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每日一句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我們可以轉身,但不必回頭,即使有一天,發現自己錯, 也應該轉身,大步朝著對的方向走去,而不是一直回頭怨自己錯了。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嗎?放風箏、踢毽子、跳花繩等遊戲,似乎這些就是我們的玩具了,且這些玩具大都是我們親手製作的,雖然這些玩具簡單,但是給予了我們滿滿的回憶!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現在,我們長大了,隨機打開一個城市孩子的玩具收集櫃,引入眼簾的幾乎都是國外的玩具,即“洋玩具”,托馬斯小火車、變形金剛玩具模型、金髮碧眼的芭比娃娃、mother garden的西餐過家家木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洋品牌“進入中國,不少孩子不僅從小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洋童書”,就連玩的都是“洋娃娃”了。這不禁讓人疑惑,作為玩具生產大國,我們何時才能有叫得響、被認可的中國名牌玩具呢?

玩具市場“洋品牌”一騎絕塵

很多家長表示,在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寧願多花錢也回去選購美國的Thinkfun、Tegu特固或是比利時、英國進口的兒童益智玩具。購買渠道都是在大商場或者是找代購,而且基本上購買的都是國外的玩具。因為家長們都很關注玩具安全問題,而“洋品牌”在她看來是“高品質”的保證。

很多消費者表示,進口玩具設計精美、構思巧妙是一方面,最關鍵是品控嚴格,質量好。進口玩具不易摔壞,玩很多次也不會磨損,所有部件都能輕鬆吻合,因此覺得貴也是值得的。有些消費者表示之前有買過“大路貨”,看著和正品一模一樣,但是積木拼插時要麼塞不進去,要麼拔不出來。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哈姆雷斯中國在其北京王府井旗艦店發佈的“2018第一季度最暢銷單品榜單”顯示,興趣及能力培養已成為家長選購玩具的首選因素。有部分家長認為,“洋玩具”不僅陪伴了孩子,也是開發智力、訓練肢體的有效工具。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製造大國為何沒有叫得響的玩具品牌?

“在兒童用品行業,一個不爭的實事就是,在大多數中國消費者心中,“洋品牌”的地位要高於國產品牌,後者往往跟底價低質掛鉤”。好孩子的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主席宋鄭還說。

2017年CBME中國嬰童消費者市場調查報告指出,家長選購嬰童玩具最看重的因素,品質安全、環保、功能已升至前三位,二價格的考量則在下降。

“洋品牌”除了滿足用戶對功能性、安全性等理性消費的訴求外,還能讓消費者產生信賴感和忠誠度。宋鄭還分析,“洋品牌”大多都有好的的品牌故事,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具有很強的完整性和持續性。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因此,為了看上去像“洋玩具”,部分國產玩具在包裝上印滿了英文,使得咋一看上去很像“洋玩具”。但細看,就會發現創意和技術含量偏低。國內玩具廠商在這方面做得遠遠還不夠,往往都是模仿國外,做個大概的樣子就可以了,這極大地擠壓了本土玩具的成長空間。

要讓“中國娃娃”走進孩子們的朋友圈

“洋玩具”受到中國孩子的普遍喜愛,體現了全球化帶來的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也給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較大的衝擊。

其實,如果孩子喜歡看國產動畫片的話,也就不會買那麼多“洋玩具”了。比如最近比較火的《小豬佩奇》,很多小孩子喜歡看,而《小豬佩奇》玩具的銷量很明顯上升,比如粉紅豬小妹。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業界需要在文化創新上不斷推進,充分利用中國積累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資源。必須走差異化道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挖掘元素,並針對兒童需求特點進行創新設計,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雖然當前國內的玩具廠商也在增加研發投入,部分做代工的玩具廠商也已成功轉型擁有了自己的玩具品牌,但這還遠遠不夠,要增加研發的完整性和持續性,做全產業鏈的玩具產品。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對國產玩具品牌來說,當務之急是要改變打價格戰的同質化的競爭局面,把產品質量做上去。在品牌塑造的過程中,如何給品牌注入一種特別的基因讓用戶在萬千品牌裡準確識別併產生親切感,是一個難題。另外,國產品牌不僅要在產品功能上做強大,做到玩起來順手省心,而且還要有出眾的形象和高性價比。

(參考2018.12《半月談》部分文章)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雜誌雲最後兩天包郵:http://www.zazhi.com/

“中國娃娃”擠不進孩子的朋友圈?

《半月談》,是中宣部根據新時期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託新華社主辦的、面向廣大基層讀者的重要黨刊,創刊於1980年5月。系列刊物針對不同讀者的需求,多層次、全方位開掘特色報道、深度報道和獨家報道,深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還被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定為全國高自考惟一必讀參考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