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经历 陈达

按:他现在日照港集团股份二公司工作,在大学期间开始随我学拳。是我开山收徒的弟子之一,也是第一个跟随我专习通背拳的徒弟,曾经历了无护具的实战训练。他习拳认真钻研刻苦体认,将拳术融入到了每一天的生活当中。经过多年的沉积,通背拳的劲力已经上身,并具备了一定的实战技击能力。— 孔天璞

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第一次接触武术大约在2000年左右上初中,同学给了本武术书,就喜欢上了武术,之后就开始订阅武术杂志《精武》《拳击与格斗》《武魂》,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不断地搜集武术杂志和武术书,很羡慕别的武友有老师和师父教。

直到2005年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上大学时,在冬天认识了正在读大学的日职双节棍协会创始人许崇良,并跟随他学习双节棍,常听他提起孔维涛先生的传统武术内家拳,便对内家拳产生了向往。

习武经历 陈达

2008年10月应邀在水利学院进行了第二次拳术讲座,也是当时在大学城各高校的第六期讲座。

第一次见师父是2006年1月份,许崇良说要带我们见识见识什么是内家拳。与他一起见到了师父。当时师父开着别克车,短发,戴着大墨镜,一副霸气的样子。后来看了演练的八卦掌和形意拳,终于见到传说中的真功夫。从那天开始,整个寒假满脑子都是内家拳。等到开学,实在憋不住了,冒昧地给师父手机发了个短信,表达我想学拳的愿望。

3月份的一个周六,许崇良骑着他的破摩托车带着我来到师父家,路上骑得很快(心想骑这么快万一摔了,就没法去学拳了),这破摩托车竟然安全抵达了。见到师父,来到小区的篮球场。师父问我为什么学拳,我紧张得说不出原因,许崇良说了句因为有内涵,我无脑地重复了说因为有内涵。师父笑了一下,叫我站三体式,三体式一站三十分钟,哆嗦了三十分钟,站完后师父说了句:“不错,能坚持站下来”。师父先教了我形意的崩拳,我怎么练都是软绵绵的,最后师父教了我“盖马三捶”和“摇根”,练了之后师父说:“你挺适合练通背的”。

从师父那里回学校后,每天都站三体式,练崩拳、“盖马三锤”和“摇根”。直到两个月后一个周六晚上,本来打算与同学逛商店,接到师父电话,让我去海曲公园附近练拳,立即告别同学坐上公交车。到后,师父让我把上次教的练练,练后师父说我练得太软了,我一听崩溃了(我想:我的身体天赋极差,这可怎么办),这次师父纠正了我的“盖马三捶”,并教给我八极拳的“顶阳针”。回到学校后,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在大学城德胜园门口练拳。老婆与我同校,当时经常早上跑步,后来跟老婆谈恋爱时,她说以前经常看见我在宿舍大门口练拳,她跑步我当时没注意。只注意到离我20米远地方,经常有个女胖子在减肥,虽然天天减,但是这女孩太胖了,我不喜欢,还是老婆好,我喜欢瘦一些的。

再次见到师父,是6月份的日职双节棍表演,师父坐在主席台上,而我表演双节棍演砸了。结束后许崇良找到我,拉我一起见师父。我又练了一会,师父给纠正了些错误。从此,一直以学生身份跟着师父练拳,师父只教我通背,我也就专攻通背,每天没事就是摇啊摇(摇根)和劈啊劈(劈山)。

习武经历 陈达

2007年在师父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牵头在水利学院机电系成立了武术协会,我成了第一任会长。通过武术协会认识了于斌,后来我把同班同学贾帅(现在的贾师兄)和于彬(于师弟)介绍跟师父练拳。我们仨每周六下午跟随师父在银河公园拳场练拳,直到2008年夏天(我毕业那年),正式拜入师父门下。

习拳心得:当初学拳时,几个月才教一个动作,回去就是反复的练,一练就是几个月,感觉这种练法基础打的扎实。学通背时摇根摇了半年后,师父教了我劈山,我劈了半年后,才开始学五行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