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一秒識破問題P2P宣傳套路

很多平臺爆雷的時候,都讓人大跌眼鏡:怎麼會呢!它不是剛剛融資嗎?它不是才上線存管嗎?

作為投資人,咱們考察平臺的方式,基本上都只能從公開信息獲取。可恰恰這也給了平臺可乘之機,通過一些公關話術,模稜兩可地處理消息,給投資人造成誤解,以為平臺安全可靠,萬萬想不到會原地爆雷。

今天咱們就來拆解平臺宣傳套路,讓李鬼現出原形。

1、簽署銀行存管協議vs存管上線

按照監管要求,平臺必須有銀行存管才能通過備案。所以存管也一直是大家考察平臺重要的基礎指標。沒有存管的平臺,就不那麼受信任。

但是呢,和銀行合作存管業務,需要平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很多平臺並不一定有這個能力完成。

所以就在宣傳上耍花招,宣稱自己已經和xx銀行“簽署了存管協議”,給人的感覺是平臺有存管系統。

殊不知,“簽署銀行存管協議”只是平臺和銀行達成了合作意向,平臺的錢並沒有交給銀行存管。達成合作意向的銀行也可以更改。在達成意向之後,平臺還要花很長的時間進行技術開發,最後對接成功,“存管系統上線”之後,才代表真正的資金分離。

2、國資/上市背景vs多級持股

有實力的背景是為平臺增信的一個指標。假如平臺的大股東是國資或者上市公司,會讓投資人覺得有實力的公司可以為平臺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成為其背書甚至兜底。

乾貨!一秒識破問題P2P宣傳套路

於是但凡跟國資/上市公司沾邊的平臺,都大勢宣傳自己是國資平臺/上市系。但實際上,這些被拿來拉虎皮的背景,可能只是通過多級持股,佔有很小的股份,既不能起到兜底、擔保作用,也不會實際監督、干預平臺業務。

3、註冊/實繳資本1億vs資本實力一般

在資本實力上,平臺喜歡宣揚的一個點是,自己的註冊/實繳資本多少多少,給人一種金額越高平臺資本實力越強的感覺。

但其實,啥是註冊資本?

2014年3月1日後,我國修改了公司法,取消了註冊資本限制、驗資等環節,改為認繳制度。認繳資本是不用先掏錢的,金額上也經常被誇大。而且,對於什麼時候實繳資本達到認繳資本,這個期限是沒有規定的。

而實繳資本,是當公司的證照全部辦完後,作為公司的運營經費。那為什麼實繳資本很高的平臺,到爆雷的時候還是沒錢呢?現在有很多的驗資機構可以提供墊資服務,通過驗資後再抽回資金,公司股東只需要支付按天計算的利息就可以。所以實繳資本再多,錢也不是平臺的。

所以說,註冊/實繳資本的確可以側面反映平臺的實力。但要注意,實力強的平臺註冊/實繳資本一般都比較高,但註冊/實繳資本高的平臺不一定實力強。

4、高大上項目vs假標

虛構包裝出來頭不小的大項目,是龐氏平臺最擅長的手段。把項目形容得越氣勢恢宏,甚至國家背景,越給投資人造成誤解,自己的錢有希望拿到高收益。但事實是,這些大項目都只是平臺的吹噓包裝,背後的資金流向無非就是資金池或者自融。

5、擔保公司償付vs不能全額賠付

在監管要求平臺去剛兌之後,與保險公司合作或者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就成為投資人青睞的保障方式。擔保公司的擔保分為全額本息擔保、有限擔保和有條件擔保三種類型。其中,只有第一種類型會對投資人本息全額賠付,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平臺其實非常少。

6、融資vs賣身

在之前,平臺融資肯定是個利好,給平臺增強了資金實力。但隨著行業洗牌加劇,融資的意味就開始發生變化。已經先後有多個平臺被曝出,表面上的融資消息,其實就是平臺賣身給了新的東家。隨之而來的,就是高管團隊、資產類別的轉型。這對原有的投資人來說,其實是很不公平和危險的。因為你所瞭解的團隊和業務模式都發生了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