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历代后妃史:贵为至尊,贱同奴隶

不论哪个时代的后妃制,无一不是君主专制母体上畸形的孪生物,都给后妃这一特殊的妇女群体带来了无尽的不幸与深重的灾难。在后宫生活中,无论爱与恨,灵与肉,生与死,泪与血,她们的人生几乎都有过痛苦的挣扎与无助的浮沉。

中国后妃史是中国妇女生活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史不可或缺的构成内容。然而,由于研究缺乏,普及不够,一般民众所知既有限,误解更不少。但后妃生涯,宫闱秘史,历来给人刺激而神秘的印象,撩拨着他们一窥内幕的好奇心。于是,便有种种后宫笔记、小说、戏剧、影视相继问世,这些作品的摹写刻画往往夸张失实,大肆渲染锦衣玉食与珠光宝气的宫闱场景,满足羡富慕贵的低俗心理。由于不去揭露貌似庄严荣华、花团锦簇的背后,有多少红颜女子成为后妃制的殉葬品,于是,后宫历史上一再上演的凄凉惨酷、血泪交织的悲剧,竟然都变成了讴歌帝后爱情的正剧或者显摆宫廷豪奢的闹剧。

你不知道的历代后妃史:贵为至尊,贱同奴隶

后妃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妻妾,可谓荣贵莫及一。但如此荣贵的妇女却常常与奴隶地位只有一步之遥——正所谓,“贵为至尊, 贱同奴隶”。

首先,皇帝与皇后的结合除政治目的外,皇后乃至殡妃不过是被当做延续子嗣的工具和玩偶。因此,能否生子,则成为皇帝选择婚姻对象的一个条件。也正因此,后妃是否生子,成为他们是否得宠的重要原因。

所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生有皇子的妃缤都会得到封号,生皇太子者,常被立为皇后,其子即位后又被尊为皇太后,生有子嗣的后妃,会因此傲视干人,没有子嗣的,也会觉得低人一等。

既然后妃的地位取决于其是否生有皇子,是否得到皇帝的宠爱,那么,为了争夺皇子,争得皇帝的宠幸便酿成了一幕又一幕残杀的悲剧。母以子贵,说明后妃的地位十分可怜。而这些可怜的角色又去伤害更为可怜的角色,其残酷甚至灭绝人性。

然而,生子而果能得宠已算幸运了,最不幸的是因生皇子而丧身者,他们纯粹是皇帝的生育工具,汉武帝钩弋夫人的故事,至今闻之令人齿冷。钩弋夫人姓赵,有宠于武帝,生子称钩弋子,后为昭帝。武帝喜欢钩弋子,欲立为太子,但钩弋子小而其母年少,武帝担心将来女主掌权会造成锅乱,久久犹豫不决,后来竟借口杀了钩弋夫人。因此;后宫凡为武帝生子的无不被杀。这种野蛮的做法在后魏甚至成为制度。后魏宫中凡产子将立为皇储的,都要被杀死。

至于后妃得宠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她们的色相,便容易理解了。但后妃年华不能久驻,皇帝所宠必不专。而“爱升,则天下不足容其高,欢坠,九服无所逃其命”。其地位是绝无保证的。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后妃的身世来源来考察其近于奴隶的卑贱地位。女人,特别是美女,常常象财宝货物一样被有力者争来抢去,或用以献礼,或用以赐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常常伴随着互相抢夺后宫美女的记录。她们是战利品,也是权势的象征。

这种野蛮的习俗一直保留到后代。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助的刘皇后扩便曾是军中虏获物。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李氏,也是他当兵时从民间抢来的国。又如明朝,明孝宗生母纪太后,本是土蛮家女。成化(1465一1487年)中,官军征土蛮,将其掠人掖庭。还有的后妃来自罪犯家属。如北周宣帝皇后朱氏,因其家有罪,被没人宫中,服侍太子,后因生静帝而被立为皇后。也有一些后妃出身至为微贱,比如西汉孝武李夫人本为倡(乐人),由其兄李延年纳于宫中。,西晋武帝太子谢夫人;其父以屠羊为业。等等。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人要出人头地或生女之家要借女儿光耀门相,唯一的途径就是攀附一个富贵之家。当然,富贵莫过于皇帝了。于是一些人家,不顾前途多险,将女儿送入掖庭。东汉明德马皇后,本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女。马家因遭谗言日益失势,马氏便如同礼品、货物,又如同赌注一样送进了后宫。又如西汉孝景皇后王氏,未人宫前,已嫁给金王孙为妇,且生有一女。但卜筮说王氏姐妹当贵。其母便强迫其女与金家断婚,献于太子宫中。这王氏便是汉武帝之母。母以子贵,能如此幸运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宫中女子命运十分悲惨。

皇帝后宫中的女子,多数是从民间选来的。自西周以来,便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话,是说所有男女都是帝王的臣妾,男的得供帝王驱使,女的得供帝王占有,无逃于天地之间。

东汉时规定,每年八月朝廷派遣中大夫与掖庭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合于相法,姿色端丽者选入后宫,再从中择视可否,以备“登御”。汉人称这一制度为等人。汉制,八月初向民间征收筹赋。这些女童本是一种有生命的贡赋。

西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七月,下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在宫廷采择之前,禁止民间嫁娶。朝廷派出宦宫,乘使车驰传州郡,所至无所幸免。司徒李撤、镇军大将胡奋、廷尉诸葛仲、太仆减权、侍中冯荪、秘书郎左思及世族女子并充三夫人、九嫔之列。司、冀、充、豫四州二千石将吏之家女子选充良人以下。一些名家盛族的女子,多伪装“败衣瘁貌”,以躲避灾难。北齐武平七年(576年,即隆化元年)二月,皇帝下诏“括杂户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是也。

元明时选秀女,更是闹得百姓不宁。其时,不仅从中原地区选取,而且从高丽选取。后至元三年(1337年),民间谣传要选秀女,一时有童男童女之家,纷纷为之婚配,“六礼既无,片言即合”。“拉郎配”的故事便由此而来。明朝每位新皇帝即位,使到民间选取女子。明人认为,后妃选自民间,她们“习见间阎生计,可以佐人君节俭之治。若必出于勋旧,则勋而兼戚,戚而兼勋”,恐怕会酿成汉代王氏、晋代贾氏之祸。明中叶以后,选妃多在京师(今北京)附近,而不去远方,恐滋扰害民。但明末南京福王刚一即位便派人四出选宫女,’凡有女之家,“黄纸贴额,即执之去”。欲明不亡,其可得乎!

清朝制度,每三年由户部主持选八旗秀女,由内务府主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秀女人宫后,由皇帝决定谁为妃、嫔、贵人。贵人以上的可以从世家中选择,贵人以下的,只从拜唐阿以下人家挑选。

女子人宫,便如登上富贵的一级阶梯,也有因人宫而视为骄傲的,也有入宫后竟连生身之父也不认的。但是,宫中妇女大部分命运是悲惨的,她们得宠的机会常是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大多数人被剥夺了享受人伦之乐的权力。

最可骇异者,是皇室长期保留着以殡妃宫人殉葬的野蛮习俗。《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石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唐太宗临死,命孟才人效死于前,都是帝王死后仍欲占有其后妃宫人的例子。可悲的是,有些后妃也认为以身相殉是合理的。辽太祖下葬时,淳钦皇后述律氏欲以身殉,由于百官力谏才未成殉,但仍断右腕放人灵枢。明朝朱元璋死时,殉葬嫔妃达四十人,成祖朱棣死时嫔妃十六人全部殉葬,殉葬者被美称为“委身蹈义”,实则公然杀人。明朝仁宗、宣宗也无不以嫔妃殉葬,直到英宗,才以“不忍”而止。此举“破千古迷谬”,真是功德无量了!

宫中妻妾,从皇后以至于宫人,都被剥夺了爱的权力。皇帝宠爱可以不计其数,宫中女子则以不妒为德。如果皇帝对她们的宠爱消失,她们惟有哀怨而已。如果她们想献媚以邀宠,便会被称作惑主。在宫中,还使役着大量被阉割的男子即宦官,所以如此,是为了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和皇帝对后宫女子的占有。但这些旷夫怨女也向往人的生活,他们暗中相结为好,有如夫妻。汉朝称之为对食,明朝称之为菜户。。这真是中国专制淫威下的一个奇特历史现象。

大部分宫女没有近幸皇帝的机会。她们不过是为皇帝服务的奴仆,常会受到非人的待遇。明世宗朱厚熄,长期不理政务,崇信道教,相信术士的胡言,竟广采宫女,以练“先天丹铅”。大批八至十四岁的女子在宫中遭到虐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金英等宫女十六人乘世宗睡熟,一拥而上,用黄花绳系喉,用黄绩抹布塞口,几个人踩在皇帝肚子上用力绞,可惜结给得不对,竟未将皇帝勒死。可怜杨金英等为争自由献出了生命。这些赤手空拳、孤立无援的女子在决定这一壮举时,需要拿出比陈涉吴广揭竿而起还要大的勇气。行刑之日,大雾你漫,昼友不解达三四日。`天亦为之称冤。可惜这个昏君又活了二十五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