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用科幻小說刺激科學熱情

美媒:中国用科幻小说刺激科学热情

2018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系列報道99

“科幻小說擁有召喚你精神的力量,讓我相信科學工作是一個非常酷的職業,”20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二學生華夏(音)說。

“中國用科幻小說刺激科技爆發”,彭博社22日以此為題刊登文章,認為科幻小說是中國用來刺激科技創新的一項工具。

美媒:中国用科幻小说刺激科学热情

報道稱,中國當下正致力於推廣科學。上週,為期三天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除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出席大會,各類展覽、論壇也應接不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出席開幕式,宣讀習近平主席的賀信並致辭。

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作者劉慈欣現身大會的一場論壇,他在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推動中國增強自身的創新和研究能力:

“我們太依賴進口芯片,因為芯片很容易買到;而我們在太空科技方面領先,因為這一領域有技術封鎖。”

劉慈欣認為,科幻小說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從而為中國科技進步做出貢獻,不過他補充,如果沒有教育和更高的科學素養作為基礎,文學就不會對創新產生影響。

前文提到的華夏是劉慈欣的粉絲,他對彭博社表示,正是受到《三體》這一系列小說的影響,讓他決定研究飛機設計。

美媒:中国用科幻小说刺激科学热情

劉慈欣 圖自《南華早報》

中國有著數量龐大的“科幻迷”群體,根據2016年中國科幻大會發布的數據,經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5年,中國的泛科幻讀者、觀眾與科幻迷共計達8000萬人,接近美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2015年過後,這個群體的增長速度或許會更快。那年,劉慈欣憑藉《三體》成為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家。

2015年5月31日,在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科協主席韓啟德表示,未來五年,中國科協將實施科普創作繁榮工程,推動設立國家科普創作基金,重點支持科幻創作,設立國家科幻獎項,舉辦中國國際科幻節,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

彭博社指出,除了普及科學之外,中國也在改變科學教育的教學方式。

去年,中國教育部把科學列為小學一年級必修課,課程重點更多地偏向實踐實驗上,而並非照本宣科;2017年,浙江省把信息技術(含編程)列入高考科目。

上週舉辦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是首次專門為促進公共科學素質而召開的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大會的賀信中指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科技產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協同創新,促進各國開放合作,是讓科技發展為人類社會進步發揮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強調:

中國高度重視科學普及,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科學文化素質。中國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強人民科學素質的經驗做法,以推動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繁榮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