了!”南老解釋說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求神能管用的話,那麼我還會生病嗎?每個人都跑到神的面前跪拜,要自己不生病還要讓自己平安、發財、升官、婚姻美滿,神應該怎麼做?每個人都答應嗎?顯然不能。如果張三去求神把李四給拉下水,李四再去求神讓張三下馬,那麼神應該聽誰的呢?既然他不能每求必應,那麼也就無所謂神與不神了。這就是孔子要告誡子路的地方。

在《論語》中還有說孔子的一段話:子不語怪、力、亂、神。也就是說孔子平時不愛談這些鬼神的東西,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就是我們的聖人,他不說自己是否相信有鬼神,也是避而不談,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靠燒香拜神就能解決的。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遊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菩薩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菩薩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一個人是活著,他的前途就永遠取決於自己,成功與失敗,都只繫於自己身上。而依賴作為對生命的一種束縛,是一種寄生狀態。人活著就應該自立自強,依靠別人的施捨最不可靠,因為別人能給你的也就能隨時拿走。

南懷瑾老師講《論語》智慧:求神求人不如求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