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三峽:宜昌八景

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宜昌八景”發生了許多變化。這裡“宜昌八景”中的“宜昌”是指清代東湖府,相當於現在宜昌市區部分。據同治五年《宜昌府志·東湖八景》載,“宜昌八景”是:東山圖畫、西陵形勝、雅臺明月、靈洞仙湫、三遊雨霽、五隴煙收、赤磯釣亭、黃牛棹歌。

以八十年代的宜昌地圖為參照,標示當年的“宜昌八景”位置。石門洞與黃牛巖在圖之外,以箭頭表示大致方位。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宜昌八景”位置示意圖

東山圖畫

東山,因位於宜昌古城東部而得名。隨著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現在的東山位於市區中部,

起於茶庵子,南止於烏稍尾,東臨樑子衝,西邊原有“六一書院”,現臨東山大道。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昔日東山寺(東山公園)

老一輩的居士說,佛教在宜昌興盛數百年,留下不少寺廟。屈指算來,宜昌過去曾有一百多座寺廟,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興福寺,始建於漢代。但論文化影響,還以唐代的東山寺為最。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1909-02-27拍攝的宜昌東山寺

宜昌人都知道原東山頂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唐代東山寺,只是知道東山寺來歷的人不多。有一位美國旅行家蓋洛,他在1903年寫的《揚子江上的美國人:從上海經華中到緬甸的旅行記錄》中有一段話解釋這段來歷:“宜昌對岸那金字塔似的大山,十分壯麗。據說那裡住著些邪惡的精靈,為了以往的恩恩怨怨,會越過大河,傷害這座城市,並破壞這裡的商業活動。為了鎮住那些邪惡的妖怪,抵消它們的不良影響,富商們聯合達官貴人,捐贈了大筆款項,在東山上修建了一座三層寺廟。這座寺廟面對著金字塔似的大山,當惡鬼蹦出來時,就會將它們截住,扔向水裡去。”原來,東山寺是為了威鎮磨基山的“魔鬼”而修建的。

東山之美,歷代文人墨客都讚歎不已。南宋歐陽修《冬至後三日陪丁元珍遊東山寺》中有一句“翠蘚蒼崖森古木,綠蘿盤石暗深溪,東山之景物也。”還有“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誇”,“獨攜此卷西陵泊,相逢邀看東山竹。”更有人讚賞有加:“藹藹東山巔,悠悠圖畫裡。”後代南宋詩人陸游、明代夷陵名人雷思霈、清代嚴思浚等文化名人也曾慕名遊覽東山寺。從同治本《宜昌府志》中選錄幾篇古代詩人題名“東山圖畫”的詩,看看當年的東山美景。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東山寺(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夷陵勝境注東山,翹首都從畫裡攀。

蜀道三千環疊嶂,荊門十二鎖重關。

雲開城郭江天外,樹隱人家紫翠間。

偶坐林泉何所契,月明湖上一僧還。

——余文斌《東山圖畫》

重登古寺俯雄關,轉盻江天境倍間。

曉日崢嶸煙霧外,層巒疊敋畫閣間。

雲歸視禪室寒初,重籌借花枝欲攀。

有客不須懷謝眺,揮毫寫破舊名山。

——李士開《東山圖畫》

禪林高矗郭門東,隔岸層峰插碧空。

楚水蜀雲歸眼底,江濤山月豁胸中。

煙霞四面添詩料,圖畫千秋付化工。

最是昔賢題詠處,登臨憑眺憶文忠。

——王述堂《東山圖畫》

關於東山,有一段歷史真實故事。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宜昌爾雅街(原名所堂街、鎖堂街)出了個進士劉一儒。此人才華橫溢,淡泊名利,為官清廉。曾官至工部尚書。三年後,嘉靖四十一年,宜昌江對岸點軍紫陽又出了個進士王篆。此人更厲害,曾任兩京都御史,晉位少宰,亦稱吏部侍郎。兩個宜昌老鄉同朝為官,相處親密。劉一儒喜歡山水,他為方便到東山遊玩的遊客食宿,在東山腳下修建了“東山草堂”。當時,與劉一儒同僚兼好友的吏部左侍郎王篆特地為修繕“東山草堂”寫了紀文。一時間,東山草堂聞名遐邇。赤子同心,宜昌兩位高官逝世後,皆葬於東山之上。

宜昌八景都非常美麗,為何“東山圖畫”獨居八景之首?自宜昌出了劉一儒與王篆後,宜昌的父母官都喜愛東山,特別認為東山日出為美景之最。而且,“東山日出”在仕途上有象徵意義,即使失意潦倒,還可“東山再起”。於是乎,歷代舊宜昌縣衙門門額上,均刻有“東山旭日”圖畫。知府、知縣這樣喜歡此東山圖畫,主持修志的官員遴選宜昌八景時,自然圈定“東山圖畫”為“宜昌八景”之首。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東山寺攬勝樓

遊東山,一定要去東山寺攬勝樓,那裡可以將宜昌風光盡攬眼中。佇立東山頂,看:磨基小山,隔江蒼翠;大江東去,白帆相追;層巒疊嶺,煙淡雲飛。聽:白龍井內,叮咚泉水;清風徐徐,葉搖枝垂;晨鐘暮鼓,令人陶醉。一幅生動如幻的東山美麗圖畫,怎不令遊人難捨,流連不歸?!

西陵形勝

“西陵”指西陵山。西陵山位於宜昌市西北南津關東南、長江與黃柏河之間,泛指從營盤崗到天燈堡之間的山頭。據《宜昌府志》與《東湖縣誌》載“西陵山在社林鋪,縣西北十五里,蜀江之險始此。”西陵山上原有一廟,在社林鋪前後坪。據傳,清光緒末年,西陵山廟曾由四川張道人擴建,建有靈官殿、正殿等大小房舍十餘間。寺廟的山門正對宜昌古城,上石匾刻有“西陵山”三個大字,為當時宜昌著名的寺觀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宜昌淪陷,西陵山被日寇炸為廢墟。解放後,西陵山廟遺址被闢為農田。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靈官殿(德國柏石曼1909年拍攝)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西陵形勝(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西陵山(《宜昌市地名志》插圖)

古代的西陵山景色秀麗。登上西陵山頂,遠眺西陵峽口,只見群山起伏,層巒疊嶂,愈遠愈高。大文學家歐陽修,北宋景祐年間,曾被謫擔任過夷陵縣令。他在宜昌寫有一篇《寄聖俞》,其中有讚美西陵山的景色,錄如下。

西陵山水天下佳,我昔謫官君所嗟。

官閒憔悴一病叟,縣古瀟灑如山家。

雪消深林自劚筍,人響空山隨摘茶。

有時攜酒探幽絕,往往上下霧煙霞。

——北宋·歐陽修《寄聖俞》

另有兩篇頌揚“西陵形勝”的古詩,收錄在《宜昌府志》中,筆者轉摘如下。

峨嵋巫峽紫雲凝,一路奇峰露石稜。

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鍾神秀在西陵。

——清·肖際運《西陵形勝》

江流觸石浪成堆,帶繞孤城實壯哉。

山勢遠從煙際束,峽門高向日邊開。

累朝霸業埋焦壤,萬古灘聲走巨雷。

天險由來籍人力,時清不必問雄才。

——清·饒世榘《西陵形勝》

雅臺明月

雅臺即爾雅臺。《宜昌府志》記載:“爾雅臺,在城西北隅所堂街”。相傳為晉代大學者郭璞避居夷陵注《爾雅》處,曾洗墨於池(即明月池)。後傳宋代蘇軾、黃庭堅也曾經在此洗墨。明代稱這裡為“墨池書屋”,清代稱此為“墨池書院”。由此,此街命名爾雅街。後來,“墨池書院”所在地稱為墨池巷(遺址應在今新街與人民路之間)。

雅臺明月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晉郭璞曾居夷陵後稱爾雅街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殘存的爾雅街(《宜昌市地名志》插圖,劉錦華攝)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郭璞畫像

爾:近;雅:正。“爾雅”就是指解釋詞義近於雅正,合於規範。《爾雅》是我國古代最早解釋詞義的一部專著,是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編纂的一部詞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質的工具書。

據《晉書》記載,郭璞善於五行、天文、卜筮之術。他看風水、卜兇吉,是一個頗有聲名的“陰陽先生”。相傳,郭璞來夷陵後,曾察看夷陵地形,發現夷陵地勢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車運來中州(今河南)的土,再對照陰陽的向背角度,壘建了兩個土臺子,藉以抵消山川與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此外,藉助於中州土壘成的二臺,登臺祭月,使二臺配合得宜。明朝末期,二臺在戰亂中被燒燬。同治《宜昌府志·古蹟》載,“爾雅臺在城西北隅所堂街,《圖經》雲:‘晉郭璞注爾雅處。旁有明月臺,前為明月池。’故老僉雲:峽州舊城為璞流寓時所相度,就山川形勢分配五行,獨中央地勢卑下,於土德為弱,因自中州輦上至峽,相陰陽向背之宜,特建二臺鎮之。明季兵燹,雨臺皆圯。”

爾雅檯曆來是文人墨客必遊之地,蘇軾、黃庭堅、王十朋、范成大、陸游等都曾在此留下過賦、詩、詞。這裡選摘幾篇《東湖府志》收錄的詩。

隱跡扛山郭景純,學兼儒伎術通神。

蟲魚草木歸箋註,何害其為磊落人。

——宋·王十朋《爾雅臺》

爾雅臺前草木疎,明月臺前月影孤。

試問當年著書者,二臺留得此間無。

——明·詹同《爾雅明月二臺》

歷朝棟宇掩蒿萊,典午猶留爾雅臺。

三卷書尊東晉上,一椽屋老北城隈。

門臨隘巷緣多曲,土運中州喜厚培。

明月不言何處問,僅餘池影共徘徊。

——清·王基煦《雅臺明月》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爾雅臺(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雅臺明月”一景的來歷有二種說法。一是文物說,因為爾雅臺與明月臺為千古稀世文物,是神州難覓的人文景點;二是景觀說,因為月夜,登爾雅臺,空中明月映在靜靜的洗墨池(明月池)水面上,亭臺樓閣,二月同輝,實為人間美景。其實,“雅臺明月”景觀是二者的共同作用——靜夜觀二月,依臺思古人,豈不美絕?

靈洞仙湫

“靈洞”,即石門洞;“湫”,即深潭。石門洞又稱龍王洞,在宜昌縣城西南約20多公里的點軍筐覆山。因洞口原有兩石如門,故名。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宜昌石門洞(德國柏石曼1909年拍攝)

同治《宜昌府志》載,“石門洞在五龍鋪去城西四十里,洞中潭深莫測,水氵虢氵虢(此古漢字無法輸入,意思為水流動的聲音----筆者) 從石罅中出,冬溫而夏涼。旁有石田、石龕、石床,可供遊息。其石勢蜿蜒如龍而昂首出於洞之巔。土人立廟祀之,歲旱,禱雨輙應。故一名龍王洞,又曰靈洞。絕壁間有黃字書‘月峽張仙到此’,傳是張三丰書。”石龍洞中深潭,清泉從石罅流出,約14平方米,不盈不涸,冬溫夏涼,因而有“靈洞仙湫”之譽。傳說,昔日洞內有佑聖宮、臥雲樓、觀音寺、龍王殿等建築,曾被譽為“桃源仙靈之窟宅”。

放眼石門洞外,顯蒼泛綠,古色盎然,山石褶皺,頗富異趣。傳說張三丰曾在石門洞外修行,故而歷代道家弟子在此建有道觀。2009年7月,曾有考古專家在石門洞景區發現三座道士墓塔,是為證明。從同治本《宜昌府志》中選錄幾篇古代詩人題名“靈洞仙湫”的詩,從中可以體會到當年石門洞的人間美景。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石門洞(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石門何年開,石洞自今古。

洞裡石潭清,洞口撐石柱。

巖懸樹倒生,峰缺雲爭補。

萬壑吼松風,寒泉滳玉乳。

怪爭海市樓,造物逞鬼斧。

至此祈甘霖,有龍應鳴鼓。

天外走轟雷,煙霧隨呑吐。

大雨及時行,歲稔歌樂土。

不住張三丰,誰識神仙府。

——唐秉意《靈洞仙湫》

高巖毓靈異,古洞闢幽深。

大澤頫迴護,澂潭無古今。

雲根紆八極,乳溜滴層陰。

蘋藻年年薦,應期沛雨霖。

——饒敦裕《靈洞仙湫》

石門靈洞勢崢嶸,最愛仙湫出谷清。

冬暖夏涼如有候,山花嶺樹半無名。

一犂雨足資民禱,萬壑雲深滯客行。

古寺憑高峰似削,閒來聽鳥弄晴聲。

——王奎榮《靈洞仙湫》

三遊雨霽

“三遊”即三遊洞。“霽”即雨過天晴。

《宜昌府志·山川》載,“三遊洞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濱大江之左,面臨下牢溪,巖洞幽邃。”至於三遊洞的來由,宜昌人都比較熟悉。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著名詩人白居易由江州(江西九江)司馬轉赴忠州(四川忠縣)刺史之任,與弟白行儉同行。碰巧在夷陵偶遇好朋友、著名文學家元稹。元稹是由通州(四川達縣)司馬授虢州(河南靈寶)長史。三人夷陵相遇,十分高興,一起盤桓江上飲酒賦詩。泊舟下牢溪,上岸尋幽探勝,發現了這個天然古洞。於是,三人登山遊之,於洞中各作詩文留念。當時白居易作了《三遊洞序》(洞名即由此而來),此為前三遊。宋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帶兒子蘇軾、蘇轍由眉洲(四川眉縣)赴京(河南開封),途經夷陵。三蘇同遊此洞,並留下詩詞數首,此為後三遊。後來,到此洞遊玩的文學家與詩人不計其數,普通遊客也絡繹不絕。由此,三遊洞名聲遠播,成為華夏著名古洞之一。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三遊洞

三遊洞的位置恰在西陵峽開始處,“山至此而陵,江至此而夷”,地勢險峻,景色秀麗。三遊洞寬20米,深約26米,高5米左右,是古代地下水沿石層面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自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洞中,洞室開闊,冬暖夏涼。洞前,清澈流急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三遊洞(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贊三遊洞景色不計其數,這裡選兩首。

舊觀三峽圖,常謂非人情。

意疑天壤間,豈有此崢嶸。

畫師定戲耳,聊欲窮丹青。

西遊過沔鄂,莽莽千里平。

昨日到峽州,所見始可驚。

乃知畫非妄,卻恨筆未精。

及茲下牢戍,峰嶂畢自呈。

下入裂坤軸,高騫插青冥。

角勝多列峙,擅美有孤撐。

或如釜上甑,或如坐後屏。

或如倨而立,或如喜而迎。

或深如螺房,或疏如窗欞。

峨巍冠冕古,婀娜髻鬟傾。

其間絕出者,虎搏蛟慮獰。

崩崖凜欲墮,修樑架空橫。

懸瀑瀉無底,終古何時盈?

幽泉莫知處,但聞珩佩鳴。

怪怪與奇奇,萬狀不可名。

久聞三遊洞,疾走忘病嬰。

竇穴初漆黑,傴僂捫壁行。

方虞觸蜇蛇,俯見一點明。

扶接困僮奴,恍然出瓶罌。

穹穹廈屋寬,滴乳成微泓。

題名歐與黃,雲蒸蒼蘚平。

穿林走驚麋,拂面逢飛鼪。

息倦盤石上,拾樵置茶鐺。

長嘯答谷響,清吟和松聲。

辭卑不堪刻,猶足寄友生。

——宋·陸游《系舟下牢溪遊三遊洞二十八韻》

古洞饒奇勝,芳遊感物華。

崖暄還碧草,露冷向幽花。

虛谷鳴鐘隱,清流繞澗斜。

悠悠塵想絕,歸路滿煙霞。

——明·何璋《三遊洞》

遊三遊洞,最佳時間是雨後。因為此時青山綠林如洗,峽江薄雲似畫。雨過天晴,你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東眺:遼闊江天,鷗鷺高低飛翔;大小舟艟,往來帆影重重。西望:灘險流急,江水奔騰咆哮;南冿關口,船工號子入雲!抬頭:峽江兩岸,峰巒疊嶂,雲繞霧遮;俯首:西陵山頭,野花芳菲,漫山吐翠。一幅“三遊雨霽”山水圖,自然入選“宜昌八景”之中!

五隴煙收

“五隴”即五隴山。五隴山又名五龍山,因五峰連峙,蜿蜒如游龍奔江,故名五龍、五隴。實際上,當地人把五隴山,分成上五隴與下五隴。五隴山隔江相對天然塔。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五龍山(《宜昌市地名志》插圖,宋華久攝)

“煙收”即煙收壩。煙收壩,俗稱胭脂壩、淹子壩,是長江中的一個沙洲。地勢南高北低,形似布梭。西南面距長江右岸約150米,東北面距長江左岸約750米。枯水季節面積約3平方公里,洪水季節則全部淹沒。

這次研究“五隴煙收”景點,查遍同治《宜昌府志》與1984年版《宜昌市地名志》,始終未得知煙收壩地名的來歷。正在失望之時,讀到《宜昌府志》收錄的關於宜昌地區的古詩,突然有了收穫。看看下面兩首關於《五隴山》的詩。

朝見五隴煙,暮見五隴樹。

煙樹兩迷離,停驂不知處。

——景大任《五隴山》

移情薄暮望江頭,日落寒煙五隴收。

樵客歌聲沿谷去,青山勝有白雲流。

——吳士瑛《五隴山》

我恍然大悟。第一首說明五隴煙與五隴樹不能同時可見,那是因為上午煙未消散,故而難見五隴樹。第二首更是說得明白,下午,太陽要落山時,五隴山的煙幕逐漸收起,山中美景慢慢向觀看者展現出來。煙收壩原是長江中的一個無名沙洲,平時五隴山煙霧起時,從江北岸自然塔上看不見長江對面的五隴山。只有當下午煙霧慢慢收起,人們才能逐漸看清五隴山,還有那江心的沙洲!煙收才可見的沙壩,自然取名“煙收壩”了。

當然,還有一種解釋,“五隴煙收”中的“煙收”並非指煙收壩,而是指五隴山在煙收過程中展示的美景。

五隴山與煙收壩當年究竟有多美,能以“五隴煙收”入選“宜昌八景”之一?查閱當年《東湖縣誌》,答案自然給出:“其間,清流潺潺,村落參差,林木蔭翳。凌晨薄暮,崗霧樸地,莫識津涯。迨清風徐起,微煙縹緲。獨嫋晴空,碧峰洗掃如黛,春華疏密,秋色丹黃,風景如畫。”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五隴山(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赤磯釣艇

在西壩三江入江口的河道中,原有一赤石,古稱“赤磯”。據《宜昌府志》記載:“赤磯在縣西北五里,步闡築城之所”。由於赤石聳立江水中,其形怪異似虎,當地人稱“老虎礁”。每逢秋冬季節,枯退的江水衝激紅色礁石,泛起層層白色浪花,十分壯觀。昔日赤磯曾是宜昌人停舟垂釣的好去處。春暖時節,“桃花流水鱖魚肥”,赤磯江面,碧水連連,岸柳青青,漁舟點點。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古赤磯(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清朝詩人戈保泰曾贊赤磯春釣:

無端怪石沖人立,不斷遙峰學水波。

芳草出時連雨氣,暮煙起處有漁歌。

——清·戈保泰《郭州春望》

關於此詩解釋兩點:1.葛洲壩,古代亦稱郭州壩。2.怪石,即赤磯。

其實,“赤磯釣艇”能入選“宜昌八景”,是因為還有一個妙處。讀《東湖縣誌》關於“赤磯釣艇”的介紹,才知道,“兩岸居民業漁生涯,往來於洪濤巨浸中,叩枻擊楫,天真豁露,攜魚就市,挈榼提壺,相與共飲於赤磯之上。竹笛洞簫,川鳴谷應,真太平幸民也。官斯土者悠然有餘思矣。”原來此景的另一妙處,在於兩岸居民打來肥魚,到市場上賣掉,沽來美酒,爽性就地相飲。歡樂時,弄笛吹簫,川鳴谷應,一副太平盛世景象。這一妙處,自然為歷代官員所喜。因此即使年長日久,赤磯逐漸被洪水沖走,昔日的“赤磯釣艇”依然入選在“宜昌八景”之列。

黃牛棹歌

“黃牛”即宜昌黃牛巖。《東湖縣誌》載“黃牛山在縣西九十里江南岸峭壁間。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之狀,人黑牛黃,歷歷如繪。此崖甚高,江湍迂迴,行者經宿,猶望見之。”原來,傳說在主峰黃白相間的峭壁上有一幅天然彩色圖案《巨神牽牛圖》,一個膚色黝黒的壯漢牽著一頭大黃牯牛信步而去,黃牛巖因此而得名。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宋代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則寫得更細緻:“黃牛峽廟後山如屏風,疊嵯峨插天,第四疊上有若牛狀,其色赤黃,前有一人如著帽立者”。凝目細望,神人、黃牛形象逼真,色彩豐富,惟妙惟肖。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黃牛巖

過去,黃牛峽水流湍急,暗礁密佈,船行十分艱難。清朝黃遵憲的《下水船歌》形容:“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黃牛。”船上黃牛峽,寸步難行。走了三天,抬頭一看,依然還是在黃牛峽中。有李白的詩形容船上黃牛峽的艱難:

夢迴三峽:宜昌八景


黃牛峽(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唐·李白《上三峽》節選

“棹”即划船的工具。“棹歌”即船伕所唱的歌。船上險灘要拉縴,棹歌即縴夫們唱的船工號子。船工見什麼,唱什麼,流傳下來的峽江古謠,就是其中之一。

三朝黃牛,三暮黃牛。

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峽江古謠

讀同治本《宜昌府志》,順便錄下兩首《黃牛棹歌》欣賞。

黃牛峽口晚風多,打鼓發船聽棹歌。

歷盡灘聲休道險,人心還較險如何?

——陳宏鑑《黃牛棹歌》

舉棹高歌涉巨流,衝波曾不憚蛟虯。

千年廟食尊神禹,一片碑文拜武侯。

拍岸濤驚巴峽水,鳴榔唱澈楚天秋。

董工猶見黃牛策,釃酒刲羊系客舟。

——王基綱《黃牛棹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