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頹廢看御馬

清朝颓废看御马

清 郎世寧《御馬圖》

清朝統治者滿族人,在還未入關時,主要以畜牧、遊獵為生。所以,他們當時極其重視騎射技藝,對於騎射的根本要素——馬匹,更是挑選嚴格,因為良馬大多是烈馬,所以,對於難以馴服的烈馬,他們尤為偏愛。他們的首領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亦是如此,其胯下的良馬大都是自己馴服的烈馬。

滿族人入關後,依然視騎射尚武為“滿洲根本”、“先正遺風”,甚至在紫禁城中立起了“下馬必亡碑”,時刻向後代傳遞著“如果喪失了馬上的技藝,就離滅亡不遠”的理念。其言不可謂不重,效果也不錯,清初的皇帝們,基本都稱得上“武林高手”。但是,這樣的傳承並沒有持久——最初顯露頹勢的地方,就是皇帝的馬。

與在關外時馴服烈馬為良騎不同,為皇帝選馬的首要考慮不是優劣,而是平穩。

清朝颓废看御马

清 郎世寧《八駿圖》

為了讓馬變得平穩,馴馬師會讓它們去跑圈棚。圈棚就是在馴馬場搭建的一個只比馬耳高出三指的木棚子,這座木棚子裡面的寬度只夠一匹備選的御馬奔跑,各個圈棚首尾銜接。將全部備選御馬關在圈棚裡,上百名馴馬師站在圈棚外面,手持馬鞭,鞭打備選御馬。如果備選的御馬在圈棚中尥蹶子(liào juě zi),棚頂的橫木必然會磕傷馬頭。備選御馬在這種圈棚中跑上半年後,都會跑得異常平穩。因為一旦不平穩,必然會被木棚子磕傷頭部或身體——磕碰多了,就長記性了。

半年之後,這些備選御馬會被牽出圈棚,馴馬師在馬鞍左右各搭上一隻木桶,木桶中裝滿清水,然後馴馬師趕著它們狂奔十里,到目的地之後,分別稱量木桶中所剩清水的重量。木桶中剩水最多的馬,被認為是跑得最平穩的馬,而這匹馬,就是皇帝的首騎御馬,其他排名靠前的九匹馬,則是備選的副騎御馬。如此訓練出的御馬,奔馳千里、桀驁不馴的馬性全無,變成了一匹匹奔跑起來四平八穩的太平馬。當這些馬成為皇帝的坐騎,再優秀的騎射傳統,恐怕也要慢慢淪為表演秀了。

於是曾經行動如電、令強敵膽寒的八旗鐵騎,隨著皇帝選馬標準的改變,慢慢被磨去了一身的銳氣。滿族人雖然沒有“下馬”,但騎的是太平馬,過的是奢侈生活。最終,八旗子弟成了紈絝子弟的代名詞。

[作者]

曹 文 學

[來源]

今 晚 報

趙 磊

微信號:yuanmingyuanpar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