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妙用,你會紙上談兵嗎?事後諸葛亮你用到極致了?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是貶義的,所以說一個人經常用“紙上談兵”來概括喜歡有計劃的人,總之是不好的事兒。

然後,一大票人就用這個藉口,因為“紙上談兵”,所以連“紙面上成立”都不做了。

“一個作戰計劃想要成功,必須首先在紙面上成立它”——雅各布 凱斯 UNSC“秋風之墩”與“伊洛魁”艦長

我想,在你身邊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會被說成“紙上談兵”。很顯然,絕大多數人都混淆了紙上談兵和紙面上成立的界限,又或者說,紙上談兵是對紙面上成立的方案,失敗之後的一種“馬後炮”的“事後諸葛亮”。

”紙上談兵“的妙用,你會紙上談兵嗎?事後諸葛亮你用到極致了?

很顯然,凱斯艦長說的一點錯也沒有。如果一件事在紙面上都不能成立,那麼事實運作中就更不可能。

只有紙面計劃被現實條件打破,更改後的勝利,而沒有徹底沒有紙面計劃而成就的勝利。

至於說趙括“紙上談兵”,其實很顯然是因為他根本沒做好“紙上”工作,走了“娛樂性兵書”的尿性。

事實上時至今日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都是古代留下來的“娛樂性兵書”,其水平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艦船知識》《兵器知識》差不多,而不是專業期刊。

看過真正期刊的人都明白,這些時候紙面是最多的。

後勤補給線,最重要的水源都給忘了,這很顯然在紙面上更本不能成立啊。所以趙括的故事告訴我們的,不是用這些東西可以做“正義的嘲諷”,而是更應該明白,對於關鍵節點一定要考慮到,別想著通過兵書上的某個例子,或者片面的例子,或者片面的“綱要”,來制定行動方略,特別是不要把手段當目的。

說的簡單點,意思就是不要為了一個“必殺技”或者自以為是“必殺技”的東西,去忽略其他別人顯而易見能給你吃“必殺”的東西。

給別人來一個決定性攻擊,是可以的。但必殺技是不存在的。

可以這麼說,一切紙上談兵的人,最大的特徵是:整個計劃為了一個必殺技,而且這個必殺技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但是這些人會不惜暴露大量無法控制的致命弱點來去完成一個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趙括其實就是這個思路,必殺技是居高臨下,但居高臨下的目的是擊潰敵軍。但趙括很顯然整個佈局就是為了居高臨下……

這就好比女人和你說“我們去開房吧!”你卻說“不行,得先去吃飯,然後看電影,逛街。”

認為一定要××才能××所以我只要追求××而不用管目標就行了,註定孤獨一生。

所以紙上談兵,和紙面上成立的最大不同,我們搞清楚了。

那麼“變化總比計劃快”,那計劃還有什麼意義呢?

計劃其實有3個意義,而且是最主要意義,不能達到這三個意義,計劃等於還是沒搞好。

1:明確自身和夥伴的技術實力。

2:明確自身資源,最主要的資源是時間,很大程度上是人力成本。

3:明確必達階段性目標,以及確定什麼時候可以改變階段性目標,由誰決定。如果出現異議而且無法調和,相關人員的退出處理方案是什麼。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三條裡面,都不包含“知彼”的內容。

很多人要說了,誒呀,紫陽大叔果然紙上談兵啊,對手都不瞭解。

事實上很多人就死在這兒。

有實戰經驗的人,不管是軍事家,創業者,還是一個吊兒郎當的泡妞的,但凡真的參與過實際操作的,都非常明白——計劃中包含的對手考量,特別是先期計劃中就考量很多對手,尤其是具體考量推測對手的內容越多,整體成功率越低。

這也是三個主要原因。

1:你先期判斷不準,任何對手對別人的策略,不會完全一樣。你就算是神算子,這種鬥爭趨向,也只能在逐步交手中慢慢摸清楚,慢慢明確。

2: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你這麼搞個計劃,你要是有合夥人,大家都去想對手了,可是這在運籌階段不重要。你丫還沒吃飽就想著去和比爾蓋茨賽富了,就算你能保持冷靜,估計你的夥伴都成天做白日夢去了。

3:大哥,你從開始就說的那麼清楚,人多嘴巴也多,跡象也明顯。大興土木的呼啦啦過去了,哪個白痴對手看不出你在準備對付他哪個弱點?等你傻了吧唧終於老牛拉破車開幹了,人家早就堵死缺口,或者埋伏你了,你信心滿滿的上去就被人揍的連二姑都不認識了。

甭管你判斷的對不對,人家一巴掌呼死你是肯定的,褲襠都被人看見了,你有18釐米又如何,直接敲你蛋蛋,讓你回家過兒童節。

所以一個全面計劃,一定是針對己方實力展開的,不是針對對手展開的,針對對手展開的計劃,是在一線指定的戰術計劃,最多是戰役計劃,是獨立於你的整體計劃的。

你的整體計劃中,最多對你的對手有個大致估量即可,超過你整體計劃五分之一,就不科學了。

其實預測對手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大多還是種藝術(特別是實力對等),但制定計劃是一個科學過程,所以要按照科學定量的套路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