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恕,可敬的「少數派」

9月22日上午,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

王夢恕是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主持了大瑤山隧道、北京地鐵2號線等眾多具有開創意義的工程,以及國內多條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設計、施工。

但長期以來,他並不是因自己的科研和建設成就為公眾所熟知。在2001年溫州“7·23”動車追尾事故中,他公開為剛起步的中國高鐵辯護。事實上,他類似這種“逆勢而動”的言論不在少數,而幾乎每一次,這些發言都為他惹來不少爭議乃至謾罵。2003年,南水北調以明渠為主,僅在穿過黃河以及一些城市地帶時使用隧道的規劃一出來,王夢恕就不認同:“這個不行,得改”。但最終,工程還是按照原規劃開工了。2007年上海市決定建設滬杭磁懸浮上海機場聯絡線。他認為磁懸浮不適於引入城市交通。如今,隧道引水的主張得到了認可和重視;磁懸浮在幾番爭論之後也不了了之、歸於平寂,可以說他這個“少數派”成功逆襲了。

王夢恕把自己的這種執拗歸結為堅持,“有些人是利益主義者,有些人是上面定了就做吧。但我覺得應該堅持真理,只要對國家,對人民有好處,我一定要說。”。有道是“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王夢恕用真心對待國家、人民和事業,不怕得罪人,不在意個人得失,唯實不唯上,敢於直言、勇於諍言、善於諫言,提出了許多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和建議,為推進科學決策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這種 “執拗”精神無疑值得更多人學習。

各地政府在致力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制定實施大量決策,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某些遺憾和不足。如能以歡迎的姿態,正視不同意見,則能及時彌補既往不足,改正錯誤。“眾人拾柴火焰高”。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兼聽廣納,博採眾長。不僅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則,而且能防止失誤,使各項決策科學合理,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王夢恕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的真心、真摯、真誠卻永遠留在人們心中。我們要將王夢恕先生的“執拗”精神傳承下去,成為激勵前行的力量,樹牢主人翁意識,甘當“少數派”,積極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建言獻策,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各地各級政府要大力營造善待“少數派”的良好氛圍,激勵使更多的人投身願進諍言,樂獻良策的行列中來,把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此形成良性循環,我們還可以迎來令人期待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