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出台,銀行理財變了!


新規出臺,銀行理財變了!

文:七七

經過兩個月的徵求意見,9月28日下午,銀保監會正式發佈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七七挑選了其中幾個要點,來跟你們說一說。

單隻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降至1萬元

新規設定單隻理財產品銷售起點,將單隻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單隻私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

對於我們來說,最簡單直觀的是降低了投資門檻,尤其是一些資金不多的小年輕,在理財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對於銀行來說,則是擴大了客戶群體,銀行理財對標市面上同類固收類理財更具有競爭力。

允許公募理財通過公募基金投資股市

過去,私募理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但規定公募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不能投資股票。

此次新規放開了公募理財產品不能投資與股票相關公募基金的限制,允許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

這樣一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範圍會更加靈活,未來的收益浮動也會加大。但我們要注意,收益提高了,風險也是並存的,既有可能出現超過5%的收益,也有可能出現本金虧損。

銀行私募理財銷售引入投資者冷靜期

新規要求,對於私募理財產品,銀行應當在銷售文件中約定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冷靜期內,如投資者改變決定,銀行應當遵從投資者意願,解除已簽訂的銷售文件,並及時退還投資者的全部投資款項。

私募產品引入冷靜期跟保險產品的猶豫期是一個道理,如此一來,投資者有了更多的考慮時間,在冷靜期內反悔,可以無條件解除合同,避免一時衝動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不得宣傳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也就是說,以後在產品宣傳上,不可以出現“預期收益率”之類的字眼,只能描述該理財產品或者本行同類理財產品的過往平均業績和最好、最差業績,並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

這些年,應該不少人掉過“預期收益率”的坑。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是指在不確定的條件下,預測到某資產未來可實現的收益率。只是一個理論上的預估值,並不能保證實際上到手多少錢。

但多數普通投資者,尤其是老年人,分辨能力不夠,就容易走入“預期收益率”的誤區,錯把參考指標當成承諾,提高了不合理的預期。

新規之後,銀行不得宣傳預期收益率,有助於避免銀行“畫大餅”。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銀行釐清了自己的責任,我們也要更加謹慎,不要聽銷售人員怎麼說,要看合同上怎麼寫。

個人首次購買面籤時不強制網點面籤

延續現行監管要求,個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時,應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麵籤。

面籤是為了幫助雙方進行有效溝通,讓投資者對產品風險和自身經濟承受能力有更清晰的把控。

不同的是,新的要求可以通過網上視頻面籤,不強制我們非上銀行網點跑一趟。

這裡,七七隻想說,感謝科技帶來的便捷!

看完以上幾點,我們發現新規對銀行方面的責任做出更加嚴格的要求,這固然是件好事,但也意味著對個人投資者素養的要求提高了。在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不再兜底,如果產品違約了,是要你自行承擔虧損的。所以今後買銀行理財,更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