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占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爲何?

大家好,本文由琴影歷史大咖原創,歡迎小夥伴點擊右上方關注哦!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假如說“潁川四長”暗示了曹操統一的北方的功勞,那麼“江夏八俊”就為孫權、劉備難以與曹操抗衡埋下了伏筆。公元118年,劉焉向皇帝上書《建議選牧伯》,意思就是廢太守改立州牧,而就是劉焉的這一建議,是東漢王朝逐漸成為了州牧割據的局面。長江以北,諸侯林立,戰亂頻發;長江以南則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那就是益州的劉焉、荊州的劉表和揚州的孫權。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劉表所佔據的荊州從小的方面來看處在益州和揚州之間,從大的方面來看夾在中原和交州中間,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天下之腹”,而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的歸屬直接決定這天下的局勢。公元190年,位列“八俊”之一的劉表一人一騎進入荊州,繼而跨蹈漢南成為荊州之主,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成為了當時天下政治局勢中舉足輕重的勢力。劉表因為早年參加過太學生運動,而且劉表是當時著名儒士,結識了當時七位名士,而他們八個也別並稱為“江夏八俊”。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如果當時天下太平,有“江夏八俊”這般名頭的主公與謀士,絕對可以將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江夏八俊”所在的年代和“潁川四長”的年代比起來整整晚了一個年代,天下當時已處於漢朝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亂世,劉表與他手下的那些謀士在這樣的亂世也就很難獨善其身了。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江夏八俊”中的八人,除了劉表之外分別是汝南陳翔、範滂、魯國孔昱、勃海苑康、山陽檀敷字、張儉、南陽岑晊,而這七個人中,除了南陽岑晊是荊州人士外,其餘六人都不是荊州人。這也很容易理解,當時天下混亂,而劉表的荊州在當時是“世外桃源”的存在,那些名士紛紛前往荊州避難,因此劉表麾下多其他州的人士也就正常了,但是在“江夏八俊”中六人不是“江夏”人士,因此劉表就是不得不考慮荊州的這些士族依附自己是否是真心了。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荊州原本就有勢力很大的幾大豪門士族,蒯氏有蒯良、蒯越兄弟,蔡氏中有蔡諷,黃氏中的黃承彥,龐氏有龐德公這些士族都有人投靠劉表,但是也有很多名士雖在荊州卻拒絕投奔劉表,比如諸葛亮、龐統二人就自始至終都沒有投靠劉表。龐統龐統是龐德公從子,自然是荊州世族,而諸葛亮歲不是說荊州人士,卻和這幾個荊州豪族有藕斷絲連的關係:蒯良之弟蒯祺娶了諸葛亮大姐,二姐嫁給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而他自己也成為黃承彥的女婿。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而龐統、諸葛亮等人沒有為劉表效命,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劉表並沒有得到荊州世家的真心,他們對於劉表毫無雄心表示不滿,他們一直在等待一個能把他們雄心實現的主公,並最終選擇了劉備。一篇《隆中對》傳世千年,與其說劉備三顧茅廬選擇了諸葛亮,倒不如說諸葛亮看中了劉備的潛力;與其說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到不如說荊州士族選中了劉備。劉表單騎入荊,扛起了“江夏八俊”這杆旗,卻錯過了臥龍、鳳雛等當世之才,他的失敗也不足為奇。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可是,荊州士族雖選擇了劉備,劉備卻沒有達到他們的厚望。公元 219年,呂蒙白衣渡江攻取荊州,砍下關羽腦袋,至此劉備只剩益州可以立腳。假如說曹操“起兵征伐”依靠的是潁川,那麼劉備就是靠的荊州,荊州丟失,劉備麾下的荊州謀臣便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劉備才決定出兵東吳。劉備雖沒有奪回荊州,但卻贏得了麾下荊州謀臣的心,孫權雖得到了荊州土地,卻沒有得到荊州的人心,這也為吳蜀埋下一個導火索,影響了三國局勢的最終走向。

劉表佔據荊州不招攬臥龍鳳雛,反而依靠江夏八俊,究竟為何?

長江以北的統一和長江以南的分裂,分別通過“潁川四長”與“江夏八俊”這兩個名號暗示出來。曹操在北方牢牢控制這潁川,而劉表、劉備、孫權三人都沒有控制了荊州,三國鼎立的局勢也成了不平衡的,以曹操最為強勢,孫權次之,劉備最弱。或許天下大局往往會通過這些微小的事件才能夠展示出來,這也許是歷史迷人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