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最近重翻宋词,很多以前几乎不能感同身受的词,如今竟颇有一些知己般的了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今天说一说蒋捷的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时期的放浪不羁,中年时期的漂泊凄苦,晚年的凄清寂寥。三段不同的年龄,用一件事情,三句话就展现了自己的一生。实在需要升华一下,我们也可以是看作词人对国破家亡、一个时代逝去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古代的文人们,千种思绪,万般感受,缠缠绵绵总是和“雨”脱不了干系。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哀婉的有,惆怅的有,豪迈的也有。说到底,无论凄风苦雨还是和风细雨,都不过只是诗人们内心的写照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现代人,几乎是没有时间、也没有雅兴、更没有好的地方,能够真正的听一场雨的。

小时候,住的青瓦土墙的四合院,一到下雨,便总能听到各种奇妙的乐章。“叮叮叮”“嗒嗒嗒”“嘚嘚嘚”。大院子里芭蕉还没有砍的时候,雨的声音是“啪啪啪”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当然,还有细雨落在树上的时候,是一种轻微的“沙沙沙”的声音,这时候如果你放松全身的感官,任自己徜徉在天地,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万籁俱静。倘若是在初秋,又恰好有一两株桂花树,那边更是再好不过的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如果是落在池塘里,那声音一定得是这样:“啵儿啵儿啵儿”,像连带着砸出来的水泡一样,一定要有这个儿化音,才能显出声音的清脆动听来。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听雨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情。

当然,如今的物质文明已经将浪漫一词包装得几乎变异。城市过于喧嚣,也很难再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雨声。能听到的,都是大雨砸在水泥地上“啪啪啪”的声响。

哦,说起来,这也算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不过到底是听不出“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的诗情画意来。

哪怕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也行啊。

蒋捷听三场雨,就听完了自己的一生。而我们,又将在这红尘万丈里,听多少场雨,才能释然“悲欢离合总无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