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介紹!

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母錢,但卻不知道什麼是母錢。所謂母錢,就是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中央和地方財政所製作的標準樣板錢。根據母錢作為樣板的用途,母錢可分為三種,即錢樣、雕母錢和鑄母錢。

一、 錢樣

古錢幣的介紹!


錢樣是根據錢幣的設計,用錫、象牙或 紅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錢幣實物樣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審定。從嚴格意義上講,錢樣還不能算作錢幣,因為它只作為送審報批的實物圖樣,不能流通。錢樣是給皇帝審定用,一類錢幣的錢樣理論上應該只有一枚,所以數量極為稀少,一般在市場上幾乎不可能見到。

二、 雕母幣

古錢幣的介紹!


雕母是按照朝廷規定的那種規範性錢的形式,把它雕刻出來,面、背要求很嚴格,而且請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來寫錢文,把它刻成錢模子。雕母做出來以後,經過審定批准以後,就開始翻鑄了。翻鑄還不能大量地翻鑄,翻多了,就變形了,所以翻出來的錢也是有一定限量的。 第一次翻出來的錢叫鑄母。我們一般講的母錢就是鑄母,如果是講雕母,就是有特殊意義的,是手雕的,這和一般的鑄母差別很大。 雕母和鑄母的區別最明顯表現在錢幣的紋飾內容上,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鑄母的錢文筆畫也非常清晰,紋絡較為挺拔深峻,但因為鑄母錢是翻鑄所成,為了使它的外緣輪廓和內廓穿口光潔,一般會經過冷加工,因此錢面上會有挫磨的痕跡。

三 、鑄母錢

古錢幣的介紹!


鑄母錢的錢文筆畫也非常清晰,紋絡較為挺拔深峻,但因為鑄母錢是翻鑄所成,為了使它的外緣輪廓和內廓穿口光潔,一般會經過冷加工,因此錢面上還會有挫磨的痕跡,並且錢的邊緣上還保留有拔模子的斜度。

古錢幣的介紹!


總之收藏母錢,首先要留意體積超出常品的大錢,其次要注意分量異於常品的厚重錢。母錢往往混跡於常見的行用錢之中,而且很多錢幣收藏者難以分辨,因此不乏有撿漏的可能。由於母錢的材質都異於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較好。但是由於數量稀少,鑑別母錢還得從做工、體積上多下工夫,不要簡單將品相好的錢幣當成母錢。

康熙通寶:

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發行了由全國20個造幣局鑄造的通寶 (俗稱制錢),均為全國流通,其中有兩種是山西省的太原和大同鑄造。

古錢幣的介紹!


制錢系古錢幣的俗稱,是以銅為主要材料的賤金屬鑄造,因其圓形中間有方孔而被歷代文人戲稱為 “孔方兄”“孔方先生”。後人對各個朝代的制錢有不同稱呼,如“秦半兩”(始於秦始皇統一貨幣)、“漢五銖”(漢朝)、“周布泉”(北周)、“唐開元”(唐朝)等。清朝各個年號所鑄之幣,正面有標明年號的漢字,諸如“乾隆通寶”“光緒通寶”,背面有表示造幣局(工廠)所在地的滿文。在順治年間,全國12個造幣局所鑄之錢,背面除滿文外還有漢字,以表示造幣局所在地。至康熙年間,全國又增設了8個造幣局,這20個造幣局均沿襲了在制錢背面標明滿、漢兩種文字的做法,後人稱其為“順治背字”“康熙背字”。所謂背字,即指背面有漢字。自雍正時期始取消漢字,僅以滿文表示。據說,制錢正面“康熙通寶”四個字為康熙皇帝御筆,若干“複製品”由驛站傳送到各地造幣局。制錢背面表示造幣局所在地的漢字,則由當地官員或名人題書,這些從制錢正背面的字體、字形,以及大小都能得到印證。

古錢幣的介紹!


大約在民國初年,有錢幣藏者為方便記憶,將20個表示造幣局所在地的漢字編成一首五言詩:“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陝桂臺雲漳。”其中同為山西大同,原為山西太原。我於上世紀80年代末集全“康熙通寶”錢幣,其中的 “漳”“南”“臺”字錢幣尤其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