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綜述|好劇如何「煉」成?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秦腔、京劇、舞劇、話劇、音樂劇、雜技劇……剛落下帷幕的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給西安主場帶來全國舞臺劇饕餮盛宴。精挑細選的好劇,讓古城觀眾目不暇接。時代在變,觀眾在變,審美也在變。如何紮根傳統戲劇,用創意打造出贏得市場的佳作?走訪中記者發現,一些花開正濃的精品劇似乎已找到立足新時代舞臺的秘訣。

創新京劇贏在市場“起跑線”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藝術節上京劇《大面》受邀首次走進西北,來到西安演出。借“蘭陵王”的人物和歷史框架,演的卻是一箇中國版哈姆雷特復仇的故事。透過這部原創京劇能看到浙江京劇團不走尋常路的思維。

傳統京劇節奏慢,故事架構簡單。從故事和表達來看,去年9月誕生的《大面》有很強的個性。故事性強、節奏快、人物複雜並有大段內心戲。“蘭陵王”主演分別以花旦、小生、花臉、武生四個行當表演,對應出人物四個階段的人性心理,就此誕生了行當“跨界”的創新之舉。“我們一直注重傳承與創新。”54歲的翁國生一人身兼數職,他是該劇的導演兼主演,拿過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和白玉蘭獎等多個獎項,同時還是浙江京劇團團長。他說《大面》是劇團創排的“悲情京劇三部劇”壓軸大戲。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人們印象中京劇多是中老年觀眾群,但浙江京劇團卻不斷開發出針對青年觀眾和兒童觀眾的京劇,如《寶蓮燈》《哪吒》《飛虎將軍》《藏羚羊》等。“《寶蓮燈》10年間演了1200多場,《藏羚羊》也演了1000多場了。”翁國生告訴記者,創排每部京劇都想把它做成能一直演下去的經典劇目。所以要控制投資額、弘揚南派京劇武戲特點、內容上“古今融合”有新意,最終目標是做出藝術和市場雙贏的京劇。

好劇還需好的宣傳營銷時機。當一部新劇在創排“起跑線”時,市場營銷就已提前開始。“現在很多劇都是排完了之後開始宣傳,我們則不同,從一開始就思考觀眾定位和宣傳策略。”浙江京劇團副團長張靈告訴記者,首先考慮劇本是否能引起觀眾興趣,然後進行定位。比如《大面》最終的定位,是針對年齡從初高中到60歲的城市觀眾。創排到三分之一時,就會邀請各劇場、媒體、演出機構的人來“試水”觀看,聽他們的意見和反饋。幾個關鍵期都會如此,這樣業內人士對這個新劇早就心中有數,媒體提前的宣傳也預熱了市場。等劇目排好時常常已接到一兩百場訂單了。

上演時機也很重要,比如非傳統戲的京劇《寶蓮燈》,上演時機選了賀歲檔,並用特別的海報讓人們對它產生興趣。記者獲悉,傳承、創新、市場三者緊密聯繫下,浙江京劇團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每年常規演出都在三四百場,有的劇有四種版本針對不同時長要求,演出足跡也早從國內走向國外。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文學之美為雜技劇“點睛”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中國雜技世界聞名,雜技劇並不罕見,可你聽過“雜技劇場”嗎?

本屆藝術節上,江蘇省雜技團帶來了中國首部詩詞歌賦雜技劇場《小橋 流水 人家》,這也是國內首次提出“雜技劇場”概念。從觀眾視角來看,它不同於傳統雜技劇的“雜技拼盤”,而是在用“雜技敘事”。有文學性故事性,有詩詞歌賦的意境,更讓雜技有了一種婉約的舞蹈美感。

江蘇省雜技團團長吳其凱告訴記者,《小橋 流水 人家》歷時一年打造,演出兩年市場反響和口碑極好,巡演不斷。它是中國首部雜技與古典文學詩詞歌賦相融合的劇目,極具江南風情、江蘇特色和中國個性。故事從當年鄭和下西洋講起,通過一對戀人相遇、相知、分離、重逢的故事,讓人們感受到海上絲路的不易。《夏》《秋》《冬》《春》四折中融入漢樂府《江南》、白居易《憶江南》、劉禹錫《竹枝詞》、蘇軾《望江南》等詩詞歌賦的意境。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杆技、空竹、綢吊、軟鋼絲等50多個類別的諸多高難驚險的雜技技巧融入故事中。這部雜技劇場嘗試雜技劇由“技藝文化”向“內容文化”轉變。“用雜技語言講述故事、勾畫人物、表達情感。”該劇總導演何曉彬是國家一級導演,曾獲文華編導獎、蒙特卡洛國際馬戲藝術節最高獎“金小丑”獎等多個大獎。他表示該劇創作的初衷和目的,正是為了改變人們對雜技的傳統印象。

《小橋 流水 人家》在國內首次提出“雜技劇場”概念源自於皮娜·鮑什的“舞蹈劇場”。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該劇編劇曹路生提到,“雜技劇場”強調演員不再單純地作為舞臺角色去敘事,而是把他們的情感、情緒解放出來,參與劇場的表達。

如此一來,一改過去雜技劇高難度炫技的刻板表現。《小橋 流水 人家》在雜技技藝裡,融入詩詞歌賦的文學性,注重故事戲劇性,以及音樂舞蹈的綜合性。在文學性藝術性的“加持”下,單純的雜技技巧配合劇情表達,就有了性格、情感,有了更強烈的生命力。

再獨樹一幟的舞劇也要“輕裝”上路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本土原創樂舞詩《大唐賦》誕生於2008年,它在舞臺上演出10年上千場依然長盛不衰。此次演出了大唐禮賓、曲江、擊鞠、玄奘、西市、梨園、盛世等7個篇章。“這個劇目這些年經過了不斷的提升”,陝西省歌舞劇院歌舞團團長丁維東說除了藝術特點之外,近年來舞臺道具逐漸“輕裝上陣”才讓這部宏大的演出走得更遠,演得更多。當時創作從編導、作曲到舞美都邀請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家參與其中。“我們劇院近二三十年都沒有這麼大的一場演出。”丁維東說《大唐賦》的一大特點是以樂舞詩來表達。這是古代一種表演形式,詩、樂、舞三位一體。唐詩的吟唱、翩翩的唐樂舞,盛世大唐的絕代風華,在這場演出中一覽無遺。從面世起就好評如潮。

《大唐賦》的片段帶去日本、新西蘭、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演出,反響極好。全篇演出就會更加轟動,可惜這部宏大的舞劇舞美,一度因為同樣宏大的道具,運輸非常麻煩。如果出省、出國演出難度非常大。丁維東回憶2012年進京演出一次全篇,“舞美道具9米長的卡車裝了整整9輛,再加上百餘人的演出團隊浩浩蕩蕩進京。”他說最初的道具要體現大唐風範,所以非常寫實也很厚重。一個大橋要8個人才抬得動,還有大件的編鐘、亭臺樓閣……不僅演出一次運輸非常困難,演出成本也無形增加了很多。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演出半徑決定了劇目影響力,厚重的舞美道具必須要改變。

隨著製作技術的多元,《大唐賦》的道具也變了。丁維東說就是所謂的“硬改軟、軟改精、精改簡”。厚重的浮雕背景改成薄片手工繪製,又輕薄又可拆卸可摺疊。這樣運輸起來方便可以到了劇場再進行安裝。記者看到一幕中用的橋樑,其實是一層經過處理的白布貼在一層輪廓框架上,遠看非常逼真,可輕得一提就走了。原來8人抬的大橋,現在1人就可以搞定了。丁維東也提到,舞美道具輕薄的同時大唐風範的意境還要保持。

現在所有舞美道具只需要一輛6米長的卡車就都裝走了。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遠,據悉《大唐賦》9月底收到新的邀請函將要前往歐洲巡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