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老子究竟是要指哪兩者

上次,我講了《道德經》第一章的前半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今天我們接著講剩餘部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中“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老子究竟是要指哪兩者

上一次我們定義了“名”,老子認為“名”與“實”是分開的,“名”是我們感知到的世界,他不代表真實的世界。你剛生下來,第一次睜開眼時,你看到你媽媽,你不知道叫她媽媽,你看到燈,不知道叫燈,你看到床,不知道叫床,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從那時開始,你就會慢慢認知世界,這種認知投射到你意識之中,你開始構建一個你的感知世界與真實世界對應。你媽媽指著自己說“叫媽媽”,指著燈教你說"燈",指著床教你說“床”,你開始用"名"來認識萬物,區分物與物之間的不同,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這是以個人的角度來闡述。那如果我們放大到整個人類世界呢?其實也一樣,"無名"對應的人類未開化,最原始的階段,"有名"對應人類開始認識世界一直到現世並將至未來,因為我們對世界未知的探索永遠不會結束。

再看下面一句,因為有個"故"字,我們可知道"無慾"和"有欲"同樣對應人類所處的"無名"和"有名"這兩個階段。為什麼會產生"欲",因為"利"的存在,為什麼會產生"利",其實不在於事物,而在於人對事物的認知。這又是什麼鬼?如果你看過我之前寫的兩篇你就很容易理解。事物的運行包括它具備的屬性是獨立於你的認知存在的,不管你認不認識他,他都按自己的規律運行著。"利"產生於人對事物的認知,人類不是一開始就會用火,因為最初對火沒有認知,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無慾,觀其妙"的狀態,甚至會感到害怕,要遠離他。但在認知他之後,就會"有欲",從照明、取暖、燒煮食物等等,不斷從"觀其徼(徼,《說文》釋為"循",反覆觀測之意)"中發現其有"利"的地方。這樣的從"無慾"到"有欲"的過程也同樣適用於其他方面。小孩剛出生時,不懂得"哭"的概念,"哭"對他來說是一種機械式的條件反射,但他感覺到每次一哭,都有個人或抱他,或餵食給他,或給他換尿布,總之,使他感覺舒適,"哭"就慢慢變成了一種有"欲"為之了。

接著看最後部分,"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段歷來分歧最多,主要的爭論是"兩者"究竟指哪兩者,有名無名,始母,有欲無慾,妙與徼,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單從上下文判斷,確實很難確定,但又很重要,不同的指向,解釋迥異。從整段來看,我認為最恰當的是指"有"和"無",說清這兩個字,就說清了其它幾對,有無無名有欲無慾,都是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

這兩對又來源於“有”與“無”,因此,這段前面兩句是對“有”與“無”概念的現象描述,現在老子要進行一個歸納總結,揭示“有”與“無”之間的普遍聯繫,同時也為後面的段落立論,等等這些概念的闡述都來源於“有”與“無”。

《道德經》中“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老子究竟是要指哪兩者

“有”與“無”從字面上很好理解,你“有”女朋友,你“無”女朋友,這兩句誰都能理解,但問題來了,你真的理解嗎?什麼叫女朋友?和你生活在一起算女朋友?給你洗衣服做飯算女朋友?陪你一起逛街、聊天、娛樂算女朋友?你們已經互相表達了愛慕算女朋友?你們已經發生了性關係叫女朋友?……對不起,我問了太多問題,其實就這個問題我可以無休止的問下去,但我們不是討論“女朋友”這個“名”怎麼定義,這個也沒法定義,對不?每個人有自己的標準,我們要討論的是“有”和“無”的概念。有沒有女朋友,不在於現實生活中是不是有那麼一個人,而在於你的感知世界中有沒有一個“女朋友”的概念。假設你對“女朋友”這個概念一無所知,你也沒接觸過“女朋友”這個概念,即使你身邊有一個符合你媽媽或周圍人標準的“女朋友”,在你看來,你還是沒有女朋友,甚至連“沒有女朋友”都算不上,因為你不知道“女朋友”是啥玩意,何來談有無女朋友,這時,你是一個“大無”的狀態,對,“大無”,我不是在故弄玄虛,下面我就會講到“小無”了。

有一天,某個人忽然問你:“這個是你女朋友啊?”“什麼女朋友?哪個?”“就是那個每天中午一起跟你吃飯的那個。”(這哥們,對女朋友要求不高,每天一起吃中飯就算女朋友了)“哦,她呀,我們相處的確實不錯。”這時,你第一次接觸了女朋友的概念,你開始慢慢對“女朋友”這個概念進行了解認知,在你的感知世界裡就會建立起一個“女朋友”的形象,這就是“有生於無”。你會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我不知道,你也不會告訴我吧。那我假設一個吧:范冰冰的容貌,高圓圓的氣質,鳳姐的才氣,嗯,就這樣吧,只是假設,只是假設哦。現在你的感知世界對“女朋友”已經處於一個“有”的階段了,但這個“有”還是“無”。什麼?你看那個假設,要范冰冰的容貌,就是不要鳳姐的容貌,要高圓圓的氣質,就是不要范冰冰的氣質,要鳳姐的才氣,就是不要高圓圓的才氣。

在你的認知世界中,確定的概念或者你接受的規律,總會在肯定某部分時,又否定另外一部分。這就是相對於“有”的“小無”,也就是老子說的“有無相成”,也就是“同出而異名”了。還是不明白?別急,因為《道德經》中“有”“無”的思辨充斥整篇,我們會反覆提及。

《道德經》中“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老子究竟是要指哪兩者

下面再講講“玄”的概念,“玄”,按《說文》的解釋是:

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也就是黑中帶紅,不是純色的,是黑紅相雜的。把“黑”和“紅”對應“有”與“無”,這不就是“有無相成”的概念嗎?沒有絕對的“無”,也沒有絕對的“有”,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世界運行法則的奧妙是在“有”與“無”的相互交錯中,說的學術化一點就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也就是“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今日就到這裡,歡迎探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