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高鐵院士”王夢恕辦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堅持說真話難能可貴

高鐵專家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將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9月2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生前擔任中心主任的王夢恕院士的辦公室,一如往昔般地整潔,但一張黑白照片和3個花圈卻無聲地宣告了這位受人景仰的“高鐵院士”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作為著名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王夢恕9月20日因腦溢血溘然長逝,享年80歲。9月21日下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來到他生前所在的辦公室,這裡已有人前來悼念。“他學識淵博,在鐵路隧道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現場一名北京交大校友告訴澎湃新聞。

“高铁院士”王梦恕办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坚持说真话难能可贵

王夢恕院士在北京交大的辦公室所在大樓,已有人前來悼念。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攝

校友前往其生前辦公室悼念

“高鐵院士”王夢恕在北京交通大學的辦公室還保持著他離開前最後的樣子:整齊,簡潔。辦公桌上有他編著的《探秘鐵路》,有他愛看的《十月》期刊,桌後一首“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題詞豪邁地佔據了半個白壁。左前方的書櫃裡擺放著他微笑盈盈的照片,只是黑色的辦公椅上卻已是空空蕩蕩。

王夢恕院士的辦公室在北京交大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的三樓, 他在此工作了數年。他先後承擔了具有國外先進水平的中國第一次盾構大型工藝模擬受力試驗,打通了全長14.295公里的大瑤山隧道,他的“北京地鐵淺埋暗挖法”受業界稱讚,這一首開先河之舉讓他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的一生也因“敢說真話”、“直陳鐵路體制弊端”而引發爭議。

對於王夢恕院士的離世,前來悼念的北京交大校友王毅恆(化名)深感意外。“他學識淵博,在鐵路隧道方面造詣很高。”王毅恆告訴澎湃新聞,雖然他不是王夢恕院士的學生,但是同在土木建築工程學院,能有機會聆聽王院士的講座和報告。王毅恆還清楚地記得,2014年他讀博期間聆聽了王院士作的一場關於國內鐵路項目的報告,“報告內容很有高度。他談京滬鐵路、青藏鐵路、凍土、橋和隧,句句都是真知灼見。”王毅恆還欽佩王夢恕院士敢說真話,不理會爭議,不明哲保身,多年來堅持直言問題所在,難能可貴。

除了擔任教職和做學術研究工作,王夢恕院士還曾在鐵道部(現中國鐵路總公司)隧道局工作。隧道局下屬某分院員工李童(化名)告訴澎湃新聞,雖然沒有跟王夢恕院士有過直接交流,但是在隧道局對院士早有耳聞。“他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大瑤山隧道工作,還能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創造總結出'淺埋暗挖法',令人欽佩,這些成就也是讓他受到大家尊重的理由。”李童說道。

外地學生赴京“告別”

1997年5月,離開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32年後,王夢恕又做回了老師,在北京交大兼任博士生導師。如今,他門下的博士生已有幾十名,其中很多人在國家重點工程裡挑起大梁,成為總工程師或項目負責人,或在高校任教。

得知恩師王夢恕去世以後,長安大學公路學院羅彥斌教授很是悲痛。9月21日凌晨,得知噩耗的他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紀念先生的文章《王夢恕: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他的配文稱“這一刻淚如泉湧”,“您的一生,求真務實,鞠躬盡瘁……諄諄教誨永銘心間”。

9月21日上午,澎湃新聞撥通羅彥斌的電話時,他正趕往西安機場,打算參加22日在北京舉行的告別儀式。因為忙於協助治喪,羅彥斌無暇接受採訪,給記者轉發了一篇講述恩師生平的文章。

王夢恕的另一名學生、北京交大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譚忠盛也忙於準備22日的告別會,要送恩師最後一程。

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譚忠盛稱恩師去世時自己正在太原出差,聽聞消息緊急趕回北京。據他介紹,去年5月,王夢恕曾因腦溢血住院,“12月份恢復得不錯,還給我們開過一次會,鼓勵我們年輕人,幹工作一切要從國家需要出發。”

在微博上,時常有網友在媒體報道下留言,稱王夢恕是“師父的師父”。北京交大一名在讀學生告訴澎湃新聞,自己的導師是王夢恕院士的學生,時常聽導師在課堂上說起王院士,堪稱傳奇。“比如在某項工程中如何堅持自己的主張,讓工程負責方‘焦頭爛額’,又在某項工程中最終卻被學生說服。”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此前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也提及這點,“想到王院士時,腦海中第一個蹦出來的字是‘誠’,為人坦誠、待人真誠、對事業高度忠誠。第二個字是‘直’,性格倔強耿直、仗義直言、直率。”徐飛說,王夢恕院士覺得是正確的、客觀的,或者他反對的,就會講出來,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媒、不從眾,只唯實,客觀、冷靜、理性,實事求是。

接觸王夢恕院士的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感受:為人溫和。一位採訪過王院士的北京媒體記者9月21日告訴澎湃新聞,2014年曾就渤海灣跨海大橋建設和高鐵通車情況等問題採訪過王夢恕院士。“對於我們這些行業外的人,院士會盡可能講得更淺顯易懂一些。”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採訪結束後不到五分鐘,王院士又打了電話回來,開口就說,“剛才那個話題還有一點沒有講得太清楚,擔心大家不太明白,我想說得再詳細一點可以嗎?”

早年就讀的母校還有“王夢恕班”

王夢恕來自鐵路世家,他的父親王崇和曾在隴海鐵路任職,擔任站長。年少時,王夢恕經常跟隨父母在鐵路線上來回奔波,隆隆的火車聲和冰冷、潮溼、臭氣熏天的悶罐子車廂充滿著他的記憶。他後來入讀陝西寶雞蔡家坡鐵路中學,在這裡知道了“詹天佑”,視其為偶像,就此踏入自己奮鬥一生的鐵路事業。

他一生與多所交通院校結緣,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他先後在天津鐵路工程學校(現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深造,還在唐山鐵道學院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教職。1997年5月開始,又在北京交大擔任博士生導師。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辦公室負責人也向澎湃新聞介紹,王夢恕院士2017年初也接受了該校邀請,兼任博士生導師,培養人才。

儘管畢業已久,曾經的母校也經歷了世事變遷,但王夢恕在提攜母校晚輩方面仍用心頗多。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9月20日告訴澎湃新聞,王夢恕院士生前“經常會來學校”,和“學弟學妹”們交談。該校2009年成立了“王夢恕勵學獎勵基金”,獎勵優秀學生,王夢恕院士當年還來學校和首批獲得獎學金的同學進行了交流。學校也有一個“王夢恕班”,集合了鐵道建築系最優秀的學生。“王院士每次過來都會看看這個班裡的學生。”該工作人員說。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官網上還保留了這則新聞:王夢恕院士十年前曾在該校一次做過一次演講,面對臺下的年輕人,憶及在學校留下的點滴,不禁“潸然淚下”。有學生問他,若能重新選擇一次人生,會怎麼做?王夢恕說,人這一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再有選擇的機會。“選擇是一種責任。在我聽到我們施工人員受委屈時我很不忍心,中國的建設者不能受到欺負。我常說的一句話,鐵路的建設者們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就是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妻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