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秦腔、京剧、舞剧、话剧、音乐剧、杂技剧……刚落下帷幕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给西安主场带来全国舞台剧饕餮盛宴。精挑细选的好剧,让古城观众目不暇接。时代在变,观众在变,审美也在变。如何扎根传统戏剧,用创意打造出赢得市场的佳作?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花开正浓的精品剧似乎已找到立足新时代舞台的秘诀。

创新京剧赢在市场“起跑线”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艺术节上京剧《大面》受邀首次走进西北,来到西安演出。借“兰陵王”的人物和历史框架,演的却是一个中国版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透过这部原创京剧能看到浙江京剧团不走寻常路的思维。

传统京剧节奏慢,故事架构简单。从故事和表达来看,去年9月诞生的《大面》有很强的个性。故事性强、节奏快、人物复杂并有大段内心戏。“兰陵王”主演分别以花旦、小生、花脸、武生四个行当表演,对应出人物四个阶段的人性心理,就此诞生了行当“跨界”的创新之举。“我们一直注重传承与创新。”54岁的翁国生一人身兼数职,他是该剧的导演兼主演,拿过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和白玉兰奖等多个奖项,同时还是浙江京剧团团长。他说《大面》是剧团创排的“悲情京剧三部剧”压轴大戏。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人们印象中京剧多是中老年观众群,但浙江京剧团却不断开发出针对青年观众和儿童观众的京剧,如《宝莲灯》《哪吒》《飞虎将军》《藏羚羊》等。“《宝莲灯》10年间演了1200多场,《藏羚羊》也演了1000多场了。”翁国生告诉记者,创排每部京剧都想把它做成能一直演下去的经典剧目。所以要控制投资额、弘扬南派京剧武戏特点、内容上“古今融合”有新意,最终目标是做出艺术和市场双赢的京剧。

好剧还需好的宣传营销时机。当一部新剧在创排“起跑线”时,市场营销就已提前开始。“现在很多剧都是排完了之后开始宣传,我们则不同,从一开始就思考观众定位和宣传策略。”浙江京剧团副团长张灵告诉记者,首先考虑剧本是否能引起观众兴趣,然后进行定位。比如《大面》最终的定位,是针对年龄从初高中到60岁的城市观众。创排到三分之一时,就会邀请各剧场、媒体、演出机构的人来“试水”观看,听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几个关键期都会如此,这样业内人士对这个新剧早就心中有数,媒体提前的宣传也预热了市场。等剧目排好时常常已接到一两百场订单了。

上演时机也很重要,比如非传统戏的京剧《宝莲灯》,上演时机选了贺岁档,并用特别的海报让人们对它产生兴趣。记者获悉,传承、创新、市场三者紧密联系下,浙江京剧团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每年常规演出都在三四百场,有的剧有四种版本针对不同时长要求,演出足迹也早从国内走向国外。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文学之美为杂技剧“点睛”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中国杂技世界闻名,杂技剧并不罕见,可你听过“杂技剧场”吗?

本届艺术节上,江苏省杂技团带来了中国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 流水 人家》,这也是国内首次提出“杂技剧场”概念。从观众视角来看,它不同于传统杂技剧的“杂技拼盘”,而是在用“杂技叙事”。有文学性故事性,有诗词歌赋的意境,更让杂技有了一种婉约的舞蹈美感。

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告诉记者,《小桥 流水 人家》历时一年打造,演出两年市场反响和口碑极好,巡演不断。它是中国首部杂技与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相融合的剧目,极具江南风情、江苏特色和中国个性。故事从当年郑和下西洋讲起,通过一对恋人相遇、相知、分离、重逢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海上丝路的不易。《夏》《秋》《冬》《春》四折中融入汉乐府《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刘禹锡《竹枝词》、苏轼《望江南》等诗词歌赋的意境。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杆技、空竹、绸吊、软钢丝等50多个类别的诸多高难惊险的杂技技巧融入故事中。这部杂技剧场尝试杂技剧由“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转变。“用杂技语言讲述故事、勾画人物、表达情感。”该剧总导演何晓彬是国家一级导演,曾获文华编导奖、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艺术节最高奖“金小丑”奖等多个大奖。他表示该剧创作的初衷和目的,正是为了改变人们对杂技的传统印象。

《小桥 流水 人家》在国内首次提出“杂技剧场”概念源自于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该剧编剧曹路生提到,“杂技剧场”强调演员不再单纯地作为舞台角色去叙事,而是把他们的情感、情绪解放出来,参与剧场的表达。

如此一来,一改过去杂技剧高难度炫技的刻板表现。《小桥 流水 人家》在杂技技艺里,融入诗词歌赋的文学性,注重故事戏剧性,以及音乐舞蹈的综合性。在文学性艺术性的“加持”下,单纯的杂技技巧配合剧情表达,就有了性格、情感,有了更强烈的生命力。

再独树一帜的舞剧也要“轻装”上路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本土原创乐舞诗《大唐赋》诞生于2008年,它在舞台上演出10年上千场依然长盛不衰。此次演出了大唐礼宾、曲江、击鞠、玄奘、西市、梨园、盛世等7个篇章。“这个剧目这些年经过了不断的提升”,陕西省歌舞剧院歌舞团团长丁维东说除了艺术特点之外,近年来舞台道具逐渐“轻装上阵”才让这部宏大的演出走得更远,演得更多。当时创作从编导、作曲到舞美都邀请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家参与其中。“我们剧院近二三十年都没有这么大的一场演出。”丁维东说《大唐赋》的一大特点是以乐舞诗来表达。这是古代一种表演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唐诗的吟唱、翩翩的唐乐舞,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在这场演出中一览无遗。从面世起就好评如潮。

《大唐赋》的片段带去日本、新西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反响极好。全篇演出就会更加轰动,可惜这部宏大的舞剧舞美,一度因为同样宏大的道具,运输非常麻烦。如果出省、出国演出难度非常大。丁维东回忆2012年进京演出一次全篇,“舞美道具9米长的卡车装了整整9辆,再加上百余人的演出团队浩浩荡荡进京。”他说最初的道具要体现大唐风范,所以非常写实也很厚重。一个大桥要8个人才抬得动,还有大件的编钟、亭台楼阁……不仅演出一次运输非常困难,演出成本也无形增加了很多。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好剧如何“炼”成?

演出半径决定了剧目影响力,厚重的舞美道具必须要改变。

随着制作技术的多元,《大唐赋》的道具也变了。丁维东说就是所谓的“硬改软、软改精、精改简”。厚重的浮雕背景改成薄片手工绘制,又轻薄又可拆卸可折叠。这样运输起来方便可以到了剧场再进行安装。记者看到一幕中用的桥梁,其实是一层经过处理的白布贴在一层轮廓框架上,远看非常逼真,可轻得一提就走了。原来8人抬的大桥,现在1人就可以搞定了。丁维东也提到,舞美道具轻薄的同时大唐风范的意境还要保持。

现在所有舞美道具只需要一辆6米长的卡车就都装走了。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据悉《大唐赋》9月底收到新的邀请函将要前往欧洲巡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