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两千七百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秦孝公渠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国并不得志的卫鞅辗转来到秦国,并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卫鞅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

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而今已在灭国边缘。秦献公身死战场,年纪轻轻的仲公子渠梁在危难时刻即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残喘,发誓变法崛起。

求贤令

国人列国贤士宾客: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秦穆公之贤明,由此可见一斑,其一,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其二,求强秦奇计,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身处穷弱,被人卑视,却竟能做鲲鹏远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往今来,除禹汤文武,几人能及?其三,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有此三者,堪称真心求贤也。也正是这番雄心和诚意,才吸引了卫鞅的注意。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渭水之谈,堪称超越隆中对的佳话,可谓令秦穆公茅塞顿开,卫鞅对政治的理解俨然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放之现代亦有可取之处。

先言根本,直入主题,天下列国争雄之时,国力消长为兴亡根本。何谓国力?其一,人口众多,民家富庶,田业兴旺。其二,国库充盈,财货粮食经得起连年大战与天灾饥荒之消耗。其三,民众与国府同心,举国凝聚如臂使指。其四,法令稳定,国内无动荡人祸。其五,甲兵强盛,铁骑精良。有此五者,方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田业凋敝;国库空虚,无积年之粮;民治松散,国府控缰乏力;内政法令,因循旧制;举国之兵,不到十万,尚是残破老旧之师。如此秦国,隐患无穷,但有大战,便是灭顶之灾。秦穆公深以为然。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治国之道,强国为本。王道、仁政、无为,尽皆虚幻之说,与强国之道冰炭不能同器。时下魏国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乃明君吏治之强,楚国为地广人众之强。目下正在变法崛起的韩国与齐国相类。然则上述三强,皆非根本强国,不足效法。此番论解,已让穆公痴迷惊奇其中。

前三种强国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魏国在文侯武侯两代是蒸蒸日上,真正强盛,自魏罂称王,魏国便每况愈下。齐国是这一代齐王强盛,之后必然衰弱。楚国则自楚悼王以后,一直是外强中干,不堪真正的一击。即或以目下正在变法之中的韩国而言,也是一代之强,甚至不出一代便会逞衰落之势。此中根源何在?其一,变法不深彻。李悝助魏文侯变法,以废除井田、奖励农耕、兴旺田业为主,疏忽了军制、吏制、爵制、国制、民制之全面变法。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的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对旧世族只有些须触动,更休提深彻二字。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惟其如此,三强四国不足以效法,秦国要强大,就要从根本上强盛!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秦孝公被这一番江河直下的理论强烈震撼!陡然觉得往昔那笼罩心田的沉沉阴霾,竟是顷刻消散,身心枷锁顿时开脱,心明眼亮,坚实舒坦。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君臣同心,历尽万难,商鞅入秦之后,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大秦帝国变法还生,秦孝公贤明坚韧,商鞅穿越般无解存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