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熟普洱茶用什麼茶具比較好?有什麼講究嗎?

不懂茶的人



熟普的沖泡,其實沒有太複雜的講究,對茶具的要求也不嚴。簡單跟大家聊聊。


1、茶具選擇

選用蓋碗或壺都是可以的,蓋碗可以用白瓷或其他瓷器。而壺的話,瓷壺或紫砂壺一類的陶壺也是沒問題的。


泡普洱一般宜選擇150亳升~200毫升左右的茶壺,當然也可選擇更大一些的壺,視喝茶人數的多少而定。


泡普洱茶宜選擇脖大、耳桶飽滿的壺型。出水一定要好,流以直流、劍流為好。


熟普不宜用玻璃杯沖泡,玻璃杯一般用於沖泡綠茶,熟普是不宜長時間浸泡的。

2、投茶量

標準克數為7-8克,或者根據沖泡容器的容量而定,茶水比例為1:20至1:30(也就是1克茶配20-30毫升的水)。


3、沖泡水溫、時間等

沖泡熟普可以用100℃的沸水沖泡,而且最好是沸水沖泡,尤其是餅茶。像熟普這樣的後發酵大葉種黑茶,是可以沸水沖泡的。


要快速出湯,前幾泡最好入水即出水,之後可順次延長浸泡時間。前幾泡一定不要久浸,否則容易出現醬油湯、滋味太濃等問題。



懂茶帝


  普洱茶,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徵,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普洱茶無論生熟,沖泡時第一道水多是棄之不用,謂之曰“洗茶”。實際中當下普洱茶製作工藝精緻度已然較舊時大大提高,並沒有想象中的需要事前“洗滌”。這第一道水稱之為“溫茶”、“潤茶”或“溫潤泡”為宜。通過熱水浸泡,讓茶葉溫度上升,條索吸水舒展,為下一步的沖泡做好準備。

  普洱茶的溫潤泡,無論生熟都應以沸水為宜——普洱茶,哪怕是新制生茶都沒有想象中脆弱,只有足夠高的水溫才能將茶性充分激發。若是潤茶水溫不足,茶品的香氣、厚度等均很難達到其應有品質,即使後續再用沸水沖泡,也無法補救。

  潤茶時間視茶品新舊和緊壓程度不同應有所調節,潤茶後將茶具(蓋碗或紫砂壺)的蓋子略傾斜放置,使茶葉與外界空氣能保持微弱的流通聯接,稍帶一會再開始沖泡。等待時間視環境而定,在北方冬季空氣溼度較低,普洱茶品於此時往往很難有上佳表現,此時適當延長潤茶後的等待時間可有較大程度改善。

  水的溫度

  試茶時使用沸水,是為了充分暴露茶品缺點。眾所周知,不同茶品沖泡自有其適用的水溫區間,但現今卻存在一種逆向的極端說法,認為普洱茶殺青時鍋溫能達到200℃,且好茶“可以”用沸水沖泡,所以泡好茶“應該”用沸水。這是對於普洱茶製作工藝的瞭解與邏輯辨析能力雙重缺失的認識。

  茶水分離,就是沖泡普洱茶最關鍵的核心點。

  為什麼要茶水分離?

  茶水分離簡單的定義,就是一泡茶需要在一定時間內(正常情況下,3秒到30秒)出湯,不能像綠茶一樣泡著。水滋潤茶之後,需要脫離茶,不然物質太豐富了,口感全部亂套。

  茶水分離是目前而言,能夠最大限度的,同時也是比較完整的評判一款茶優點的方法。

  回甘、喉韻、甜度、湯感、耐泡等各種評判指標,離開茶水分離,都是不現實的。

  一款茶的前段、中段、以及尾水如何,都是通過茶水分離實現有效的判斷。

  明白了茶水分離,就明白要用什麼茶具泡普洱了。

  簡而言之,所有能夠快速的,人性化的實現茶水分離的茶具,都可以用來沖泡普洱。

  最常用的茶具是蓋碗與紫砂壺

  蓋碗與紫砂壺是茶友們用的最多的茶具。正常來說,新茶儘量用蓋碗;老茶可適當考慮用紫砂壺。紫砂壺一來比較貴,二來紫砂壺會吸收之前茶的味道,對新茶來說,怕會串味。


健華課堂


熟普的沖泡,對茶具的要求不多,主要是茶湯顏色深,沖泡時可能靠目測很難把控濃度,這裡跟大家介紹下。


茶具的選擇上,白瓷蓋碗、瓷壺、紫砂壺、陶壺都是可以的,一般很少用玻璃器具,主要是觀賞性的問題。熟普相對不重視外形和湯色透明度這些“美觀”的方面,因此玻璃用得少,但喜歡的話也是可以的。


相對來說,紫砂壺、陶壺可以沖泡出濃厚、厚重的風格,白瓷蓋碗可以沖泡出熟普特有的陳香。

關於沖泡技巧也簡單說下:

1、投茶量在1:20左右,也就是日常的110ml~160ml蓋碗,放5~8g茶葉即可

2、水溫可以使用100攝氏度的,剛停止沸騰的水沖泡。熟普本身是雲南大葉種經過渥堆發酵工藝製作,溫度較高的水溫第一可以去除堆味,讓味道更好,第二可以讓內含物更好的釋放(這裡主要針對常見的緊壓的餅茶、老茶頭等,如果是細嫩的熟普散茶,則前幾泡可適當降低水溫)

3、熟普的工藝過程,相對其他品種的茶有更多雜質、雜味侵擾的可能性,因此沖泡時需要潤茶2~3次

4、出湯時速度快些,不能像泡鐵觀音、巖茶一樣有時浸泡十幾秒,不然茶湯會很濃,跟醬油湯一樣了。



一或2015年至今,走訪22個茶葉原產地,32次深度尋茶,翻越200多座茶山,拜訪687家茶農,嚴選健康、高品質好茶。歡迎關注此頭條號

微博:一或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