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十年小感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在路上》这本书,在美国垮掉的一代、或者说是迷惘的一代浪潮中,跟艾伦金斯堡的《嚎叫》、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都是这股风潮中的圭臬之作。


《在路上》——十年小感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把这本书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并列为那个时期,我的精神灯塔式的书籍,并且觉得一辈子都会如是。

想来那个时候真的太年轻,二十岁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里行走过了”,就可以拿着一本煌煌巨著给自己立下毕生的“精神原乡”了。现在觉得好傻。

不过,放在10年之后的今天来看,这本书尽管不再像自己青涩时,在心里拥有那么高的位置,但它终究是不朽的、毕竟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期。就像初恋一样,岁月的年轮碾过,青春变得模糊,容颜会老,但回想起来仍然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说实话,其实原本并没打算再去重读这本书,因为大学的时候看过太多遍。只不过,那时候是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后来,只是想单纯的想把它据为己有的一种心理作祟,把它买了回来。

而且,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抱着特“神圣”的心态。并没有选择网购,而是下班之后自己跑到泉城路的新华书店,买的原价书,为此还心中窃喜了好一阵子。

买来之后就把它搁置了,说实话,这个年龄,读书的欲望真是越来越低,因为读书的任务,才把它从书柜里拿出来,扫落灰尘,重温一遍。

《在路上》——十年小感

《在路上》可以说影响了许多人,内容的丰富性、作者的传奇性,以及对时代潮流的开拓性,即便今天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它仍是一部杰出的著作。

这本书讲的是几个年轻人开着车穿越美国的故事,情节起伏、错落有致,其中经典的文案俯拾皆是,比如: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在黄昏的血色中踽踽独行,感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忧郁的黄昏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在路上》——十年小感

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只是在你从所有炎热和狼狈中归来之后,你忘记了所受的折磨,回忆着看见过的不可思议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十年前它之所以能够吸引我,是因为当时向往这种方式。渴慕这种疯狂的、无拘无束的自由,那个时候就信誓旦旦的给自己种下梦想:要去环青海湖、要去环台湾岛、要徒步去西藏。

转眼间,自己到了30岁,曾经的翩翩少年堕落到了今天的大腹便便,当年给自己立下的远大梦想,没有一样能够实践。所以翻过来再看这本书,憧憬都化作了怅惘。

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也会静下心来思考,生活怎么跟当年梦想的不一样,年轻时候渴望放浪形骸,但是现在却把自己缩成一个团,惰性、道德、时间、金钱、责任,一样样的压在身上,那股子忧伤泛上来之后,真是让人无处遁形。

直到今天,我还深深的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感动。但好像也只剩下了这令人局促的感动。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