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中產,你爲什麼焦慮與不甘?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說到差點被奇葩中文譯名耽誤的好片,印度片若是排第二,只怕沒有哪個國家的片能夠排第一。

好似《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呀》《摔跤吧!爸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這種什麼鬼的片名,假如沒看過演員表和劇情介紹,也沒聽過其他人的推薦,我根本不信你有興趣走進電影院或者下載下來看。

但當前這部印度熱映影片,完全改變了這種無厘頭畫風。

原片名《Hindi Medium》,中文譯名《起跑線》,簡直不要太貼切。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這是一部看片名就能清楚窺知內容的電影。

影片圍繞孩子教育問題展開,同時也將中產式焦慮體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講述一對印度中產夫婦——開服裝店的拉吉與妻子米塔為了能把女兒皮婭送入名校使盡了渾身解數:走關係賄賂、買學區房、做假證明、甚至假扮窮人以獲取貧困招生通道。所有的努力,都只因妻子米塔“不想再讓孩子走我們以前的老路了”。

她和丈夫雖然有著還不錯的經濟基礎,衣食無憂,但都說不好英語。在她眼中,英語不止是一門語言,更代表著“進階”而非“滑落”。

米塔甚至開啟了佟掌櫃式的假想模式:如果去了普通公立學校,女兒肯定啥也學不到,這樣她就會害怕溝通,會不適應社會,會孤立,會沮喪,最後她去吸毒怎麼辦?

這讓米塔一想起來就焦慮不已。 

綜上,我們一定不能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啊!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咱們中國的家長一定也不會陌生,但凡去過任何一家早教機構,一定聽過類似的營銷話術:

“3至6歲是人一生最黃金的時期,一定要非常重視。此時孩子對知識的吸收能力是最強的,如果錯過這個時期,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未來社會如此多變又快節奏,孩子會適應不了的……”

影片中,這一點表現得更加直白。

拉吉和米塔帶著皮婭去早教中心諮詢,在瞭解完孩子與兩人情況後,校長迅速針對性給出了一堆課程學習清單,並要求立刻開始: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在兩人面面相覷,詢問課程安排如此密集,孩子何時吃飯睡覺時,校長露出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我的天,你們都來得這麼晚了,還好意思提吃飯睡覺?這是想上名校的覺悟麼?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你就說吧,不追趕怎麼行?

看看我們中心這些孩子有多優秀?

你的孩子將來可是要和他們競爭哦。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事實上,不僅孩子需要高強度全方位系統培訓,家長也同樣需要噠。

毫不誇張地講,起跑線,定終生啊親!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早教校長這番話一出,拉吉夫婦被徹底說服了。

這正是身為中產階級的他們,潛藏於心底最深的焦慮與不甘。

自己好不容易通過早年的努力換得了現在的生活狀態,女兒是可以繼承財產,但軟實力卻無法繼承,將來她沒有核心競爭力,總有一天坐吃山空啊。

怎麼辦?投重金買學區房,夜夜陪讀為兒忙,通宵排隊心茫茫,報班培訓不思量。

一句話:為了娃的前程,必須痛並幸福的將孩奴事業進行到底。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若身處上流社會,掌握了社會優質資源,路子會多很多;若本就處於底層,固然也有強烈想改變的夙願,卻往往能更清楚認清現實,便不會有那麼多求而不得的掙扎與失落。

恰恰是拉吉夫婦這樣不上不下的中間層,似乎努力跳一跳就能夠上更好的圈層,稍微倦怠又恐怕墜落底層,內心才會尤其充滿躁動。

這躁動的背後,既是望子成龍的拳拳父母心,又有攀比導致的心理失衡。

為什麼心理失衡?比上不足就不說了,那遠不如我的誰誰誰家孩子也能進名校,讓我情何以堪?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所以,啥也別說了老師,我們報,我們學,我們嚴格按照要求來還不行麼?

只要能把孩子送進名校,怎樣都可以!

他們的心理顯而易見:名校的確意味著更好的學習環境、師資力量和教育質量,這些會讓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時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從而更有可能成功。

在如此現狀下,父母的選擇愈加無可厚非。畢竟沒有哪個父母不是愛子心切,只想給孩子最好的。

這就引發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你是否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真的知道什麼對孩子才是最好的麼?

許多父母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著孩子“最好”的未來,根據自身的經驗試圖幫助孩子走上一條“主流”的成才之路,以便最大概率保證孩子日後躋身社會精英之列,找到一個合適而體面的位置。至於孩子喜不喜歡、快不快樂往往要服從“成功成才”這個大前提。

畢竟沿著蹚過的路徑去走,這樣更穩妥些。

父母們良苦用心的背面,一則,是不可否認的顏面——孩子,即談資。

每每聽到別人家的孩子竟如此優秀,是多令人自慚形穢的一件事啊。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二則,折射的是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的極度不平衡。父母們深切地知道,這樣的不平衡,將愈發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與不可撼動。

正如影片中當拉吉的窮人朋友希亞姆發現他的真實身份,最終明白原來真是拉吉的女兒奪走了自己兒子進入名校的機會時,悲憤喊出的這段話: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某種程度看,這也是拉吉和米塔焦慮與不甘的根源。

金字塔頂端的人佔據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他們的孩子將天然比我們的孩子更具競爭力,因而,可以預見我們的孩子將如我們一樣,繼續為之打工,看他們臉色,永無翻身之日。

不僅僅如此,若女兒不能接受優質教育,還可能連現在的生活狀態都難以維持,甚至跌入到希亞姆你們這樣的階層,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但與希亞姆不同,身為中產的拉吉是有可能也有能力改變這現狀的——只要,進入名校。這至少可以讓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

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究竟什麼是成功?進名校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徑麼?

關於什麼是成功,李開復在他的書《做最好的自己》裡做了一個比較清晰的定義,他將成功分為“一元化成功”及“多元化成功”,我個人非常認同。

所謂一元化成功,即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在這樣的視角下,99%的人都將無法躋身於成功者行列。畢竟身處成績前列或者財富榜之上的,註定只是少數人。

李開復認為,多元化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它可以且應該有更多衡量標準——可以是地位財富,也可以是創造力和影響力,可以是對他人的幫助或貢獻,也可以是自我的突破與超越。

其最根本衡量標準在於,“該行為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是否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並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

回到影片中,無論米塔還是早教校長,甚至影片外作為觀眾的我們,或許都把成功歸結為世俗眼光裡的成功的標準答案,即一元化成功。

這往往讓我們過於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卻忽略情商與道德品質的建設。

那麼,什麼又是對孩子最具意義的“起跑線”呢?

是天賦異稟,是進入名校,還是掌握多種技能?

迄今為止,和我三觀最貼近的一個答案是這樣說的: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

父母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素質、眼界品味決定孩子從哪跑,往哪跑,怎麼跑。

所以,若真的焦慮與不甘,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人父母者,不是想著往死裡折騰孩子,而是從現在起,往死裡折騰自己。

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Education is not a preparation for life but life itself.(教育不是對人生的準備,教育就是人生。)”

換句更直白的話,教育的根本,是讓你知道怎麼好好做人。

影片的最後,拉吉因自己冒充窮人剝奪了希亞姆兒子的入學機會心生愧疚,最終他向校長坦誠真相,並執意將自己女兒轉學至他資助的那所公立學校。他對妻子米塔說,我希望做一個好人。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結局,但仍令我們倍感欣慰。

我們看到原本沒多少文化的拉吉,真正懂得了教育的本質。他以身作則地告訴自己的女兒:誠信善良,知錯就改,好好做一個有良知的,無愧於心的人,這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拉吉開始明白,成功是多元的,原本就有很多種。

正如他搬離舊街區時朋友們的依依不捨,正如他混進窮人區時成功和新街坊打成一片,正如他給女兒樹立的榜樣,正如一直嫌棄他不夠體面高雅的妻子米塔最後對他說,我就希望女兒將來成為你這樣的人。

這些,都是拉吉值得引以為傲的成功。

至此,拉吉和米塔終於放下了心中的焦慮與不甘。

只是,電影終歸是電影,迴歸到現實中來,我們又將如何抉擇呢?

我想,這取決於我們所認知的“起跑線”,究竟是百米競賽,還是馬拉松。

《起跑線》:中產,你為什麼焦慮與不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