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糊涂——御众要有权谋天下的远见,吞吐天地的气魄

大人物要有大气魄。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大人物五百年才出一个,孟子说他就是五百年里才出的一个大人物,而且认为当前想治国平天下,除了我还有谁,这就是大气魄。

大事不糊涂——御众要有权谋天下的远见,吞吐天地的气魄

孟子

当然,气魄和胆量实实在在是有高下之分的,就是每个人的“能量级”不一样,韩信有统率百万大军的胆气魄力,汉武帝有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这些才能有天赋的成分,但主要还是摔打锻炼出来的。

先秦名相商鞅曾描述过一副英明君主的形象:处箪席之上,闻丝竹之声,驱使天下百姓,指挥千军万马,只在翻手覆手之间。这些大人物对天下大局掌握地如此游刃有余,想必其中有什么诀窍。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本职就是审时度势,权谋天下,即从宏观上策划和控制,总体上摆好格局,就像下围棋一样,要“谋势不谋子”。只要大的思路对头了,无论怎样的场面都能应付。像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三分天下,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等,都是在大事上做文章。

抓大事,一是战略策划,二是用人,三是制定规矩。这三件事是不能含糊的,施政者必须亲自过问。宋太宗赵炅(赵匡义)病危时,朝中几派势力都在王位继承问题上打自己的主意,宰相吕端担心有人将小皇帝调包,在举行登基仪式那天,他亲自登上殿堂,仔细辨认小皇帝 面目,看清楚确实是真龙天子后,才带领群臣拜见天子,三呼万岁。

大事不糊涂——御众要有权谋天下的远见,吞吐天地的气魄

吕端

所谓“吕端大事不糊涂”,古代政治家推崇这种“大事精明,小事糊涂”的品格,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不仅在小事上糊涂,大事上更是糊涂。明武宗时,太监张永专权不法,有人向武宗告了张永的状。武宗问:“张永要怎样”告状人答:“要夺天下”。武宗不以为然地说:“天下让他夺”!告状人大惊:“那置陛下于何地”?

宋真宗也是一个糊涂皇帝,他授意宰相寇准让太子参理朝政,过后又忘记自己说的话,认为是寇准擅自作主,一气之下罢了他的官。几天之后,他又把这件事忘记了,问左右:“为何多日不见寇宰相”?连太子理政,宰相任免这样的大事都忘记了,这样的皇帝真是糊涂到了极点。

大事不糊涂——御众要有权谋天下的远见,吞吐天地的气魄

宋真宗

你做过这样的糊涂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