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觀後

《起跑線》觀後​近年來,印度電影在中國挺有市場的,引發的熱議也很多,比如《摔跤吧,爸爸》,《我的個神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等。確實,印度很多電影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敢拍,就這一點,就加了很多分了。所以導致很多人都說印度片拍的是印度,說的是中國,亦或是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拍出這樣的片子啊,諸如此類的言論,也確實有幾分道理。

題外話,說正題。最近又看了部印度片,名叫《起跑線》,是一部批判印度教育制度和階層固化的片子。片子蠻長的,有兩個多小時,自我感覺劇情有點冗長,看著感覺有些拖沓,純敘述,沒能看到這部電影剪輯上的功力。而且說實話電影也並不怎麼搞笑,打動我的更多的是劇情,且是後半段的劇情。電影一開始主要介紹了拉吉一家由於想要自己的女兒上好學校,各種努力充當上層社會人的行為,因此鬧出了很多笑話。最終仍然未能如願。原因何在,因為他們是中產階級。後面又聽說貧困家庭有名額可以進入好學校。拉吉和妻子又去貧民窟假裝窮人,最後得到名額。

在貧民窟,他們遇見了另一個家庭,這個家庭也想去好學校。他們的孩子叫莫汗,拉吉的女兒叫皮雅。在貧民窟期間,多虧了莫汗一家,皮雅一家才得到了名額。諷刺的是,莫汗沒有得到名額,只能去上差的學校。拉吉因為有愧於自己的行為,所以花錢資助了莫汗的學校,最後由於莫汗發現了拉吉的謊言,拉吉進一步良心發現,讓女兒退出了好學校。

這部電影就講了這麼個故事。其實挺簡單的,也沒有什麼安排得很有意思的點,一切都是娓娓道來。當然還是有值得推薦的點。

第一點是電影運用的前後對比的手法,呈現出巨大的落差,導致電影要表現的問題更加凸顯。富人的生活衣食無憂,窮人卻連水都不能滿足。令人唏噓不已。看完電影我也在不斷思考。窮真的是一筆財富嗎?我發現不是,如果處於窮的境地卻不思考如何改變,窮只能產出窮,一代一代,綿延不絕。就像莫汗的父親所說的一樣,窮已經到了一種可以學習的地步。

第二點我想講的是電影中帶給我的幾點感動,一個是莫汗的爸爸,他真的很打動人。首先,他為了皮雅能夠進入好學校,主動幫拉吉適應貧困生活,其次在他錢不夠的時候,選擇自己碰瓷受傷來幫拉吉籌錢,以及當他得知自己兒子收到富人幫助時,拎著一袋香蕉去感謝富人。最後當他發現自己被欺騙的時候依然選擇不舉報拉吉。這一切都挺美好的,它源自一個人最樸實,最真誠的情感。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人。另外就是拉吉了,雖然前面拉吉做了錯事,但最後的覺醒卻值得稱頌,這讓我想到“我們努力不是為了改變社會,而是為了不讓社會改變我們”這句話。

最後一點說說階層固化。社會真的不是公平的,窮生窮,富生富,週而復始,社會底層的人似乎永遠也改變不了。從大背景來看,這確實令人悲哀。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富人享受著更好的社會資源,有些事也更容易成功。但真的就沒辦法了嗎,我們只能這樣哀嘆嗎?魯迅說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懂得爭取的人才是令人憤怒的。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留給我們的機會更多了,我們可以更多地學習,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可選擇能力,即反脆弱能力,這樣才能不斷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窮則思變,這不是一句口號。

生活美不美好,在於你行不行動,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贏在起跑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