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的底氣從何而來?

怒懟精神美麗奸


日俄戰爭是一場日本不得不面對的戰爭!

昨天縱橫在分析日本在發動偷襲珍珠港事件的原因時,用了一個判斷對方預謀發動戰爭,然後先發制人,也就是所謂的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一點在日俄戰爭也是適用的,實際上再引申一點,可以歸結於任何威脅到自己國家崛起時,都可以先發制人,給敵人來個措手不及。

日俄戰爭就是一場,沙俄的對外擴張,威脅到了日本的對外擴張,因此,日本不得不打,與其將來在朝鮮半島(日本的殖民地)打,不如在東北打,還可能獲得中國的支持!

很多人肯定不明白,為何日俄戰爭中,中國可能會支持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被日本打敗,割地賠款,中國人對日本應該是不共戴天才對啊!實際上,這是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在當時,清政府和日本的關係不但不是敵對,反而很好,中國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到日本去留學,日本為了擴大在華影響力,後來還給中國貸款。

實際上當時的沙俄比日本人還要不要臉,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沙俄趁機吞併中國大片領土,並且佔領了東北,李鴻章訪俄的時候,沙俄表示,以後日本再欺負清國,沙俄幫著出頭,並且修築北滿鐵路,使得中俄之間的聯繫大為增強,實際上李鴻章此舉正是引狼入室,要不是李鴻章死了,也許東北真就割讓給沙俄了。

正因為如此,在日俄戰爭中,儘管清政府表示中立,實際上卻是在暗地裡幫助日本打擊蘇聯,其中就連中國的土匪張作霖、馮德麟等都為日本人賣過命,

傾日本全國之力獲得局部戰爭勝利的豪賭

實際上日本辛辛苦苦這麼多年,和早就制定的稱霸計劃來看,滿洲都是日本將來要奪得的地方,是日本自古以來想要擁有領土的一部分,也是日本永遠不可能放棄的一部分。

所以,沙俄將其佔領,對於日本人來說,那絕對是無法忍受的,當日本的外交官和沙俄進行交涉時,沙俄的姿態是,不僅要滿洲,朝鮮半島也要一起要了,換句話,你們小日本趕緊回到你們的小島上,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最後,爆發了日俄戰爭,這是一場帝國主義在瓜分他國領土時因為分贓不均引發的戰爭。

當然,以當時的環境來說,沙俄是西方大國,這一點毫無疑問,而日本儘管戰爭清政府,實際上國際影響力依然有限,比如在甲午戰爭中奪取的遼東半島就在沙俄的干涉下,歸還給了清政府。

當時,此時,面對強大的沙俄,日本敢於拼勁全國之力進行奮戰,實在是一場豪賭,日本賭的就是,沙俄肯定不會像日本一樣舉國動員來奪取其遠東的權益。

實際上,遠東從來不是沙俄的核心權益所在,只不過沙俄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十三世紀蒙古嗜土成性的風格,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地盤。

在日俄戰爭中,對日本而言是一次在家邊的戰爭,對於沙俄而言,是一次遠在天邊的戰爭,對於沙俄的補給是一次重大的挑戰,也就是日本投入戰爭一個士兵可能會花一塊錢,而沙俄就需要花費兩塊錢。

如果沙俄真的如其表面一樣強大,日本一樣會吃不消,關鍵當時的沙俄也是內部矛盾重重,日本就是在賭,日俄戰爭雙方誰能堅持到最後。

儘管日本在戰爭中死亡人數要遠遠大於日本,但是國家還能堅持下去,沙俄卻因為國內爆發革命運動,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體制弊端,最後以沙俄的失敗,日本的慘勝結束戰爭。

如果是沙俄和日本真正全面開戰,實則日本必敗,在這次戰爭中,日本就是在賭,在甲午戰爭中,日俄戰爭中,以及九一八事變時,日本都賭贏了,偷襲珍珠港則輸了。


史論縱橫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日俄戰爭前日本並沒有必勝的底氣。按照當時實力對比,俄國陸軍有200萬,是日本陸軍的10倍。俄國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約是日本的9倍。日本完全沒有取勝把握。正因為此,日本一直對日俄戰爭的勝利洋洋自得。2015年8月14日的“安倍談話”,開篇便是:“日俄戰爭鼓舞了許多處在殖民統治之下的亞洲和非洲的人們。”

日俄戰爭前,日本軍內存在“主戰論”和“非戰論”兩種意見。主戰論者中,時任參謀本部次長兒玉源太郎心腹的參謀本部總務部長井口省吾少將的觀點最有代表性。他提出的開戰理由是:“將俄國人逐出滿州,解放滿洲使之成為各國互市場所,牽涉各國利害關係,成為任何一國都無法染指的中立地帶。”為此,他提出的戰略目標是:“切實佔領韓國,阻止俄國南下;要求俄國返還其租借的旅順、大連,堵塞俄國人進出太平洋之門戶。” 主戰論者還宣稱,這場戰爭是“將使國家永遠免遭危機,使國力國權得以切實維護”的“最後的戰爭”。非戰論者認為,主戰論者速戰速決論顯然缺乏根據,因為日本當時的兵力和戰備狀況都不容樂觀。他們以雙方實力的差異為依據,提出了“滿韓交換論”。按參謀本部次長田村怡與造的說法:“滿洲之經營委予俄國,我取韓國。” 田村怡與造為了能使“滿韓交換論”付諸實施,代表參謀本部制定了以此為目標進行一場有限戰爭的計劃,並要求海軍軍令部予以贊同。但是,著力推進“海主陸從”國防政策的海相山本權兵衛認為,甲午戰爭以來,在海軍掌握制海權之前,無需陸軍出兵配合,並欲繼續貫徹這一方針。因此,參謀總長大山巌便將“滿韓交換論”計劃作為參謀本部的方案,於1903年6月22日上奏帷幄,並獲批准。

10月3日,俄國告知日本,要求日本不進入滿洲並尊重韓國的獨立、領土完整;禁止將韓國用於軍事目的;設定北緯39度以北(包括平壤、元山)為中間地帶。但是,小村壽太郎正式向俄國駐日公使羅森提出了“滿韓交換論”,要求日俄相互承認:“滿洲不屬於日本特殊利益範圍,韓國不屬於俄國特殊利益範圍”。同時,小村也顯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保障朝鮮海峽的航行自由、在滿韓邊境兩側設立50公里中間地帶。羅森對小村構想頗感興趣。10月30日,小村和羅森簽署了改定修正案。但是12月11日俄國政府對改定修正案卻不予認可,“滿韓交易”遭受挫折。12月16日,日本元老會議決定,在加緊陸海軍動員的同時,拖延與俄國的交涉,並進入戰備狀態。1904年2月4日,日本御前會議最終做出開戰決定。

但是,日本首腦對戰爭前景,大都持悲觀態度。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對奉命前往美國策動輿論支持日本的原駐美大使金子堅太郎說:“本次戰爭陸海軍均無勝利可能。” 負責對俄作戰計劃制定和作戰指揮的兒玉源太郎也對金子堅太郎表示:“說實話,我不認為日本能夠戰勝俄國。”

既然如此,日本為什麼最終能夠取得勝利?請搜索並笑讀拙作:《日本為何能贏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卻放棄割地賠款要求?》

圖:這不像投降和受降方合影,而像友軍合影。


馮瑋


事實上日俄戰爭中日本並沒絕對的必勝底氣,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日本是在進行一場豪賭。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日本的整個近代逐步崛起再走向崩潰其實就是一次次的豪賭:甲午戰爭面對清軍、日俄戰爭面對俄軍、日德戰爭面對德軍其實日本都沒絕對的必勝把握,可日本都賭贏了,直到日本試圖在日美太平洋戰爭中再次複製以往的成功模式卻招來了大敗。儘管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豪賭的因素,但也不能說日本就完全沒一絲一毫的把握,否則也不敢輕易發動挑起戰爭。那麼具體到日俄戰爭中日本的把握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甲午戰爭的勝利大大助長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在甲午戰爭之前列強將北洋艦隊列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艦隊。當甲午戰爭爆發時列強普遍認為清軍必勝——畢竟中、日兩國的體量擺在那兒:一個是亞洲傳統意義上的老大帝國通過洋務運動取得了諸多成績,一個是彈丸小國剛經歷明治維新還前途未卜。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日本成功戰勝了亞洲傳統意義上的第一強國,甚至還從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割走了臺灣並取得兩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臺灣的資源和兩億兩鉅額資金的湧入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發展,到日俄戰爭爆發時日本的國力早已突飛猛進。而甲午戰爭以小博大而取得成功的經歷則助長了日本囂張氣焰。

其次俄國戰線的漫長使日本覺得有機可乘——就兩國綜合國力的對比而言:俄國遠勝於日本——俄國陸軍有200萬,是日本陸軍的10倍。俄國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約是日本的9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遠東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俄國兵力薄弱的地區,畢竟這裡距離俄國的中央核心地帶實在太過遙遠,漫長的戰線對俄軍的兵力調度和後勤補給造成了嚴峻的挑戰。儘管就整體國力而言:俄國遠勝日本,但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在遠東地區日軍相比俄軍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

再次俄國國內問題使日本看到了戰勝俄國的希望——在沙皇專制統治下俄國國內具有極其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本充分利用了俄國的國內矛盾佈置情報通信網、策反俄國軍官、煽動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獨立運動、支持俄國反對派在俄國內部製造動亂......這些行動有效牽制了俄國政府的軍事行動。

最後當時的國際大格局也使日本感覺對自己相對有利——沙俄的持續擴張已對英、美等國的利益構成了威脅,英、美不願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俄國存在。尤其是英國一直以來對歐洲大陸始終採取軍事外交策略——絕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單一強權,因此歐洲大陸有任何國家出現將發展成為獨霸歐陸的跡象時英國就會堅決反對;另一方面英、俄此事正在中亞進行博弈,在這一過程中俄國大獲全勝——幾乎征服了整個中亞,對此英國打算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封鎖圍堵俄國以制約其發展。日本正是看到了這點,才在日俄戰爭爆發前與英國結成英日同盟,這一同盟在相當程度上就是為了牽制俄國而誕生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俄戰爭從結果上看是日本打贏了,可是俄國一分錢也沒賠給他,沙皇的意思是,賠錢的話一個戈比也沒有,不服在接著幹。但是俄國的海軍是被打殘了,陸軍的損失並不算大。

與其說日本勝利是底氣倒不如說是運氣,他有兩次對賭國運的戰爭第一次擊敗大清,大清慫了賠了二億後加三千萬的贖遼費。還有廣大的領土朝鮮琉球檯灣澎湖列島,還有市場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後來擠進列強俱樂部,最後由於利益問題同俄國幹了起來,日本是賭了國運的,俄羅斯到不是那麼有感覺,日本的海軍當時樹的旗幟是Z字旗,意思是帝國命運在此一戰,陸軍也是拼了命發動衝鋒,人海戰術(乃木希典就不會打仗)最後是硬生生的用人填贏了這場戰爭。


人生恰逢一場夢


日本以小搏大野蠻兇悍,日俄戰爭勝利使它實現了進入世界列強行列的夢想。


日本的底氣來源有四:

一是自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立志要融入西方歐美文明,首先成為東亞霸主,再與列強爭鋒成為世界一流國家。日本人基於武士道的傳統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豪賭,註定了它志向兇蠻的底氣所在。

二是甲午戰爭的勝利成為了日本爭勝日俄戰爭的又一信心來源。須知,在當時甲午戰爭前的世界列強眼裡,大清朝自洋務運動以來的不小成績,足以碾壓日本。但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恰恰是蕞爾小國日本以小搏大成功,這像一針強心劑激發了日本對沙俄戰而勝之的決心和勇氣。

三是當時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日本,又給了日本更多更好的添磚加瓦。其時的沙俄由於嗜血成性胃口太大,普遍不受列強待見,特別是當時的老大帝國英國急於在亞洲制衡俄國,這樣日本就成了英國聯合的最好對象,英日同盟的形成就水到渠成。

四是日本老奸巨猾,以與中國同文同種相欺騙,加之沙俄實在可惡對我東北領土的蠶食鯨吞,導致大清當時雖然名為中立,實則暗助日本的局面形成,日本當然認為自己得道多助。

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一舉跨入世界列強行列,儼然以亞洲霸主自居,以致野心膨脹發動了侵華戰爭,意欲以小博大故伎重演,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結果夢碎失敗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今古達觀


日本是後來崛起的獨立國家,從打敗清朝,佔領朝鮮以來,步入列強俱樂部。

對於老牌強國英法德俄美,日本還是差了點,本身沒有資源,技術也有限,對俄國開戰,有把握嗎?

這裡不得不說美國對日本的支持,自從美國擴張到太平洋沿岸,佔了西班牙的菲律賓,買了阿拉斯加後,它就和俄國,日本,中國成了鄰國了。所以美國就有一套東亞戰略,就是支持日本。

日本有上百萬男女在美國務工,甚至開辦色,情,場所。美日貿易主導東亞貿易,遠超其他國家,美國出口鋼鐵,石油,橡膠,等資源,還提供工業配件,車床,全套生產線,給日本工業化極大的支持。

日俄開戰前,日本秘密訪問美國,要求貸款一億美元以充軍費,但是卻訪到了3億美元。這給日本極大的信心,開始了以戰養戰的不歸路。不惜一些代價,取得戰爭的勝利,同時掠奪大量的財富。

日俄戰爭日本以極大的代價,死傷十幾萬的慘勝,俄國雖然敗了,但是傷亡僅有3萬左右,日本取得旅順港口和南滿鐵路,戰後談判日本要求俄國賠款,俄國一分不給,揚言不服再戰,由於金主美國不再提供資金物資,日本只能談和,而中國作為土地的主人,對在自己土地發生的一切,只能是個旁觀者,毫無發言權,真是最大的粉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