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

大明王朝存活一百八十六年后,海瑞出现在了明朝的官场。《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先生在将海瑞之死列为大明王朝的标志性事件。海瑞究竟标志着什么?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广东琼山(今海南)人。

晚清学者薛福成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无非四个人: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 “清官”光环下的海瑞,很容易让人想到他的贫寒。其实不然,海瑞生于官宦世家。据《海氏族谱》,海瑞高祖海逊之,明初任广东卫指挥使,正三品。曾祖海答儿在琼山置下家业,祖父海宽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父亲海瀚也是秀才……伴随明朝的一百多年里,琼山海氏始终是望族大户。

小时的海瑞是什么样的?在其《规士文》中,学生时代的海瑞,即以圣人的礼教为自己的楷模,其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念头,都不偏离圣人教导。学生时代,海瑞即得到“圣人”的称号。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

海瑞是在四十一岁时开始涉足官场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瑞进京会试。明代海南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海瑞再次落第而归。即便没有取得进士资格,只有一个举子身份,海瑞仍不失为一个佼佼者。依照明制,这一年的闰三月,吏部授予海瑞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一职。

海瑞没有升官的欲望。在教谕的位子上,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都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基础性工作,从建章立制的基础性工作抓起,既不刻意地急功近利,也不是从俗从众随波逐流。他一气订了六十多条教约,整顿校风校纪,狠抓教学质量。对教官与学生太过严厉,大家都称其为“海阎王”。

但是,一年以后,海瑞很快成为一颗政治明星。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

嘉靖三十三年(1554),延平府督学官到南平县儒学视察。对顶头上司的到来,谁都会认真对待,海瑞同样也很认真,但却弄出了让人很不舒服的问题。迎接延平府的督学官,海瑞带了两名教官。见到府督学官,两名教官习惯性地跪拜在地,而海瑞却站在原地,双手抱拳“长揖”作礼。

两边的跪着,中间的站着,一个“笔架”形“山”字在大庭广众之下,太醒目了。海瑞“笔架博士”的雅号,从此不胫而走。

行个礼就那么难吗?督学官肯定没见过这种场面,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的解释是:这里是明伦堂,是庄严神圣的讲堂。大明的礼制,便是这种礼!

海瑞的解释是正确的。按照明初制定的礼制,学官在学校见上官,只需长揖,拜而不跪,体现师道尊严。并且,这种礼制是太祖时代留下来的。太祖,太祖时代,始终是海瑞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或是均可替代的神圣。

明朝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制度风化,士风日坏,学官们为了讨好上官,跪拜已是习惯性动作。但除了海瑞,大家都认为这很另类——所以,因为寻常,从而另类,海瑞这一站,有惊世骇俗之效,自己也一“站”成名。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

——这是海瑞一生中做得最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生中最典型的一件事。海瑞由此实质性地出现在明朝的官场,并且持续地发挥类似效应。

明朝官场上的多数官员,都是学养深厚的,但在世风面前多选择“顺从”。官员作为封建王朝的社会精英,可能腐败,不可能愚蠢,由海瑞而引出的礼仪病症,引发了他们对太祖时代的怀念与共鸣。

海瑞,就是这样受到了官场的肯定,也就这样名传天下。

一个行为特别的教育干部,一夜成名后为海瑞带来什么?

答案:升官!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

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四十五岁的海瑞出任浙江淳安县令。海瑞只是一个举人,能成为县令,这在明朝的中后期是十分罕见的。在淳安县令这个位子上,海瑞又干了一件轰动官场的事:革除常例。

县令的常例是多少?海瑞上任后,让师爷开列了一份全县大小官吏的“常例”明细清单,单是自己“县令”名下,收钱粮、催税赋、审均徭、管军匠、造黄册、验盐引、节礼等等,多则百两,少则数钱,这一年下来,竟然有两千两银子。

当然,县令名下的这两千两银子,并不等于县令个人的收入。非正常的接待费用,公关费用,给上级送礼的费用等,都得从这里出。这同样是官场“常例”。

县令自己所有的,是“常例”剩下的部分,大概有一半。

这种土政策下的乱收费或私设小金库,明太祖时代是明令禁止的,官员违反的代价,很可能是自己的脑袋。但是二百年过去了,一切与时俱进,“常例”不仅盛行,而且公开化。

“纷纷世态,其不当予心有日矣!”早年读书时的海瑞这么认为,现在的观点依然如故。他要做的就是不同流合污,身在疫区而不被感染。而做到这一点,对别人来说难于登天,对海瑞来说则易于反掌。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明太祖

综观海瑞一生,他都能坚持“圣人”理想,砥砺节操,自觉于“存天理,灭人欲”。更重要的还在于,海瑞是太祖朱元璋的坚定崇拜,将“圣人”刻画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中的朱元璋时代等同同一,所谓“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时之盛也。”在他面对社会之病时,无一例外都会想起太祖旧制,并将之奉为医治社会的万能药方。

太祖时代是全国“一刀切”,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常例”的只有淳安,所以大家不平衡,也受不了。干同样的事,报酬只有同行的一个零头,谁愿给这样的老板打工?

淳安县毕竟不是独立王国,自己地盘的事好解决,同上面打交道怎么办?得罪人。上上下下,海瑞都得罪了,这官应该是当到头了。

但很奇怪,海瑞接到了升任嘉兴通判调令,七品官要升为六品官。

对海瑞的举动最受不了的,当然数浙江官员。怎么端掉海瑞让自己清静?捧杀!

于是,府道官员联合上书:海瑞的道德实在太高尚了,浙江小地方配不上他,应该晋升到中央去任职!朝廷确实需要这样的典型,吏部采纳地方举荐,提拔海瑞为浙江嘉兴府通判。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还在浙江,地方官员上下其手,被海瑞得罪的鄢懋卿,已指使巡盐御史袁淳弹劾他“倨傲弗恭,不安分守。”

海瑞被免职,到手六品官帽飞了,浙江官员悬着的心也落地了。

干了五年淳安县令,海瑞的官场生涯似乎就此结束,但老领导朱衡救了他。吏部侍郎朱衡极力向吏部尚书严讽推荐,这一动作,海瑞在免职后又被调任江西兴国知县。

从嘉靖四十二年春赴任,至嘉靖四十三年冬离任,海瑞在兴国干了一年零八个月。他在兴国雷厉风行清丈土地,狠狠医治大户隐瞒土地偷税漏税的顽症,连原兵部尚书张鳌的侄子张豹、张魁都治服了。常见病的治疗,海瑞从来都是不含糊的。

当然,浙江官员懂的,兴国官绅也明白。受不了,联名推荐,帮海瑞升官,为地方“送瘟神”。

嘉靖四十三年十月,海瑞升为户部云南司主事。这次升官,是兴国地方势力买通了省里京里,极言海瑞“工作出色”,应当升官。实际上,海瑞在兴国的土地清理都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总结都不好写。

户部主事,正六品。官是升了,但干事就不如县令任性、好使了。主事,是一个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职位,大政方针有尚书、侍郎,具体事务有下官、吏员。对多数官员来说,当主事是件好事,不必每日到部办公,经常为工作费脑子。

海瑞是个闲不住的人,越闲越爱琢磨人,琢磨事。这一琢磨,海瑞跟皇上干上了。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有什么问题?他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如今干了四十五年皇帝。早年的明世宗,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外抗倭寇,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但中后期的朱厚熜崇信道教,痴迷于炼丹,以致闹出“壬寅宫变”,差点丢命。朱厚熜此后加强了安全生产意识,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神仙都不懂的研发工作,从来不到办公室,最多只是批阅文件。正常工作基本上都没有,更谈不上工作作风,而朝事不理,必国势日衰。

海瑞认为嘉靖帝有病,道理就在这里:朱厚熜当年的英明苛察,朱元璋当年的日理万机,还有更远的唐尧虞舜……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自身比,跟别人比,这一比对还有什么不明白?

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海瑞在棺材铺里买了口棺材,交待好后事,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

《治安疏》都说些啥?皇上昏聩多疑(心惑),刚愎残忍(苛断),自私虚荣(情偏),已是昏君加暴君!

明世宗读了海瑞的《治安疏》,愤怒之极。他将海瑞的奏疏重重地扔在地上,大声喊: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过了一会,他又忍不住重读了一遍海瑞的奏疏。一天里反复多次,叹息不止。这份《治安疏》,朱厚熜留在宫中数月。

海瑞上书十个月后,嘉靖帝死去。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

为表万象更新,隆庆帝登基当天就释放了海瑞。内阁首辅徐阶更有意推举名声好的新人,整顿风气,同时也想把海瑞这个全国道德模范培植为自己的党羽。这种君相间的默契,促成了海瑞火箭式地连续升迁。

复职的海瑞,先是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正月,升为尚宝司司丞;四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七月,又升为大理寺左寺丞。在大理寺丞的位子上,海瑞也只干了四个月。十一月,海瑞再升任为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

准确地说,海瑞升任的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地点在南京,不是北京。南京通政司是个闲差,海瑞在这个任上呆了两年,这对不断挪位子的海瑞来说,太不正常了。

其实,海瑞的升官路线图一直不正常。但不正常,却很有规律:在一个实权位子上,他总要闹出动静,然后升到闲职上。闲职再换到实权位子上,再闹出动静,然后又升到闲职上,或让他离开中央中枢。这意思,是不给他官不行,给他官也不行。

内阁和吏部对海瑞的安排,其实是动了脑筋的:给他升官又不给他实权,就是供着个模范人物。连皇帝都敢骂的人,谁领导得了他,谁又敢与他共事?捅出乱子再收拾,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隆庆三年(1569)六月, 海瑞又回到了北京,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十府。

佥都御史,当然是实职。但对海瑞的工作分工,内阁和吏部就又不厚道了:让他去应天巡抚,驻地苏州,这不是外放么?

权力在手的海瑞,很快让官场目瞪口呆:被海巡抚拿来做外科手术的人,居然是徐阶。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海瑞

在海瑞心目中,徐阶也是正人君子,二的关系密切而特殊。当年,徐阶受到高拱等人合攻时,海瑞义无反顾地支持徐阶,帮助徐阶击倒高拱。海瑞并不是一个完全迂腐的人,他应该明白,自己官场上的青云直上,除了皇上舆论导向上的考虑,真正的靠山正是徐阶——海瑞痛骂皇帝被捕下狱,刑部参照儿子诅骂父亲的条例,主张处以绞刑。海瑞最终活了下来,救命恩人也是徐阶。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这些恩情更重呢?

于情于理,手握巡抚大权的海瑞,都不可能拿徐阶首先开刀!

不可想象,却是白纸黑字——海瑞勒令富户退回贫民投献田地的公告就是这么写的:本院法之所行,不知其为阁老尚书家也……

“阁老尚书”,除了徐阶,没有对号入座的第二个。

重重挨了一刀的徐阶,并非没有官场能量。对付高拱力不称心,对付海瑞则游刃有余。徐阶弯下腰去求高拱,高拱的目的已圆满达到,开始显出“公正”与“大度”,他说海瑞确实太过分,但我不好亲自出手,您一定要理解我的难处!

徐阶明白了,说这好办,立即吩咐故旧,找个御史参了海瑞一本,高拱果然在奏本上签字同意——海瑞,调任南京总督粮储。

在巡抚应天时,不光是给徐阶动手术,还给所有的人用过猛药——

入职当天,他即颁布《督抚条约》三十六条。这个方子很大,需要照方吃药的人太多。《督抚条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考虑到朝廷大员须存体面,他准许工作餐可以有鸡、鱼、猪肉各一样,但不得供应鹅和黄酒,而且也不准超过伙食标准。这个标准是: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接待标准”之内。

这些相关规定,不光是海瑞巡视地区的官员。路过这个地区的,也得照海瑞的规定去做。京师和外地的官员,到了海瑞的辖区,如同进入敌国。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苏州

整个应天辖地包括苏州、常州、镇江、松江等十余府,搅得天翻地覆:他禁止百姓穿奇装异服,禁止制造奢侈品,包括应天特产的忠靖凌云巾、宛红撒金纸、斗糖斗缠、大定胜饼桌席等高端绸缎、文具、饰品及甜食……地方富豪的红漆大门,也得刷成黑色。整个苏州城,家家都像办丧事。

海瑞自认为理当如此。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祖制,把元朝的等级制推向新的极端:衣食住行要严格按照品级,有钱也不能随便穿好的吃好的,不达到一定品级,不可以把家门刷成红色。海瑞,这是坚定不移地走朱元璋的道路啊!

回到一百年以前,社会毕竟在进步,可能吗?正因为不可能,很多人认为海瑞有“病”。当代的学者,甚至认定海瑞是“偏执症”患者。

海瑞到底有没有病,难有定论。但海瑞认定,所有的官员都是有病则是肯定的。在南京总督粮储任的苛论,让海瑞站到了整个官场的对立面,没有一个人对他支持或同情。隆庆四年(1570)三月二十三日,高拱在御史杨邦宪《议革南京督粮都御史疏》上题覆:“见任南京粮储都御史海瑞依议裁革。”三天后,隆庆帝下旨:“是”。

罢官回家的海瑞,一呆就是十六年。闲居的海瑞,这期间有了新的观点,他撰文称:嘉靖、隆庆、万历数十年间,官场均黑暗腐败,最重就是他的家乡!而在传统理念中,官员通常是不骂家乡的。东汉的大臣张湛,有一次回到老家,看见县衙便主动下马,随从认为没有必要,“不宜自轻”,张湛留下的一句名言是:“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

——海瑞眼里的世界,凡是所见之处,总是一无是处。

万历十三年(1585),张居正已死,万历帝重复了隆庆帝的故事,再次起用七十二岁的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但正如张居正所担心的那样,海瑞不是治病的妙手,而是诊断的能手。垂老的海瑞,一上任就要惩治敲诈勒索的五城兵马司,引发极大反弹。海瑞又上书皇帝,对吏治表示强烈不满,建议恢复明太祖对贪官剥皮实草的酷刑,以及定律枉法八十贯判处绞刑。此文一出,满朝文武哭笑不得。太祖时代的那一套,如今真的管用么?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南京

南京御史台本没有实际事务,官员几乎从来不坐班,显然也是问题。海瑞一到岗,马上要求人人“打卡”坐班,不来就要扣发工资。有一位御史过生日,在家摆宴席,请歌伎戏班子唱了一天。当时听戏,已是不分阶层的社会时尚,就是老百姓也不会觉得官员请人唱戏犯法。海瑞则按照太祖“御史为百官之表,宴燕不得延伎”的规定,把这位御史按到地上,杖责了一顿,谁求情也不手软。

每个皇帝起用海瑞,最终都会觉得得不偿失。几个月后,海瑞被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再改任南京右都御史。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

海瑞一生都以“圣人”自居,视他人为“病人”,但也被他人视为“病人”。海瑞到底是“圣人”还是“病人”?乔治•奥威尔评价甘地说:接近圣人之境的人,往往是可怕的!至于“清官”,真正的救时人物曾国藩说:余平生以享大名为忧,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

较之于曾国藩,海瑞只有成名,没有成功。曾国藩的救时,就在于他不像海瑞坚持活在自己的太祖时代!

海瑞:一个旧时代的遗腹子

秦淮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