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争夺大战,到底在争什么?

存款,对银行来说是立行之本。没有存款,对银行而言就相当于无米之炊,商业模式无法运转。在流动性充裕的时代,我们一度认为存款没那么重要,一度甚至是在大谈特谈资产立行。在流动性收紧、监管收缩后,存款立行这一古老的法则再次显示了他的威力。

但不得不说,银行面临的存款竞争形势是相当严峻的,边际上是恶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动性的环境在变。现在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中性,大水漫灌的可能性基本上已经不存在。随着中国国际收支愈发平衡,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对基础货币投放的掌控会更加自如,在高质量转型升级的新时代,整体的流动性将在基调上保持中性。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下,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在信用创造的循环当中不断派生而出,央行源头上的流动性控制,也就影响了存款供给的环境。

第二,储蓄率在变。近年来,宏观杠杆率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居民杠杆率在快速上升,居民的储蓄率由2010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随着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基础性作用的不断增强,再配合当年消费金融的强力渗透,叠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预见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是易上难下。储蓄率下去了,边际上存款的供给自然也会相应减弱。

第三,投资环境在变。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理财意识的兴起,现在居民的投资渠道在不断增加,股票、债券、信托、理财、资管、基金、P2P等等,愿意主动把存款作为投资品种的居民是越来越少。

第四,竞争环境在变。现如今,银行业本身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各种类型的银行已经纷纷下沉网点,向县域、乡镇甚至是农村不断渗透,基本上在走一条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预计存款争夺战的广度和深度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

银行对存款的争夺会非常激烈,但银行本身有一项制度性的优势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银行的账户是所有金融行为的基础,这是整个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也银行最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从银行吸储的角度来看,银行之前更多的是被动式的接纳,今后则更多的是主动式的营销。从储户的角度来看,储户之前是主动的存款,但今后可能更多的是基于银行综合服务而在账户内的被动式沉淀。

也就是说,银行之间对存款的争夺,将更多的是基于对客户生产生活的综合性服务水平的系统性对抗。具体来说,储户对在收益率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存款而言总体上说在主观的边际上是缩减投资的,但储户本身作为市场主体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广度、深度、密度是在不断增强的,由此带来的资金流量同样也是巨大的,如果银行能够吸收好并加以沉淀,那么积聚起来的流量是巨大的。

说白了,随着金融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对存款的争夺将从存量思维转向流动思维,这背后是银行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黏性的较量。

其实,在一些先行银行的理念当中,已经把对狭义存款指标的关注扩大到对管理客户资金量(AUM)的聚焦上,毕竟在利率市场化深入的背景下,已经没有那么便宜还多的存款,这是不可逆的趋势。升级为对管理客户资金量的关注,这背后,则是综合思维、流量思维、服务思维、求变思维的体现,是一次有效的降维打击。

存款争夺大战,到底在争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