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一绝不盲从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满天星斗,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此时,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寻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了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东张西望。其实,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他是在做放松活动,并非观察天空。

3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一绝不盲从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迟到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其实是社会心理学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从众效应所导致的。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抢盐事件,中国式过马路等群体行为,都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

股票市场也不例外,供求关系与股价波动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股民蠢蠢欲动。所有股民都希望1元买入,百元抛出。从众效应(羊群效应)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开始上演。从1元涨到10元,大部分人是怀疑观望态度,涨到50元,少部分人开始买入,飙升至100元,大家疯狂进入。在狂热的市场氛围中,获利的是领头羊,大多数狂热的追随者都牺牲了,因为那些追随者绝大多数根本就不知道股票的真实价值,只是盲从而已。如果我们不清楚中国股市自身制度缺陷在哪儿?所选股票的价值低线在哪儿?所选股票的质量如何?…我们也将是在股市中前赴后继羊群中的一员。

一、从众效应的定义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研究从众行为的学者很多,下面是不同学者对从众效应的定义,供大家参考,便于全面的认知从众行为。

3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一绝不盲从

二、从众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认为从众行为是人类在某种情境中的一种基本倾向。

从众的动机分为信息性、规范性和价值性。

1、信息性从众动机(内化):指个体为了形成对现实的正确理解,从而听从他人意见。从众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增大则很容易诱致盲从。

例如:股市里面有很多小道消息和荐股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确定消息的真伪,很多散户就会产生从众行为。

2、规范性从众动机(顺从):指个体为了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期望而听从他人的意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处罚。故规范化影响能够导致顺从,个体为了获得认可或避免责难的一种策略,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态度改变。

例如:等红灯的时候,看见没有多少车,我是不是可以过去呢?当你发现旁边好几个人都在等待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会想,不能闯红灯,要遵守交通规则,选择从众,不闯红灯。

3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一绝不盲从

3、价值性从众动机(认同):个体将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内化于心,个体的价值观和群体的价值观统一,形成价值观认同。

例如:佛教徒不吃肉,你是一名素食主义者,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所以你会从众也不吃肉。

从理论角度解释从众行为

1、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在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中更喜欢符合逻辑、协调或一致的关系。

因此,个体在群体背景下会产生求同或求异之间的矛盾。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缓和二者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安和紧张,采取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甚至是信念,使其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来维护心理的协调感,然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从众行为。

例:一位平时比较顽皮的小朋友来到图书馆,馆内除了翻书声非常安静,一般而言小朋友会强行克制平时的顽皮,与大家一起安静的看书(至少不会大声喧哗)。

2、社会角色理论

个体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围绕这一地位,社会各方面对其存在各种期望,从而形成一个角色。角色的扮演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和群体对其设定的期望而不断修正自己态度和改变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无论个体本身是否认同,个体为了取得与群体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会表现出与群体期待相同的行为。大多数个体在很多场景中只能扮演“追随者”或“服从者”的角色,此时在群体就比较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例:领导在台上慷慨激昂演讲完毕,台下掌声雷动,身处其中的你无论是否赞同,也得使劲鼓掌。 因为你要维护好你自己的角色。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海德的归因理论、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韦纳的三维六要素理论等,概括起来的共性为,个体在观察到他人某一行为时,会将该行为发生的原因归结到行为主体(内部归因)或客体(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指个体认为行为主体之所以产生行为,是出于自愿或本身的因素(能力、身心状态、努力程度);

外部归因指个体认为行为主体之所以产生行为,是出于本身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运气、任务难度、外部环境等)。


3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一绝不盲从

例如: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从理论上讲股市上涨代表经济繁荣,股市下跌代表经济衰退,但股市太复杂,充满的变化莫测,难以预测。2007年中国股市暴涨,当人们发现股市暴涨的时候,就进行归因,如果把股市上涨归因为内部(上市公司的利润暴增,导致股市上涨)和外部(股民和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共同看好中国经济等),进行内外部归因的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相对不太容易从众,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果有人把股市上涨归为外部原因,也比较容易从众。如果有人把股市归为内部原因,也比较容易从众。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最容易从众。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体特征:高焦虑者容易从众、保持自身独特、强烈控制的欲望的人不易从众。智力、创新性和适应性比较低的个体更容易从众;当个体具备服从、驯服、顺从等特质时,会比那些具有攻击性、支配欲和不甘人后的个体较易屈服于从众的压力;

自保意识:自我保护动机强的个体比自我保护动机弱的个体更容易从众;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法不责众,个人为了保护自我,避免产生错误,更倾向于遵守群体规范;交往导向的个体为了避免在交往过程中犯错误,也更倾向于从众;

例如:领导开会问到:“同意这个方案的请举手”,大家都举手,全票通过,但是私下执行的时候开始拖拉,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同意的为什么要举手,其实是一种自保措施。

利益驱动:为了获得某些利益,进行表面行为上进行从众。

性别差异:女性更随和,更容易从众。男性相对更独立,所以不太容易从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独立自主性也得到提高,部分女性的从众行为越来越少了。

个人地位:群体中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更自信、能干,故做出的决定或行为往往更易引起从众行为,反之则表现为不得不从众,既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3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一绝不盲从

2、群体因素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数越多,个体感受到的群体压力就越大,故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从个体方面来说,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个体的自信心。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断,就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见,而人云亦云地随大流。二是个体的责任心。如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那亦容易随大流。 

另外,社会从众心理学认为,舆论是人们形成从众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群体规模越大,形成的舆论影响也就越大。舆论的形式与扩散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加上舆论本身具有的合理因素,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并具有显著的心理效果。从而易形成社会成员的从众心理。正确的健康的舆论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能振奋每个人的精神,但不正确的舆论也有其强大的负作用。 个体在舆论的压力下,特别容易从众。

权威及可信度:群体的权威性越高,可信度就越高。

例如:某些企业要请权威专家背书,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等等,都是为了增加组织的权威性。“易租宝”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出示权威机构的认可证书,都是为了增加权威和可信度,制作从众效应。

群体黏性:群体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越高,群体黏性越强,越容易从众。成员间的互相依赖会导致较高的从众行为水平,他们之间的影响是规范性的。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对群体的依恋型就越强,从众倾向也越强;

例如:学校,以前的人民公社等集体生活的人们,人际关系和亲密程度很高,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信仰,最容易从众。

群体属性:当个体和群体在很多重要维度都相似时,较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当消费者认为自己从属于某一群体时,那么该群体使用的品牌的确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导致从众;

例如:各种俱乐部,就是共同爱好的人组成的群体,当发现俱乐部的所有成员都在使用某一个品牌的时候,作为独立的个体特别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3、情景因素

情景的复杂性:情景越复杂,越容易从众。因为分析复杂系统,需要消耗极大的资源和大脑能量,所以一般选择从众,跟着别人走。例如股市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要想准确预测股市走向,必须学习多种分析模型,才能增加一点点概率,一般人懒的去学习各种模型,所以只有从众了。

情景的模糊性: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例如很多信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也不是很精确,获得信息有非常困难,所以只能依赖别人。

情景的危机性: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时: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

例如:在公共场合,有人喊了一句“着火了”,你也不敢确定有没有着火,最好的策略就是跟着大家赶快跑。

Lascu和Zinkhan在1999年整理了历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和营销领域对从众行为的研究后,提出了一个用于营销领域从众模型(见下图)。


3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一绝不盲从

四、从众的影响

积极影响:处于有着良好社会规范环境中的个人,也会处于从众的心理而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与他人的行为一致。如红灯停、绿灯行;礼义廉耻,道德规范;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

正确的从众可以

  • 有助于完成群体的目标。
  • 有助于个体的安全感提升,让自己有归属感,提升自信心。
  • 有助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别人的经验,扩大自己的视野,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消极影响:从众可能使人们在人群中失去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正确的立场,从而走向错误的方向。不加思考的从众容易导致盲从;一味盲从就会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就会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众的代价就是放弃个人独立的判断和坚持,不利于创新不利于发展,国学大师陈寅恪说“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就是希望青年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从,才能做一个栋梁之才。

总结:

从众可以使群体保持一致性,扩大群体规模,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群体,其凝聚力非常强大,在团队协作中起到重大作用,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保持同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走,使得我们的发展突飞猛进,更快更好的实现远大目标。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各个渠道的庞大信息,面对这些信息我们如何才能做出客观判断,理清新闻、谣言、娱乐、恶俗、知识、经验等,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准,俗话说:“无知出偏见,真知出灼见”。跨学科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模型,建设自己的知识框架,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解析,用事实依据去判断,理性辨别是非黑白,这样才能避免盲目从众,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素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自己。

乌合之众 勒庞 法国 中国华侨出版社

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 代祺

不做盲目的从众投资 李骥

获取50个思维模型 微信公众号 模型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