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三国中最大的废物是谁?

马上有房网


看到这个问题,鄙人脑子直接蹦出一个名字,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和他竞争“三国最大废物”的位子。

此人出身名门,四世三公,实力超强,地位极高。可是,他志大才疏,见利忘义,无耻无德,蠢材一个。可以说,他完全把一手好牌打烂了,还是奇烂无比那种。

他是谁?

袁绍?

很多人估计会这样猜,但答案却不是袁绍,而是他弟弟——袁术。袁绍也许不咋地,但和这个废材弟弟相比,袁绍简直太优秀了。

两人虽然同出自四世三公的袁家,但袁绍的出身赶不上袁术——袁绍是庶子,人家袁术则是嫡子。在那个年代,嫡出和庶出的区别不是一般大,继承袁家产业那个人,只能是嫡出的袁术,而不会是庶出的袁绍。可以这么说,从出生那一刻起,袁术就是万众瞩目的那个袁家未来继承人。

董卓进京,袁家两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袁绍毫不畏惧董卓,当面顶撞,还拔剑而起,尽显英雄风范。董卓竟拿他无可奈何,还不得已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作为嫡出的袁家公子,却有点畏惧董卓,尽管董卓也封他为后将军,但他却逃离洛阳。《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

可见,袁术逃出洛阳后到了南阳。当时,南阳也是袁家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袁术又出身名门,很快得到当地豪强的支持,尤其还得到孙坚这样的名将支持,轻而易举就在南阳站稳了脚跟。

南阳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郡,人口众多。数百万户是个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好几个州的人口加起来,都未必有南阳多。后来,袁术又夺取淮南,几乎占有了整个扬州。可以说,他是要地盘有地盘,要人口有人口,要粮食有粮食。在三国前期,袁术真的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大军阀”,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比他那个庶出的哥哥袁绍强得多。

问题在于,这么有利的条件,这么好的形势,架不住人家袁术想作死。好好的,他偏急着想当皇帝。大家可以想想,后来的袁绍,挟冀、青、幽、并四州之地,百万大军,饶是如此也不敢称帝。后来的曹操,天下江山十有六七,也不敢称帝。你袁术何德何能,居然就敢称帝?

果然,袁术称帝后,遭到天下诸侯的围攻。毕竟,那时汉室的余威还在,“汉”这面大旗不能倒。每个诸侯虽然心里都有称帝的梦想,但谁也不敢流露出来。道理很简单,“枪打出头鸟”嘛。可就是袁术这个傻子不明白,硬要出头当皇帝,结果被围殴,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国破人亡。

所以,如果有人问“谁是三国最大的废材”,我毫不犹豫会投袁术的票。因为,能把这么好的牌打成这副样子的,除了袁术,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

陈寿:《三国志·魏书·袁术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刘璋、刘琮、刘禅、孙皓等确实不算明君,他们都是诸侯二三代,拿着父辈留下的一手好牌,却混到丧地辱身、臣服他人的局面,但从全局而言,这是大势所趋,并非个人所能扭转,而且他们能保全自己和臣属,其实也算明智了。

而蒋干、淳于琼、蔡瑁、张允之流,在《三国演义》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丑角形象,蒋干中计导致曹操赤壁大败,淳于琼酗酒无备丢乌巢,导致袁绍官渡失利,蔡瑁、张允劝刘琮投降,却又被曹操误杀,但《三国志》并无这些夸张的情节记载,所以不足为据。

至于孙权、袁绍、刘表、袁术,都是创业诸侯,能力虽有高下,但怎么看都是不能算废柴的,孙权被曹操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袁绍被认为“为人政宽,百姓德之”,刘表是东汉末年“八俊之一”,袁术曾割据扬州称帝。

那么,谁才是三国时期最大的废柴呢?六甲番人认为只能是蜀汉的太监黄皓。

黄皓的年纪应该和刘禅接近,公元223年刘禅十七岁当皇帝时,黄皓便开始跟随他,一直阿谀献媚想往上爬,不过当时有早期曾担任刘禅太子舍人的董允在,黄皓始终不敢为非作歹,最大的官职也就是黄门丞。

不过公元246年董允死后,陈祗接任侍中,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有机会参与政事,成为黄门令。公元258年陈祗也死了,黄皓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从此开始专秉朝政。

之所以说黄皓是废柴,且看他弄权误国的几件事:

1、离间皇族,在刘禅耳边谗言,导致刘禅渐渐疏远刘永,后来刘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见刘禅。

2、排斥异己,比如将不依附他的罗宪贬为巴东太守。

3、想要刘禅废姜维大将军职位,姜维被迫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此举也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

4、公元263年,姜维上书刘禅,“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黄皓崇信鬼神巫术,居然告诉刘禅敌人最终不会到来,于是刘禅也不以为意,而朝中众臣更是不知此事。同年,魏灭蜀,司马昭认为黄皓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

与那些大家熟悉的三国废柴相比,黄皓既没有才能,又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他的升迁靠的是讨好刘禅和谗言打击良将贤臣,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又屏蔽了君主刘禅的六识,导致蜀汉毫无防备而亡,这样的人物,纵死一百次,都不足以赎其罪。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史诗茶,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我不同意把刘璋、曹爽、刘琮等人称为废物,为什么呢?刘璋的对手为刘备,曹爽的对手为司马懿,刘琮的对手是曹操,对手如此强大,最后失败在所难免。所谓废物,就是对手明明不强大,但是却因为自身的失误而错失良机。符合这样的标准,而且是最大废物的非一人莫属,他就是大将军何进。为什么这样讲呢?

曹操对何进有一个评价: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意思是说何进志大才疏,难以担当重任。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最后却被一撮宦官所暗杀,可悲可叹。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何进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成烂牌呢?听我慢慢细说。

何进起点很不错,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进宫后被汉灵帝封为皇后,何进也随之水涨船高,官拜侍中、将作大匠。很快,何进的机会来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何进被灵帝封为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其弟何苗被封为车骑将军,兄弟两个在朝中声名显赫。何进有更大的志向,外要平定黄巾叛乱,内要谋除宦官。于是他怂恿汉灵帝在皇宫亲阅大军,自己伴随,以提高自己的名望。事情在悄悄发生变化,何进却并不知道。

何进之妹何皇后生大皇子刘辩,王美人生二皇子刘协。按照立嫡不立庶的规矩,大皇子刘辩应该被立为太子。但是灵帝更喜欢聪明可爱的二儿子刘协,于是灵帝让小黄门蹇硕暗地里帮助刘协。时机就在汉灵帝亲阅大军的时候。

何进劝灵帝亲阅大军,皇帝站在大华盖下面,而自己站在小华盖下面,目的是为了彰显自己在皇帝及朝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想到的是阅兵后灵帝设置了西苑八校尉,任命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灵帝认为蹇硕威武雄壮,于是任命蹇硕为大元帅,大将军也要归他统领

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灵帝任命西苑八校尉及蹇硕的大元帅其实是为了分何进的兵权。自此,何进和蹇硕的仇恨算是结下了。

后来,灵帝驾崩,蹇硕在灵帝身旁服侍,何进当时在宫外。蹇硕召何进进宫,想趁机除掉何进。何进得到司马潘隐的暗示,没有进宫,而是迅速返回自己官邸,领兵自卫。蹇硕的计策没有成功,于是何皇后的儿子刘辩顺利即位,何进再次掌握重权,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蹇硕害怕何进报复,于是给十常侍写信,想要联合十常侍共同诛杀何进。没有想到十常侍将这封信交给了何进,何进随后以谋反的名义逮捕了蹇硕,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

除掉十常侍后,何进将矛头对准了十常侍,为什么呢?应该说,何进还是有一定抱负的。何进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在于十常侍弄权,因此,只有诛杀十常侍,天下方能太平。他的观点得到了袁绍、袁术等朝中大臣的支持,但是反对的人也不少。

首先,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诛杀宦官,何太后认为:宦官执掌内省,是汉朝立朝以来的规矩。如果把宦官都杀了,那些士族官员会来服侍我们吗?

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何进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不同意诛杀宦官,她们认为:何家出身低贱,屠户出身。何太后当时进宫时,正是由于十常侍的帮助才能受宠于灵帝,继而有今天的地位。怎么能够忘恩负义,诛杀恩人呢?

这就是何进面临的困境,朝中大臣都想要诛杀十常侍,但是何进的家人却都不同意。何进本是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在蹇硕死后,又统管了所有禁军。因此,只要何进愿意,一语令下,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逮捕十常侍并加以诛杀,可惜的是何进优柔寡断,一直没有下决心去做这件事情。

袁绍看到何进左右为难,于是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

多召四方豪杰齐聚京师,吓唬吓唬何太后和舞阳君。这明显是个馊主意,俗话说,杀鸡焉用宰牛刀,恐怕到时候没有诛杀十常侍,倒是引来一群狼。主簿陈琳看出这个计策不行,于是赶紧劝何进道:将军龙壤虎步,手握大权,除掉十常侍轻而易举。但是你放弃自己的权利去寻找外援,等到大军集结到京师之外,恐怕倒是形势就不受控制了。

何进不听,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京师周围一片混乱。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吓住何太后和舞阳君,反而逼急了十常侍。

十常侍向何进示弱求饶,何进要求十常侍自动罢官回家。在万般无奈下,十常侍矫太后诏,召何进进宫问话。十常侍训斥何进道:难道天下只有我们是奸臣吗?满朝堂士官都是忠臣吗?我们犯了什么错,你步步紧逼要致我们于死地?说完,宦官渠穆拔剑砍掉了何进的脑袋。

何进死后,事情并没有完。袁绍、袁绍得知何进被杀,于是领兵强攻内门。十常侍裹挟皇帝逃跑,随后董卓进京。董卓之乱后,又有李傕、郭汜火拼于洛阳城。袁绍走冀州,曹操走陈留,刘表走荆州,袁术南阳,自此天下大乱,何进犹如倒下的第一张多骨诺米牌,开启了大乱时代!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何进身为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诛杀官宦本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却听信袁绍的馊主意,引用外援来吓唬何太后与舞阳君,至此引来京师洛阳群雄云集。后来董卓乱政,李傕、郭汜火拼,天下大乱自此开始。所以说,东汉末年之乱,责任全在何进。何进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实在是三国最废物的人物。


每日趣评


汉末黄巾之乱前人口有多少?六千多万!最后留下名字的有多少?有人统计《三国演义》有名有姓的大概在三百人,《三国志》中做传的不多,附传的不少,虽没有统计过,但也应该相差不多。

六千多万人中脱颖而出的只有三百来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如果被称为废物,那我们又应该被称为什么呢?

实际上,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大多不能称为废物,换到现在起码是中人以上之资,只有部分如西晋的白痴皇帝司马衷之流,因为身份原因而被推上这个舞台。

我先来说说我认为的汉末三国时期相对来说最大的废物。

袁术

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属于汉末最顶级的门阀,本身又是司空袁逢的嫡次子,家族继承人。

历史上的袁绍实际是袁术同父异母的亲哥哥,但母亲只是一个婢女,在袁家地位非常低下,后来过继伯父袁成,因此平时两人才以堂兄弟相称。所以,我们平时认为的“废物”袁绍,历史上却是低贱庶子逆袭的典型。

而作为嫡子继承人的袁术,则是将一副好牌打的稀烂的典型!

袁术早期因为家族影响,官运亨通,直到董卓废帝专权而感到危险,逃跑到了南阳。恰好那时南阳太守张咨被孙坚杀了,于是袁术轻易的占据了南阳。

汉时的南阳,有人口数百万,无数顶级的士族门阀定居于此,地位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北上广。占据南阳的袁术,要地有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是三国早期排名第一的诸侯。但袁术却只知道横征暴敛,吃喝玩乐,也许是看出他的废材,竟没有一个后来历史上著名的人才投奔袁术。更有很多人才,比如鲁肃一看袁术不能成事,都早早的溜掉了。

当时袁绍占据河北,势力强大,两人地盘又不接壤,本应该亲兄弟远交近攻相互策应,结果袁术把袁绍当做家族奴仆看待,看到别人依附他就不酸。

后来袁绍看汉室衰微,于是想立刘虞为帝,便找自己这位亲兄弟支持。结果袁术不同意也就算了,还以大义的名义指责袁绍。从此兄弟二人彻底决裂,相互之间关系竟然不如外人,袁术结盟公孙瓒和陶谦对付袁绍,袁绍同盟刘表对付袁术,天下刚乱,自家就先内斗起来。

那时袁术身边都是小势力,其中曹操的势力还小,只能依附袁绍,地盘又与袁术接壤。袁术就想要先向曹操下手,又找了黑山贼和匈奴相助,结果在匡亭被曹操打的大败。退回寿春时,守将陈瑀竟然不让他进城,之后又重新集结军队攻打陈瑀才夺回寿春。

之后,刘备占据徐州,袁术又跑去打刘备,双方互有胜负,要不是吕布趁机抢了刘备的徐州,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最后胜负更难说。

在优势局里,一来二去,袁术竟然把自己的实力越打越弱,辖下原本汉朝最富庶的地区被袁术弄的民不聊生,加之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可是袁术不理这些,只想着自己的皇帝梦,前面还和袁绍讲大义,在得到传国玉玺后,竟然成为了汉末第一个称帝的诸侯。

此举使袁术直接成为众矢之的,孙策直接独立顺便带走其大片的领土;吕布直接叛盟,击败袁术,并不停劫掠地方;曹操亲征袁术,斩杀其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加之灾荒加重,袁术彻底走投无路。

讽刺的是,这时的袁术又想起了自己的兄弟袁绍,写信给袁绍,愿意把帝号送给袁绍,希望能够投奔他。

在袁绍同意后,北上投奔袁绍儿子袁谭,结果道路被刘备拦截,又想去投奔旧部雷薄、陈兰,被拒绝。最后军中粮草断绝,只剩下麦屑三十斛,当时正值六月酷夏,袁术还想着喝蜂蜜水,却找不到,大喊道:“我袁术怎么到这种地步!”吐血斗余而死。

其他“废物”

我心目中除了袁术还有曹爽、刘禅、孙皓三人,当时曹爽早期可能是因为曹真还在还是比较低调的,后面是属于曹真死后被人带坏彻底放纵自己,刘禅也是类似,历史上评价他很容易被人影响,前面诸葛亮等还在时还能循规蹈矩,后面受奸臣影响就变得昏庸了。这两人只能说是普通人,而袁术就有太多自己作死。

至于孙皓,刚登基一会时还算是贤明的,但是一段时候后,就彻底腐化堕落了,不能算是废物。

至于其他大家所谓的废物,我认为有三种:

一、谋私利。这部分人不能说是废物,只是只讲究自己的利益,墙头草又太贪喜欢卖主公而已,这种人包括蔡瑁、傅士仁等。

二、用错位置。这部分人或文或武某方面都算是人才,结果被用错了位置,导致后世留下了废材的名声。比如马谡本应该是个好参谋,结果因为没有实战经验导致失街亭;又如诸葛瞻因为父亲去世时年龄还小,没有带在身边学习政治和军事的机会,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画家,结果因为父亲的名声,硬被拉着打仗,结果落下虎父犬子的笑话。

三、被丑化了。《三国演义》因为是小说,为了加强戏剧冲突,有些人很倒霉的被弱化丑化了。

比如非常著名的蒋干,历史上其实并没有盗书,本人是江左地区的名士以善于辩论著称,以私人身份造访周瑜,一番交谈后,回去和曹操说,周瑜气量宏大不是可以招降的,劝曹操打消招降的念头。

又比如淳于琼,本来是和曹操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后来归附袁绍。乌巢之败本来是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加强外部巡逻,又有许攸背叛,被曹操偷袭。

淳于琼拒守乌巢,结果袁绍派重兵攻曹操大本营,只派轻骑救援,导致乌巢被破。淳于琼被俘,并杀士卒千余人,全部被割掉鼻子。

此后,淳于琼被带到曹操面前,问他:“知道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吗?”淳于琼回答:“成败天定,你问我干吗?”曹操本来是想留他性命的,结果许攸说:“他以后每次照镜子,肯定都会怨恨!”曹操才不得不杀了淳于琼。结果到演义中,就被丑化为乌巢酒徒了。


学中医,读历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欢迎关注,我们一起聊健康,观兴替!


Rick潘维镛


三国中有一位仁兄绝对可以称为废物点心了,虽然他的行为有情可原,然而真的是蠢坏,真的是废物,蠢得令人同情。这位就是糜芳。



糜芳可以说是蜀国元老,从开始就跟随刘备,不但把妹妹糜夫人嫁给刘备,还为他散尽家财,助他成就大业。中间刘备屡受挫折,他和兄长糜竺都不离不弃。然而,却是他的投降行为直接导致关羽被杀,他随后投奔吴国。

虽然战场上有输有赢,将军投降也并不稀奇,有的时候投降是为了城中百姓不受损失,还会得到原谅,但是糜芳是在什么情况下投降的呢?简直不可理解。

糜芳任南郡太守,守江陵,蜀将傅士仁守公安。这两座城池都是关羽手把手修建的,可以号称天下坚城。城中光囚禁降卒就有三万,想想看守这些降卒需要多少兵力?这样的大部队就是耗也能耗几天吧,就这样轻易不战而降,拱手让人,真是令人心疼。而且,后来若干没组织的兵力自行埋伏都能差点逮了东吴的吕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糜芳开门投降了,他居然投降了。虽然是傅士仁先降的,虽然事后很多人分析他二人因为办差不力被关二爷威胁过,导致吓破了胆。但是一座武装力量相当的城池不战而降,还从此改变蜀国命运,真的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他长期被关羽欺压,可以有多种办法回击,偏偏用这种方式,实在是又蠢又坏。如果他仅仅是被东吴唬住了,不明就里直接投降,那么他更蠢了。无论是哪种方式,他都脱不了废物点心这个词了。


光明大先生




何为“废物”,就是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

翻开三国那段历史,废材不少,握“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的也很多,但论“最废”,在本人看来,就得说是“刘禅”。

宠信宦官,朝廷逐渐衰弱



刘禅是西蜀第二任皇帝,毫无执政能力,也无政治眼光。

他爹死了后,基本上靠着诸葛亮过日子,但诸葛亮“鞠躬尽瘁,过劳成疾”,早早去见了泉下的“先主刘备”,这下刘禅慌了,该怎么办呢?

还好有蒋琬、费祎辅政,于是刘禅长舒一口气,继续厮混于后宫众人间,此时,太监黄皓非常受宠。(诸葛亮死之前,刘禅还有所克制)



太监如果只是受宠倒罢了,但是这个太监不简单,开始结党营私,祸乱朝政。而刘禅毫无知觉,继续贪图享乐,继续宠信能给他安排“各种节目”的黄皓。

如此下去,连姜维都不敢在朝中待了,害怕受到迫害。

本来,数次北伐已经淘虚了西蜀,再加上刘禅的昏庸无道,西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邓艾破城,刘禅投降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三路,进攻蜀国。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

此时,姜维还在剑阁驻守,毫发未损。

而后主刘禅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有人建议,赶快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刘禅一听,这话在理,那就赶快组织大家朝堂上商量。

有人建议后主出逃,目标是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马上遭到人反对,说那里情况太过复杂,没有把握在那里站稳。

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另一波人又是反对,因为孙吴也不强大。

光禄大夫谯周提出降魏,反对声不大。于是,后主采纳了这个降魏的建议。

刘禅不仅采纳了建议,而且态度还非常真诚。反缚自己双手,带着12分的诚意出城投降邓艾。

邓艾说:命令所有蜀国将士投降吧!刘禅很听话,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

从此,蜀汉正式灭亡。

此间乐,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的很彻底,态度很诚恳,只要魏国能给口饭吃,能有“娱乐”,刘禅就很快乐。

有人问:想念曾经的蜀国吗?

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

公元271年,刘禅死了,享年64岁。

也许三国人物中废材不少,但综合来看,刘禅绝对是废材中的佼佼者。



在任期间,没有展现能力,也没展现才华;宠信宦官,让西蜀衰落;还未到山穷水尽,就早早投降;投降之后,更是放纵自己,纵情声色“娱乐”。

如果“最废材”这顶帽子刘禅不带,那么其他人很难有这个资格了。


蓝风破晓


三国里头最大的废物,我认为应该是关羽。别急着喷我,后面说理由

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觉得是刘禅,还看见有人说是蒋干。诚然,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俩人都挺废的,但是小说是小说,现实归现实。刘禅没有那么不堪,蒋干更是根本没盗过书,说他是废物是不确切的。但是关羽,说实话,是真的废。

关羽确实勇武,比如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但是这只是匹夫之勇,或者说是武将之勇。如果让他做冲锋陷阵的将领,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让他做独当一面的统帅,负责战略层面上的攻防,那问题就大了。

这一切都集中于襄樊之战之中,襄樊之战的先赢后输,彻底断送了蜀汉集团一统天下的希望。本来三分荆州,蜀汉能占据最大的一块;结果给他一折腾,荆州全面沦陷,蜀汉就只能关起门来在益州搞生产,偏霸一隅,最后等着魏国把自己灭掉。

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多大。关羽这一废,不仅仅废掉了自己父子的性命,更让整个蜀汉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点,说他废,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意的。



青言论史


废物,不仅指没有本事,而且指浪费了好机会,有成事的条件结果没成事。不是所有失败的人都称其为废物,项羽最后自刎乌江,但从不说他是废物,因为人家辉煌过。

三国的废物不少,比如韩馥,起点很高,但窝囊死了;再比如曹爽,一切大权尽在掌握,却被人收拾得结结实实。但这里问的是“最大的废物”,按这个定位应该是刘璋。

一、因生性软弱而被选中接班

刘璋是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有4个儿子,其中2个儿子死在长安,留在身边的只有三子刘瑁和四子刘璋,刘瑁有“狂疾”,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死之后,益州官员赵韪等人上书朝廷,拥戴刘焉为继承人,朝廷于是下诏任命刘璋为新的益州牧。

刘璋生性软弱,才能和平衡各方势力的手段均不如他的父亲,继位之后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所有的事情都听他的,由于派系不平衡,沈弥、娄发、甘宁等带兵的将领起事反对刘璋,被赵韪打败。

叛军纷纷退往荆州,之前荆州牧刘表曾上书告发刘焉有僭越行为,益州与荆州关系紧张,为防备刘表,刘璋让赵韪驻兵在朐䏰。赵韪早年追随刘焉来到益州,他很得百姓和将士的欢心,大家看到刘璋性情柔软,缺乏谋略,“东州兵”放纵侵害百姓,刘璋无力制止,所以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了赵韪的身上。

二、被诸葛亮讥为“暗弱”之主

赵韪手握军权,刘璋让他防备刘表,但赵韪却秘密与刘表手下的官员联络,通过贿赂收买的方式与荆州官员们建立起关系,同时又秘密联合益州本地的大族,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赵韪聚众起兵,益州多地响应,幸得“东州军”拼死一战,叛军才被打败,赵韪逃到江洲,不久后被部下庞乐、李异的反攻,赵韪被杀。

赵韪死后,另一位实力人物庞羲崛起,庞羲和赵韪都算是刘焉的“托孤重臣”,刘璋继位后担任巴西郡太守,为拉拢庞羲,刘璋还让自己的儿子刘循娶庞羲的女儿为妻,双方结成儿女亲家,但庞羲骄功自重,私下里扩充人马,也想起兵反叛,后被人劝阻。

不仅如此,刘璋还与汉中的张鲁关系决裂,刘焉在位时张鲁一直是益州的联盟,不知何故,刘璋继位后杀了张鲁留在成都的母亲,双方成为仇敌。

虽然有父亲创立的基业,但刘璋在位时益州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他也没有能力结束这种状况,只能勉强维持,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他是益州“暗弱”的主人。

三、主动讨好曹操受冷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刘璋判断刘表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派中郎将阴溥前往荆州前线“致敬于曹公”。

曹操很高兴,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璋为振威将军,任命刘璋的三哥刘瑁为平寇将军。阴溥回去复命,刘璋也很高兴,觉得曹操很重视他,为表示回报,他派手下人张肃率300名“叟兵”携带一批军事物资送往荆州。

曹操把叟兵留下,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张肃为益州刺史部广汉郡太守。后来曹操占领了江陵,在此集结人马顺长江而下进攻刘备、孙权,出发前刘璋派来的第三拨前来“致敬”的人也到了。

领头的人是益州别驾张松,他是张肃的哥哥。曹操拿下江陵后,大约有点儿志得意满,这次对张松一行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不存录松”,意思是对张松不是太客气。

这让张松很不高兴,回去后说了曹操很多坏话,力劝刘璋不要与曹操联合,建议联合刘备。

四、竟想出引狼入室的馊主意

曹操紧接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打了一战,大败,局势突然发生了逆转,荆州由刘备、孙权以及曹操分别控制一部,益州暂时没有生存危机了,刘璋疏了一口气。

但很快北边的局势力又紧张起来,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征讨汉中的张鲁,张鲁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如果曹操占领了汉中,必然会从北边向益州发起进攻,刘璋又紧张起来。

张松很了解刘璋的心理,他觉得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于向又反复劝说刘璋,认为如果邀请刘备来益州,不仅可以才能增加益州的防卫力量,而且可以抢在曹操之前既可以打败张鲁、夺取汉中,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让曹操便不敢轻易窥视益州。

张松的建议打动了刘璋,他有些动心,此时法正、孟达等人也纷纷进言,赞同张松的观点。刘璋不知道的是,张松、法正、孟达等人是一伙的,为了迎请刘备他们进行了秘密筹划。

刘璋决心请刘备来益州,派人去荆州联络,张松推荐法正前往,为了不引起刘璋的疑心,法正还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装出“不得已而往”的样子,之后受命出使。

消息传出,刘璋身边的其他一些人立即反对,主簿黄权劝刘璋说一国不容二君,希望刘璋慎重考虑,从荆州避难来的刘巴认为刘备不是能屈居于人下的人,把他弄来必然“入必为害”,有个叫王累官员为了劝说刘璋,不惜倒悬在州署的大门外,希望刘璋警醒,但刘璋都不为所动。

五、被手下人一恐吓就软了

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带着刘璋的嘱托前往荆州,见到刘备,将刘璋的想法说了。

刘备一直想夺取益州,有这样好的机会怎么让他惊喜?送走法正后,刘备火速把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等人从各地召来,商议前往益州的具体事宜。

但法正回成都向刘璋报告荆州之行的情况后,刘璋却又不那么着急了,大概又有一些人不断劝说他不要请刘备来,刘璋也冷静了许多,所以还要再想想。

法正、张松等人都很着急,但再加劝说又容易招惹猜疑。恰在这时,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集结人马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眼看就要打响,刘璋又开始紧张起来,张松趁势又向刘璋密报:“现在得到消息,庞羲、李异等人听说时局将变,他们现在很活跃,正密谋私通外敌,如果不赶紧请刘豫州前来,敌人攻其外,他们攻其内,必然失败!”

庞羲仗着实力一向不太听刘璋的招唤,刘璋一直容忍和迁就,张松的话让刘璋大受触动,他不再犹豫,正式向刘备发出了邀请。

刘璋派法正、孟达再去荆州请刘备,为表示诚意,刘璋还让他们带来了率数千人马拨归刘备指挥。刘璋现在反而特别担心刘备不来,所以不惜血本。

六、陪刘备喝了一百天大酒

还是在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沿长江西进。按照之前与刘璋的约定,刘备率人马没去成都,而是直接去了成都北面的重镇涪城。

刘璋听说刘备如约而至,还带来数万精兵,很高兴。刘璋于是亲自赴涪城与刘备相会,为显示对刘备的欢迎,刘璋率3万步骑前往,一路上车乘帐幔,精光曜日。

到了涪城,双方相见无比亲热,刘璋下令就地摆下盛宴给刘备及其手下将士们接风洗尘,参加的人多达数万,双方“欢饮百余日”。

刘璋下令拨给刘备一批物资,包括米20万斛、马1000匹、车辆1000乘,还有大批缯絮锦帛等物。

刘璋以益州牧的身份表奏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作为回报,刘备也表奏刘璋为镇西将军兼任益州牧,当然这都不可能经过许县朝廷的认可,都属于“空头人情”。

七、被刘备狠敲竹杠却无奈

欢宴之后刘璋回到成都,按双方约定刘备率所部加上刘璋增拨的兵马进攻汉中。刘备于是向北进发,走到葭萌停了下来。

离葭萌不远有一处白水关,是益州北御张鲁的最后一道防线,刘璋在此设有白水军督,正职名叫杨怀,副手名叫高沛,刘璋下令他们都归刘备指挥。

刘璋对刘备彻底的信任和倚重,希望刘备能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解除益州的北部之忧,但刘备却不着急,到了葭萌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不提北进的事。

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起,刘备在此住了整整一年,期间从未向北方用过一次兵,唯一做的事就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底,曹操率部征讨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援,刘备不关心孙权的死活,但他等来了机会,于是借着孙权求援的事给刘璋写信,要求增加一万人马以及相应的军需物资,以帮助自己回荆州救急。

刘璋接到刘备的来信,愤懑之情可想而知,等了一年,又是给人又给东西,没有任何回报,现在却要一走了事,刘璋有点后悔没听黄权等人的话,但现在说后悔也没有用了。

一气之下与刘备翻脸,刘璋还没有这个勇气,更没有这个把握,刘璋又气又急又犯愁,想了半天给刘备回了封信,同意刘备先回荆州去救急,所要人马太多,只能凑齐4000人马,其他军需物资按照刘备所列清单一律减半提供。

八、清除身边的叛徒反而显理亏

张松在成都听到消息后急了,他不知道刘备的真实想法,还以为刘备真的要走,张松赶紧给刘备写了封密信,信中说:“眼看大事将成,为何放弃目标要回去?”

张松的哥哥张肃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大吃一惊,害怕连累自己,就向刘璋告发了。

刘璋接到报告,才知道张松是刘备在自己身边的卧底,压抑许久的气愤瞬间爆发,刘璋一气之下下令把张松杀了,但刘璋却不敢公开与刘备翻脸,只是密令益州各地,今后重要文书不再知会刘备。

刘备在葭萌听到张松被杀的消息也无比愤怒:“你杀了我的内应啊!”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刘备在葭萌起兵反击刘璋,行动前刘备先设计杀了杨怀、高沛,吞并了白水关的驻军,之后刘备率黄忠、卓膺、魏延等率兵向成都方向攻击萌。

刘备还在白水关发表了战前动员,竟然颠倒黑白地说:“我替刘益州征强敌,辛辛苦苦,一刻不得安息。如今刘益州府库里堆满了大批财物却不愿意赏赐那些有功之士,还奢望有人替他卖命,怎么可能?”

九、最后的机会没能把握住

葭萌与成都相距500余里,中间隔着梓潼、涪城、绵竹等数道防线,刘备率大军南下去取成都,首战梓潼。

从兵力对比看,刘备的人马不及刘璋,但刘璋的手下普遍士气不足、内部涣散,许多手握兵权的实力派都采取观望的态度。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在涪城经过数月修整后刘备率军继续南下,直取成都。涪城大败让刘璋乱了阵脚,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其实刘璋现在的实力仍远在刘备之上,如果集中兵力再战仍有取胜的机会,关键要有信心和决心。

刘璋手下的从事郑度郑度认为刘备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他是孤军深入,缺少外援和后勤保障,他现在急于求战,应该不与他硬拼,避开锋芒,深沟高垒,和他拼消耗,同时把粮食藏起来,让他们找不到吃的。

郑度的这个办法用到现在来说就叫坚壁清野,是对付强敌入侵的最好这个办法最好使。打不过不要紧,把该藏的全藏起来,不跟你打,饿死你,困死你,等你熬不下去想抽身时再狠狠地揍你,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案。

刘备知道了郑度的建议大吃一惊,“闻而恶之”,急忙问法正该怎么应对。法正很了解刘璋,他让刘备不用理,法正说:“不必担心,郑度的建议刘璋不会采用。”

让法正料对了,刘璋果然没有采纳听到郑度的建议,他的理由是:“我只听说拒敌以安民,从没有听说把人藏起来避敌取胜的。”刘璋不仅不用郑度的策略,还免了他的职。

十、一封恐吓信就出城投降了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5月,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部进来益州助战,一路连连得手,最后会师于成都附近。

为了让困守成都的刘璋投降,法正写给他的信,信中替刘璋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说明刘备在益州已占稳了脚跟,退回去是不可能的,益州大半土地已失,雒城、成都都将不保,失败是迟早的事。

在这封信里,刘备借法正之口还向刘璋表明了态度,说若肯降,刘备可以保全其家族,希望刘璋三思。这封信极大地动摇了刘璋的顽抗到底的决心。

刘璋对左右说:“我们父子在益州20多年,对百姓没什么恩德,却给大家带来3年的战乱,百姓饥荒露宿,死于道途,这些都是因我而起,让我何以心安?”

刘璋派张裔出城,作为自己的谈判代表去见刘备,刘备很高兴,向张裔表示,只要刘璋出城投降一定会“礼其君而安其人”。刘备命简雍随张裔一道进城,向刘璋当面重申自己的承诺。

刘璋见到简雍,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下令即刻出城,向刘备请降。刘璋请简雍与自己同乘一车出城,刘璋的手下们见此情景“莫不流涕”。

十一、下台以后还在被人利用

刘备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刘璋及其家人迁往南郡的公安居住,归还他们的财物,其中包括振威将军的印绶。

刘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循,次子刘阐。刘璋曾多次命刘循率兵抗拒刘备,但他又是庞羲的女婿,庞羲在益州势力很大,刘备占有益州后也得与他合作,所以刘备把刘循留了下来,让刘璋只带刘阐去了公安。

刘备后来继续重用庞羲,并任命刘循为奉车中郎将。刘璋带着刘阐到公安居住,虽然没有自由,生活倒也平静。不料后来孙权与刘备多次交恶,刘璋父子的平静生活又被打破。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孙权袭取荆州,杀了关羽,刘璋落入孙权的手中,孙权为对抗刘备,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后来刘璋就死在了那里。

孙吴黄武四年(225年),蜀汉的南中地区发生叛乱,叛军投降孙吴,孙权又任命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居在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一直到诸葛亮平定南中。

刘璋的才能和谋略还不如父亲刘焉,只是由于生在豪门才在史册中留下了一笔,他浪费了天府之国这块地盘,要论三国最大的窝囊废,应该非他莫属。


南门太守


三国时期的废物有很多,大废物只有两个:一个是何进,另一个是袁术。

一、何进。



东汉末年,爆发十常侍之乱。为了对付十常侍的宦官集团。何进召董卓进京勤王。

此事,只需要一个狱吏,把首恶处理掉就行了,何进非得把这种事情扩大化。结果他自己做事不密,走漏风声,被太监杀掉。董卓进京后,导致天下大乱。

二、袁术。


袁术从孙策那里得到了传国玉玺。玉玺是皇权的象征。袁术幼稚的认为,有了玉玺,便可以称帝。

于是,袁术在寿春称帝,国号仲家,史称“仲家皇帝”。

袁术称帝后,给自己贴上了乱臣贼子的标签。遭到十八路诸侯的共同讨伐。众叛亲离的袁术最终郁郁而终。

我想告诉袁术,空军一号是美国总统的座驾,但窃取了空军一号,并不意为着你就可以做美国总统。


杨朱学派




《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字子翼,九江(今安徽寿县)人。他是周瑜的发小和同班同学。不过此时他是曹操的谋士。

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周瑜军队在江面对峙,周瑜偷看曹操的水营,发现战船布阵相当规范,士兵训练的很有章法。原来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亏得到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深谙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大患,一直想除掉二人,但苦无良策。

“周瑜打瞌睡,蒋干送枕头”蒋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和周瑜是铁哥们,愿意说降周瑜。于是只身来到了江东见周瑜。

周瑜一听蒋干来访,心中暗喜,他猜透了蒋干此行的目的,无非就是为曹操作说客来了。周瑜眼珠一转,何不将计就计,正是除掉蔡瑁、张允的大好时机。他和众将一番耳语,如此这般……。

蒋干见到周瑜后,彼此寒暄了一番,周瑜此时要堵住蒋干之口,故意问蒋干:

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做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做说客也?”――引自《三国演义》

周瑜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于是他摘下腰中的佩剑,交给太史慈说,我兄弟今日来就是和我叙旧,你做监斩官,谁先说有关军务的事,定斩不饶,今天只谈喝酒风花雪月,不醉不休。

蒋干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事先在曹操面前吹下的大话,现在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表面看是周瑜放浪形骸,喝的酩酊大醉,实则是周瑜心中最清楚,换言之,二人都没有喝高,只不过各怀心腹事罢了。

周瑜想的是如何让蒋干上套,蒋干心里想的是如何回去向曹操交差。周瑜故意发出鼾声,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蒋干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有心事。透过月光,他看到桌上放着一沓书信,就着大营里的灯光,发现是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书信。

信中云: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复。――引自《三国演义》

其实这里就有很大的疑点,既然周瑜知道蒋干是曹操的谋士,按照常理不应该让蒋干轻易看到书信,然而书信就放在桌上,摆明是周瑜设下的圈套,可是愚蠢的蒋干没看透。他急忙把书信藏于衣内。

这也是一个疑点,蒋干看明白了,为什么还要带走书信呢?

我觉得可能是提供给曹操的物证吧。蒋干因此天一亮就急匆匆不辞而别了。怕的是周瑜找书信发现是他偷走的。这就是蒋干盗书的故事。

回去之后,蒋干把书信交给了曹操,曹操没有细想就杀了蔡瑁、张允二人。杀了后,曹操才有所醒悟,但他死要面子,不承认自己做错事了。(其实曹操把书信的字迹和蔡瑁张允的笔迹核对一下不就明白了吗?)

赵本山小品中的卖拐,老赵可劲的坑范伟,周瑜是可劲的坑蒋干,蒋干可劲的坑曹操,这才促成了火烧赤壁这场战役。



Δ曹操

曹操失去了水师都督这个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了庞统献“连环计”的成功,因为没有人懂这方面的知识了;没人提出质疑了。

但是谁能把庞统引荐给曹操呢?总不能让庞统自己去对曹操说,我有一条连环妙计吧。这样也太假了吧。

还是那句话,周瑜再次坑蒋干。其实不怪周瑜,是蒋干上赶着让人坑。关键时刻,蒋干踩着点来了,这次周瑜是采用的冷淡蒋干的办法。历数了蒋干的不是,说他偷了书信,害的他失了两员大将蔡瑁和张允,要不是他,曹操早被诈降的蔡瑁、张允杀了。周瑜软禁了蒋干。(这里也有疑问,蒋干盗书后,为什么还要去找周瑜呢?)

“送子翼往西山庵中歇息,待吾破了曹操,那时渡你过江未迟。”蒋干再欲开言,周瑜已入帐后去了。左右取马与蒋干乘坐,送到西山背后小庵歇息。――引自《三国演义》。

蒋干在此“巧遇”不受重用的庞统庞士元,蒋干一听是怀才不遇的凤雏,如获至宝,虽然没有劝降周瑜,向曹丞相推荐个人才也不错,于是说动庞统,二人连夜投奔了曹营。接下来就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击,让曹操把大小船只统统用铁链连起来,这就为以后周瑜火烧战船打下了基础。



Δ蒋干和周瑜

综上所述,蒋干两次被周瑜利用,他为周瑜消灭曹操的85万大军做出了“巨大贡献,”你说蒋干是不是三国中的废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