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資本的寒冬狼來了,企業回歸商業本質做什麼?

1.

狼真的來了


最近一段時間,民營企業小老闆們都很敏感,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是“聽風就是雨”。

  • 這邊,剛剛傳出對有限合夥補徵稅款的消息,那邊立刻傳出“VC們要破產了,創投圈完蛋了”的聲音;
  • 這邊,剛剛傳出員工社保繳納通過稅務局來實施的消息,那邊立刻傳出了“用工成本大增,裁員潮將至”的論調;
  • 這邊,某磚家說私營企業應該以適當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那邊,立刻有謠言說這是國家意志、已經在和BAT華為談入股事宜了;
  • 這邊,人社部領導說企業要加強民主、員工參與企業管理,那邊立刻就有了“這是國家要聯合員工們收割企業主”的論調。

是反應過度了嗎?

這一次,狼真的來了。因為已經可以感到切實的經濟和資本的寒意。哪怕只是最初的一點哆嗦,凜冬將至已經不是什麼傳聞了。對於階層躍升的三大通道房地產、金融和互聯網來說,監管紅利消失了,想要野蠻生長沒那麼容易,一個典型案例是,年初彷彿眾心捧月的區塊鏈一夜之間就涼了。

你現在去問每一個老闆,幾乎沒有不憂心忡忡的,融資、利潤、稅務、社保、消防、環保……總結到一起就是一個問題:錢不那麼好賺了,卻更容易花掉了。

寒意正在傳導,即便是廣告公關、服務諮詢這樣的領域,一個比較明顯的跡象是:客戶的預算似乎正在減少,有些客戶甚至已經死去,而回款的週期變長了,拖帳越來越普遍。錢來得沒那麼快了。沒有永續的生意,沒有永恆的利潤,在寒意徹骨的時候,才明白落袋為安就是一種奢侈。


經濟與資本的寒冬狼來了,企業迴歸商業本質做什麼?


2.

出海和上市


變天之前,必有異象。經濟寒冬從來不是一夜降臨的,在此之前一定會有很多徵兆。

第一個現象是出海。幾年前,李嘉誠變賣資產、換成現金,房地產大佬們也開始調整方向策略……這些距離頂層信息源最近的大佬們不論言論如何,行動都很誠實。大佬們的異動讓很多人疑心這是不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樣看來寒冬真的近了,因為假設中國在這次危機中受災,那麼最直接的思路是出去。

但是,相較於這樣的資金轉移,最近幾年更多的現象是“產業的出海”。這個思路很簡單:如果中國已經沒有人口紅利,那麼就去找如同“十年前中國”的國家。老闆們開始關注東南亞、東歐和非洲,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大家都在尋找像十年前中國有人口紅利且有可能爆發式增長的國家,把那裡變成新的世界工廠,這樣一來,過去十年賺大錢的生意或許都可以再試一遍。

第二個現象是密集上市。從香港股市到納斯達克,互聯網公司們密集上市的狂潮正在到來,彷彿上市已久成了大公司的逃生通道,彷彿大家都想趕在嚴冬到來前迅速圈一筆過冬錢。

拼多多、趣頭條、蔚來汽車、美團紛紛上市,而滴滴和頭條也傳出各種計劃上市的風聲。要知道,在此之前還有很多互聯網公司逼格滿滿地說,現在還不是最好時機,我們沒這個計劃。

過去幾年,在大家的心中,上市曾是互聯網創業的終極考驗,但是現在,上市的神秘感和莊重儀式感全失,大家開始說“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與之相伴的是海量的質疑,是“多軍和空軍的狂歡”。除了美團,幾乎所有的中概股都迎來了這樣的厄運:剛上市時股價上升,立刻被捧為妖股。過幾天后股價下跌,立刻各種唱空,做空者們一副“我早就說了吧”的幸災樂禍。

對於大多數的生意人來說,出海、上市都還遙遠,那麼他們該怎麼辦?

3.

迴歸生意的本質


過去幾年裡,每當資本寒冬論出來,配套的一定是:“你要回歸生意的本質”。

什麼是生意的本質?核心就是“賣”,本質就是賺錢。有的人自己生產商品賣,有的人幫別人賣,這就是產品和渠道。有的人把東西宣傳出去,客戶自動上門,有的人則依賴於強大的銷售力量。這就是營銷(產品、品牌)驅動和銷售驅動。

那麼這時候,人生財富的關鍵首先是賣什麼,其次是怎麼賣。賣什麼決定了盈利的基本面,怎麼賣是催化劑。選對了賣什麼,常常比不管賣什麼但努力到極致,要容易賺錢一百倍。

迴歸到生意的本質,降低履約和交易成本,加強履約能力,提升交易規模和利潤率,是永恆的主題。

然而,由於資本和媒體的粉飾,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了太多偏離生意本質的故事,很多菜鳥創業者被洗腦忽悠打雞血。

  • “為什麼要想盈利模式呢,現在就盈利是不是太沒想象空間了呢?”
  • “他三分鐘就投我,因為看上了我的情懷。”
  • “失敗了,大不了做公益。”

這樣的故事,講的人不相信,聽的人卻當真了,不僅創業者,甚至一些投資人、媒體人、高校老師、政府公務員也信以為真。只可惜,生活哪有那麼戲劇性,商業容不得田園詩般的浪漫,創業者首先是苦逼,不明白這一點,一定被現實打成傻逼。


經濟與資本的寒冬狼來了,企業迴歸商業本質做什麼?


4.

寒冬抗凍指南

(1)下沉

當下有一個觀點非常流行:“下沉人群”是最後的人口紅利,小鎮青年、中老年人群、00後新世代正在成為商業狙擊的主戰場。典型的代表是拼多多、快手、趣頭條組成的皮卡丘(PKQ)對BAT成了一種新的商業現象。

下沉的項目在誕生的那一刻,往往是業界忽略的對象,但是一旦稍有起色乃至上市,就會備受爭議質疑,甚至被掌握話語權的“主流市場”嗤之以鼻,因為主流們不懂也看不上。

被詬病的方向空前一致,無非是:

1. 低質量的消費品,比如快手上的鄉村殺馬特視頻、趣頭條上的low內容、拼多多上的便宜貨尾貨乃至假貨。

2. 不可持續的渠道,基本都是微信上的社交裂變,利用關係鏈加利益刺激,拼多多的拼團和趣頭條的邀請好友模式,只要補貼一停用戶就走。

3. 低價值的流量,吸引來的人群消費能力低,廣告價值低。

4. 羊毛黨、數據作假和合規問題。

唱空者們無非直指兩點,一是項目的未來成長空間有限(因為太low了嘛),二是項目的現在已有成績都不靠譜(不是利益刺激就是數據作假),把現在未來都描黑了,好像股價就會大跌了。

但是不得不說,掌握話語權的主流輿論們,其實大多數根本不可能真正體驗“下沉人群”的生活,更不要說理解他們的需求和習慣,所以他們去描繪下沉市場的狀況,往往不是“夏蟲不可語冰”,就是“何不食肉糜”。

在中國,做生意最關鍵的是瞭解用戶的基本面,不是你身邊、朋友圈裡一線城市的精英白領,而更多是沉默被忽視的人群。這就好像若干年前那場戰爭,蔣介石的眼中只有南京上海的新市民,而我們的領袖看到了更廣闊的人群,且密切聯繫之。

需要提醒的是,當你下決心進軍下沉市場時,先想想你自己的特徵,名校海歸的創業者投資人們不適合做下沉市場,因為理解的鴻溝太大,說來說去多半是yy。還記得那句話嗎,歷史讓我們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吸取任何教訓。

(2)悶聲

如果,你在寒冬中發現了藍海和自留地,並打算在此深耕,那麼……噓。

最重要的是低調,有的人耐不住寂寞,有一點進展就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這是致命傷。永遠記住,這市場上多的是有資金有技術有豪華背景卻找不到方向的團隊,不要暴露你的座標。

這或許因為上海公司的背景,習慣了悶聲發大財;在互聯網大發展的風口時代,快速融資、快速推進侵吞增量市場需要的是高舉高打、大鳴大放,北京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

而當風口過去、紅利消失,我們需要的是精耕細作、在商言商、充分閉環消化存量市場時,悶聲發大財的模式或許會出現一些優勢。

(三)大單

2017年以來,企業服務領域一直是投資的重點。很多互聯網人並不喜歡2B的業務,看起來更傳統,你要日拱一卒、一單單地銷售、一單單地執行、一單單地回款,太多的一戶一案沒有通用方案,沒有那麼刺激和性感。

但是,在2C領域平臺級機會消失的背景下,追求2B的大單不失為好選擇。首先追求現金、快速盈利,手裡有貨心不慌。

但是你必須充分考慮兩個問題:

一是背靠哪棵大樹,要弄清楚自己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找準大腿、當好小弟。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與其漫天撒網追求訂單,不如咬定幾個大客戶,追求幾筆年框、全案,哪怕只是從他的預算盤子裡分出一部分,也夠你好好活下去。

二是如何追求人效。很多人做銷售追求的就是人海戰術,一堆電銷上去,一群地推過去……但是,在用過成本上升已成現實的今天,這樣的打法無異於自殺。

(四)反週期

企業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反週期”的生意,任何時期需求都旺盛,甚至在廣大企業普遍經營艱難的時候,企業服務的生意會更好。

在週期不好的時候,你要多做反週期的生意,比如教育、娛樂、消費、內容,君不見最近嫌棄社交已久的投資人們又開始看社交了?

這些生意的特點是,並不太需要大的週期風口的助推,而是一直都在穩步提升,甚至教育這種寒冬裡“強身健體”的領域,會更吃香。

5.

過冬的寄語


曾經聽餘世維說過:問題,就是機會。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你應該說機會來了,我們的對手正在紛紛死去。馬雲也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的晚上。

寒冬是一次大考,是對泡沫的刺破,是對企業的篩選,這句話說起來輕鬆,但是當一切真正發生,我們將看到沉重。馬雅可夫斯基曾說,讓那些在歡樂中發黴的孩子加速死亡,好讓本應成長的孩子得到成長,這一天終將到來。“

這一天確實到來了。需要注意的是,冷天反而是一個聚人才的好機會,因為不會再有那麼多心浮氣躁、天天就想著創業上市的人,大家更加清醒理智、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的侷限,也就更好聚合。

寒冬也是一個思考沉澱的好機會,不需要馬不停蹄地用低效率手段砸錢拼搶市場,你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對未來的佈局上。要有賺錢的基本面,再去追求幾個大單,同時投資佈局未來的事情,等著行情變化、風自會來,只是那時你已久持久經營、不再是風口的豬了。

回顧以往的歷史,那些最終有了大成就的公司,基本都不是那些一開始就被廣泛看好的公司,而是那些挺過寒冬、找到全新方向策略、笑到了最後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