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茶各有味(二):龙井、六安茶

龙井茶在明代中期,已声名鹊起。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徐宽的《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诗云:“谏议书来印不斜,但惊入手是春芽。惜无一斛虎丘水,煮尽二斤龙井茶。顾渚品高知已退,建溪名重恐难加。饮余为此留诗在,风味依然在齿牙。”这是我读到的关于龙井茶的最早茶诗。元代的虞集,虽然也有《次邓文原游龙井》诗:“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但是,他们“三咽不忍漱”的还是“黄金芽”,此时还没有龙井茶的确切命名。其后,徐渭有诗:“杭客矜龙井,苏州伐虎丘。”龙井茶在明代慢慢崭露头角,并成为天下至美,直到今日。

清代名茶各有味(二):龙井、六安茶

明末文震亨《长物志》说:“品之最优者,以沉香、岕茶为首。第焚煮有法,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岕茶到了清中晚期,几乎销声匿迹了,其原因不得而知,大概与江南文人的疏远以及西湖龙井、碧螺春的崛起有关。

许次纾《茶疏》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明代,六安茶之所以能成为贡茶,是因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武夷茶大面积枯死,茶园荒废,造成无茶可贡带来的机遇。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诗中,总结感慨武夷茶的衰败缘由,诗云:“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端明即是蔡襄,董天工的言外之意,是讲明代武夷山茶农贡额、税负过重,造成了武夷茶树因过采而大面积死亡,蔡端明首创小龙团取悦皇帝,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清代名茶各有味(二):龙井、六安茶

六安茶,在唐代有“庐州六安”之称,其地位的迅速飙升,是在明末被纳为贡茶之后改变的。康熙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说:“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茶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矣。岕茶为名士,武夷为高士,六安为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食饱最宜。”张英是清代重臣张廷玉的父亲,他很清楚六安茶多为中叶种茶树,比江南的茶要味厚性烈,所以他认为六安茶适宜身强力壮的青少年饮用,这也是《红楼梦》中贾母不饮六安茶的重要原因。明清推崇六安茶的药用,其消融积滞,蠲除沉荷,通利肠胃,是相对于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较低的江南小叶种茶类而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