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前言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唐朝疆域圖

我國古代,在西藏高原,居住著一群圖伯特人,唐史稱為吐蕃國。唐太宗時期,吐蕃日漸興盛,源於當時吐蕃的馬種優良,用犛牛皮做成的鎧甲堅韌無比,又出了松贊干布這樣的傳世奇才,逐漸吞併了周圍一些小的部落,到後來松贊干布的膽子越來越大,竟三番五次進犯大唐,結果當然是被大唐吊打一頓,吐蕃乞降,同意納貢稱臣,並請求與大唐和親。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

大唐打仗取勝,當然不會同意和親,吐蕃的公主嫁到大唐還差不多。可松贊干布還就是犟上了,非娶唐朝公主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前來懇求。李世民也不想與吐蕃弄得太僵,畢竟與吐蕃作戰山高路遠,吐蕃地理氣候異常惡劣,常年征戰,勞民傷財,確實得操了不少心,再者,這松贊干布也是雄才大略之人,況且像犛牛皮一般韌性十足,屢敗屢戰,也確實很傷腦筋。左思右想,李世民決定同意和親,但實在是不想把自家的女兒送到那偏僻之地,去吃苦受罪,也有失大國顏面,折中一下吧,於是就選了一個遠房宗室家的女兒賜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這一點,李世民還真有點不地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人家的女兒就不心疼嗎?文成公主一家受了很大的委屈,也只能尊奉聖旨。文成公主此番遠嫁,實為大唐、吐蕃及後世造福無限,功德無量。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劇照

釋迦牟尼佛十二歲像

唐太宗對文成公主遠嫁,心中也是不忍,所以陪嫁十分豐盛,珍珠、瑪瑙、珊瑚、瓷器、絲綢等應用之物是應有盡有,文成公主還特地準備了很多關於工藝製作、醫術、天文曆法、農耕之類的書籍,用以教化當地百姓。另外,文成公主篤信佛教,還專門帶了佛經360部。陪嫁中最珍貴的要屬一尊釋迦牟尼佛十二歲像了。

傳說釋迦牟尼滅度後,弟子們希望他的真容永傳後世,花重金請工匠打造了4尊8歲等身像和4尊12歲等身像,並請釋迦牟尼的奶母等熟悉之人指導監造,故這八尊造像惟妙惟肖,與釋迦牟尼本人十分相像,被佛門教眾奉為鎮教之寶,陪嫁中的這尊造像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天竺國(今印度)遭外族入侵,天竺國王向中國求援,中國皇帝因為平定國內異族叛亂沒有出兵,但送給天竺國大量的金銀珠寶和武器鎧甲,幫助天竺國打敗了入侵的敵人,天竺國王為感謝中國的鼎力相助,就將珍貴無比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十二歲像贈送給中國皇帝,希望兩國友誼與日月同存。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釋迦牟尼十二歲像

文成公主篤信佛教,臨行前請求唐太宗把開元寺供奉的這尊鎮國之寶請入吐蕃。唐太宗心中向佛,真是捨不得,但低頭看看文成公主,也覺得內心有愧,哎,好吧,就依了你吧,為了將赴異鄉的文成公主忍痛割愛。

尺尊公主

松贊干布與大唐交好之後,還真是閒不住,又率大軍攻打南面的尼婆羅國(今尼泊爾)。松贊干布早就耳聞尼婆羅國王穆蘇瓦爾瑪有一位女兒美若天仙,名喚尺尊公主,於是他派人前去求婚。當時吐蕃剛剛崛起,名聲還不被外界所知,尼婆羅國王壓根就不知道吐蕃是何方神聖,態度十分傲慢,他向吐蕃使者東贊域宋提了三個問題:吐蕃之地有無十善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誑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和不邪見)、有無寺院、有無五種妙欲(即色、聲、香、味、觸)受用(這尼婆羅國乃佛教之國)。沒想到東贊域宋很從容地回答 了這三個問題(顯然是有備而來),回答完後還附帶轉達了國王松贊干布對尼婆羅國王的問候:

神聖的贊普(即國王)已經派聖使攜帶禮物,虔誠地向您請求將公主嫁與贊普。在尼婆羅的邊境上,五萬吐蕃鐵騎早已嚴陣以待,如果拒絕將公主送往吐蕃,那麼吐蕃的大軍將踏平尼婆羅,殺死國王,劫走尼婆羅王國的所有黃金,並把公主搶回吐蕃。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尺尊公主劇照

尼婆羅國王聞聽此言,心中暗惱松贊干布的蠻橫無理,也沒想到吐蕃如此強大,自知國力弱小,惹不起吐蕃。弱國無外交,從來都是如此。萬般無奈之下,尼婆羅國王例行公事,大致問了問吐蕃以及贊普的情況,也多少算保存些顏面,情況大體滿意,不滿意也得滿意呀,最後同意吐蕃的求婚。

釋迦牟尼八歲像

國王同意了,可公主不同意呀,眼看要離開生她養她的土地,既傷心又害怕,一連幾日哭哭啼啼、悶悶不樂。國王也沒啥好辦法,這個是親生女兒啊,真是不忍心啊,但事已至此,只能勸女兒:為了尼婆羅和百姓考慮吧,如果不同意遠嫁,兩國必將兵戎相見,生靈塗炭,全國百姓將遭受吐蕃鐵騎的踐踏蹂躪,恐怕有國破家亡之危。尺尊公主自幼篤信佛教,生性善良,冷靜下來之後也理解父親的苦衷,還是答應了下來。作為對女兒遠嫁的心理補償,尼婆羅國王阿穆蘇瓦爾瑪將鎮國之寶--珍貴的“釋迦牟尼八歲像”作為陪嫁,希望佛祖保佑公主吉祥安康。這樣,吐蕃請入了釋迦牟尼8尊造像中的兩尊,一尊釋迦牟尼八歲像、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像。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釋迦牟尼八歲像

小昭寺

因為地緣關係,尼婆羅深受天竺佛教的影響,信奉者眾多。尺尊公主也篤信佛教,自是帶了很多佛教物品和大量的佛經到吐蕃。隨著大唐文成公主和尼婆羅尺尊公主將佛經帶入吐蕃,佛光開始普照雪域高原。 松贊干布為了贏得兩位公主的歡心,和聊慰兩位公主的思鄉之情,分別為兩位公主建造了小昭寺和大昭寺並修建了布達拉宮,並將文成公主請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主殿內。近600年來,眾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個長頭一直磕到這尊佛像的腳下,以示對佛祖的極度虔誠,像前的石板也被信徒的身軀磨得像鏡子一樣光滑。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小昭寺

紅教和黃教

在兩位妻子的影響下,松贊干布也皈依了佛教,並派遣大臣前往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佛經,明令民眾信仰佛教。佛教在吐蕃開始迅速傳播,吐蕃臣民紛紛皈依佛祖,吐蕃也變成一個佛教王國。傳到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南下吐蕃,邀請吐蕃拔思巴為帝師,冊封大寶法王,總覽吐蕃政教大權。拔思巴統領的教眾,服飾尚紅,可以娶妻生子,稱為紅教。

紅教傳到明朝,一些教徒經常做一些不合佛法之事,致使信眾越來越少。此時甘肅西寧衛中,出了一個宗喀巴(1357一1419年),入大雪山修行得道,脫離紅教自創一派,服飾尚黃,禁止娶妻生子,稱為黃教。黃教初創,正逢紅教不得人心之時,紅教信眾紛紛轉投黃教,黃教一時興盛,教眾已與紅教相當。因黃教教眾不得娶妻生子,教主大權如何傳承頗費了宗巴喀一番心思,後宗巴喀創立了活佛轉世制度,即後人根據上一代大師遺言尋找並認定轉世靈童,此後逐漸形成達賴、班禪、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系統。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宗巴喀大師

*達*賴和班禪

宗巴喀有兩大弟子,一名*達*賴(即“海”之意),一名班禪(即大學者),宗巴喀死後由這兩位弟子繼續統領黃教,*達*賴、班禪兩喇嘛(即高僧),可以世世代代轉生。*達*賴轉生,第一世為敦根珠巴,第二世為根敦堅措,第三世為鎖南堅措,第四世為雲丹堅措,第五世為羅卜藏堅措。自三世*達*賴起,黃教已傳至漠南蒙古(即內蒙古)。四世達賴更是擴展至漠北蒙古(即現在的外蒙古),並任命宗巴喀的三弟子哲卜尊丹巴三世為大胡土克圖,總理外蒙古事務,總部設在庫倫。

自*達*賴二世起,*達*賴喇嘛只管教務,政務另設第巴來管理。至*達*賴五世時,第巴名叫桑結,與當時的紅教教主藏巴汗起了爭執,滅掉藏巴後,桑結命班禪五世移駐後藏。從此藏地分為前後兩部分,前藏(拉薩、山南)歸*達*賴管轄,後藏(日喀則)歸班禪管轄。經過400多年的傳承,截至目前,*達*賴已傳了14世,班禪傳了11世。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才引出了班禪活佛轉世制度

班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