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跌一半,800萬的房子變成400萬,是還貸560萬,還是買新房?

希望房價下調,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期望,畢竟目前的房價真的太高了。

如果房價慢悠悠的平穩過渡,或者稍微降價一點,這樣還好,可以讓沒有上車的剛需一族儘早實現買房的夢想。

可如果房價突然下跌一半,那這個事情就非常嚴重了。

房價跌一半,800萬的房子變成400萬,是還貸560萬,還是買新房?

我們來算一筆賬:

假如一個家庭在一線城市,用80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按70%貸款來算,其中貸款額高達560萬元。

如果房價暴跌一半後,如今房子只值400萬元了。這其中就產生了160萬的逆差。是努力還掉這560萬;還是房子不要了,再花400萬買一套新房?這是一個考驗人性的時候。

而不論哪種選擇,現在的你,理論上已經破產了,因為資不抵債。

如果有50%的人選擇了放棄還貸,那麼銀行只好將房子收回,可銀行突然增加大量的房源,想要變現那將非常困難,而不變現,銀行壞帳又將會急劇增加。

而在此前,手上有房貸的人,一旦不打算還房貸的時候,會把自己銀行裡所有的流動資金全部提出來,畢竟做好了魚死網破的打算。

在這樣再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銀行將會有2種選擇,1是加快節奏印刷貨幣,滿足人們的兌付需求。2是:儘快回籠外債資金,滿足自己現金流。

可不論哪種選擇,都將造成更大的金融風險。

房價跌一半,800萬的房子變成400萬,是還貸560萬,還是買新房?

如果採取增發貨幣的形式滿足兌付需求,本幣的急劇貶值就不可避免,通貨膨脹誰也不願意看到。

如果選擇回籠外債,例如回籠企業的欠款,那將會使更多的公司出現資金鍊斷裂,畢竟很多企業都是債臺高築,一旦銀行催款比較緊急,企業現金流短缺,不但影響企業的發展,甚至會出現企業倒閉潮,失業人口將大面積出現。

如果長期惡性循環下去,股市崩盤,樓市震盪,金融風險將會一觸即發。

而這樣的例子,日本在已經上演過。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全民都相信日本房價只會升不會降,因此日本掀起全民炒房時代。

那時候的日本人,不僅在國內買房,也在全世界買房,民眾的高房價預期使得房價和地價越走越高,過分熱度的房地產市場,甚至引來了國際熱錢和資本的湧入。

令人吃驚的是,在1990年的時候,僅日本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土地的價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說的就是這件事。

可不幸的是,堅定的預期並不能挽回危機的到來。

房價跌一半,800萬的房子變成400萬,是還貸560萬,還是買新房?

到了1991年,東京房價3個月暴跌65%,成交萎靡、銀行貸款斷供,無數購買房產的千萬富翁變成了千萬負翁,自殺、破產集中爆發。

當時,日本各大城市的過剩的房產隨處可見,很多逐漸年久失修而垮塌。原本可以買下美國的日本房地產業,卻已經無人問津。

接著就是股市崩盤,股票價格暴跌,企業大量破產,銀行、房地產公司破產數量超過3000家。日本經濟更是萎靡不振,二十年間,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因此,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想要房價大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想要買房的剛需一族,在房價止步或稍微降一些的時候,該出手時還是儘快出手,畢竟這將是你最後的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