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兵+」要戰鬥力

初秋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區,滿目金黃,隨風搖曳的青稞傳遞著豐收的喜悅。

9月11日,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巴塘草原,隨著一顆信號彈劃破天空,民兵分隊“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行動演練拉開帷幕。騎駿馬、駕摩托,民兵應急分隊隊員快速集結,先後進行了生態巡護、打擊盜獵、森林草原滅火等課目演練。民兵隊伍精良的裝備、過硬的素質、良好的精神面貌受到觀摩演練的軍地領導的好評。

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後,省軍區系統如何履行新的職責使命?地處西部民族地區,如何打造一支建用一致、精幹管用的民兵隊伍?去年以來,青海軍地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契機,以“建強基層組織、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為主線,探索出一條緊貼國防動員主責主業、緊貼軍地橋樑紐帶屬性、緊貼地域發展節奏的改革發展路子。

“民兵+生態環境管護隊”

——融合抓建打造專業生態管護力量

前不久,玉樹州曲麻萊縣“長江源頭民兵第一哨”接到群眾舉報,通天河沿岸有一夥身份不明人員正向生態核心保護地域流竄。擔任戰備值班任務的約改鎮民兵應急排接到縣人武部命令,第一時間組織民兵生態管護員趕往任務地域,協助地方公安成功抓獲2名疑似盜獵人員。

入秋雨水增多,在稱多縣海拔4100米的通天河畔,通天河生態民兵守橋班班長久美正忙著整修橋面。今年,久美又多了一個新身份——生態管護員,他不僅要帶領民兵執行保交護路任務,還擔負著通天河流域內的生態巡護、草原管護、保護野生動物等職責。

在這裡,活躍著8000餘名像久美這樣的民兵生態管護員。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天河鎖鑰”等美譽。習主席在青海考察時曾提出紮紮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紮紮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紮紮實實加強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要求。為落實好這一重要指示精神,青海省軍區在玉樹州推開“民兵+生態環境管護隊”試點探索。按照戶有員、社有組、村有班、鄉(鎮)有排、縣(市)有連的編兵格局,擇優將生態管護員納入民兵隊伍;在三江源重要點位建設民兵監測哨,實時監測野生動物和生態變化;在重要流域建設民兵巡護隊,採取無人機、騎馬、騎摩托、徒步等方式,常態進行生態巡護;在核心自然保護區建設民兵應急分隊,快速處置突發情況。

“民兵+基層政權工作隊”

——民兵骨幹為基層組織建設添活力

門源回族自治縣浩門鎮圪墶村,青海開通的首列高鐵的必經之地。

圪墶村的黑土地肥沃,是油菜花的海洋。高鐵從大阪山隧道出來,即穿行於這片花海。高鐵的北側,5年前還是一片荒灘,如今種下了400餘畝的樹苗,一到夏天,一片鬱鬱蔥蔥。

站在這片林木前,浩門鎮黨委書記、民兵應急連指導員馬吉祥很是自豪:“那年植樹大會戰,我們民兵僅用了10天,就種植了8萬多株楊樹!”

“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民兵建設不僅是武裝力量的建設,也有利於夯實地方發展基礎。通過平時的軍事訓練,增強了黨員幹部的時間觀念、組織紀律性和執行力,對幹好基層工作具有促進作用。”馬吉祥感慨地說道。兩年來,應急連民兵有8人成為浩門鎮社區、村兩委班子成員,他們過硬的作風為基層組織建設注入了活力。

“民兵隊伍是一個大熔爐,也是武裝工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大平臺!”海北軍分區司令員王寶平說。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聯合制定出臺文件,連續5年選拔800餘名優秀退役士兵,充實到青南藏區鄉鎮黨政部門和基層政法公安系統工作,先後推薦81名優秀專武幹部走上鄉鎮領導崗位,187名民兵骨幹充實到村兩委班子,全省近6成的鄉(鎮)長、書記同時兼任民兵連(排)長,為加強基層組織工作打造了一支精幹高效的民兵“工作隊”。

“民兵+脫貧致富幫扶隊”

——10支幫扶隊助力藏鄉村民拔窮根

在共和縣倒淌河鎮的哈乙亥牧場,牛肉食品加工廠廠長德桑洛剛剛與牧民索南才旦簽下了購買135頭犛牛、價值83.7萬元的合同。德桑洛不僅是牛肉加工廠廠長,還是民兵排長、扶貧隊員,索南才旦是他的結對幫扶戶。

兩年前,德桑洛退伍返鄉,原本打算外出務工,共和縣人武部領導帶著優惠政策和致富項目找上門來。在人武部的幫助下,德桑洛貸款創業,很快成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共和縣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隅,土地資源貧瘠,屬於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近20%。去年以來,該州成立民兵脫貧攻堅聯合調研組,深入5個縣36個鄉鎮,走草場、訪牧戶、進帳篷,對民兵幫扶隊如何建、怎麼用進行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該州組建了思想幫扶、文化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科技幫扶、雙擁幫扶、產業幫扶、項目幫扶、結對幫扶、志願幫扶10支特色幫扶隊,按照“一隊一模式、一隊一平臺、一隊一舉措”的要求,根據貧困戶需求精準扶貧。同時,他們提出“131行動”結對扶貧計劃,即1個幹部帶領3個民兵幫扶1個貧困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民兵骨幹要發揮‘頭雁效應’,主動擔當脫貧攻堅‘突擊手’。”海南軍分區司令員嚴康林介紹說,他們積極構建幫扶平臺,設立“黨政軍企兵扶貧大講堂”,組織文化幫扶隊進村入戶科普知識;成立科技幫扶夜校,組織民兵致富能手手把手傳授種植養殖技術;成立農牧民合作組織,採取“企業+合作社+農牧戶”模式,實現貧困戶增收。

藏族民兵文長太是祁連縣牛溝鄉達玉牧區的致富帶頭人。幾年前,靠放牧為生的文長太和幾個民兵帶頭搞起家庭畜牧業養殖合作社,憑藉著好政策,不到兩年就實現了收入翻番。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員發展到38戶157人,全村生產分紅高達3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3萬元,直接帶動5戶21人實現脫貧。

向“民兵+”要战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