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央美兒童美術:被陪睡毀掉的中國媽媽們和中國寶寶們

小央美兒童美術:被陪睡毀掉的中國媽媽們和中國寶寶們

2018年9月14日 週五

我參加了一個小型的座談。下午陽光透過玻璃幕牆曬了進來,曬得每個人身上都懶洋洋的。

主辦方CEO講話,大家都在認真地聽著。突然一聲巨響,轉頭,邊兒上有一個女人的手機掉地上了,她趕快說:“對不起”。

可比手機掉了更尷尬的是,她臉上因為托腮打盹兒壓上的紅印兒,非常地明顯。

中間還有兩個人發了言,主持人說:“現在請人事總監某某女士發言……”

某某女士就是剛才掉手機的那位,可她明顯又睡過去了,被鄰座的小夥子善意地叫醒,一副睡眼惺忪,不知身在何處的樣子。

全場都看到了,如果眼神能殺人,她一定會被CEO紮成馬蜂窩。

她講完就是中場茶歇。

中年女人的愛好就是去洗手間。我出來,就看到某某女士在洗臉。這時門外有話飄進來:“你看見她臉上的紅印兒沒有,哈哈哈……”。

我這個不上班的女人終於明白了,電視劇裡大公司洗手間的戲,都不是編出來的,是一比一恢復真實。

某女士一怔就僵住了,恨不得化成青煙。

中年女人之間有點同類的關懷感,我打破僵局說:“你是不是不舒服啊?”

她搖搖頭說,“昨晚,我兒子睡到半夜,掉床下去了。嚇得不輕,下半夜哭起來好幾回,一直在折騰,哎……”

姜文說,人到中年不如狗,要我說,中年女人就不如驢。狗多好啊,不用扛著東西負重前行,更不用推著石磨原地轉圈,淨打盹。

我說:“爸爸呢,不能幫一把麼?”

她搖頭:“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孩子跟我睡,爸爸睡書房。把他叫起來,也沒有用,孩子不跟他。”

金領媽媽多高齡產婦,本來我以為她的孩子很小。沒想到,她的孩子已經快五歲了。我問她:“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睡?大人孩子都睡得踏實啊!”

她說:“原來覺得他小,不忍心。現在四歲多了,我們也試過幾次分床。每次他都鬼哭狼嚎的。只能等著他再大一點,再說吧。”

我點頭:“孩子越大越難分,要分得趁早。”

她問:“你們兩個孩子是幾歲分出去的啦?”

哦,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我家只有分房而沒有分床的問題,除了很偶然在旅行中的酒店裡,我們從來沒有跟孩子們在一張床上睡過。

思迪和子覓,最初都是睡在我們的大床旁邊,婆婆送的一個布籃子裡。思迪五個月,子覓四個月,就各自睡在自己的房間裡。

我半夜餵奶,雖然也有喂著就睡過去的時候,可一旦清醒,馬上就把孩子放回自己的床上去。

我這麼做的原因,是被法國醫生嚇的。

在法國,所有的醫生,育兒專家和權威育兒手冊裡,新生兒養育的第一大忌就是:請不要跟孩子睡在一起。

根據統計,和父母睡在一張床上的新生兒猝死(SIDS)率,比不和父母睡在一起的新生兒高得多。

新生兒猝死,在今天醫學尚不能找到明確的原因,只能通過案例收集和分析。

除了猝死,每年還會有,孩子被睡夢中的父母壓住而窒息的案例。

母親和孩子睡在一起,就是圖晚上餵奶方便,好照顧,可這些都抵不過一個新生兒猝死。

當然在新生兒猝死率僅有30%,可就算是十萬分一,我也不願意是那之一。

在國內這幾年,我發現養孩子的方式,真的是一面閃亮的鏡子,映出來的不僅僅是文化差異,更是社會倫理的觀念。

我所有的中國朋友,孩子幾歲了都在跟父母睡,裝修得美美的兒童房,漸漸變成了儲藏室。

而我所有的歐洲朋友,不僅僅是法國,甚至德國,西班牙,孩子從幾個周就開始自己睡自己的床和自己的房間。

我跟我兩個法國朋友前後一起生了三個女兒,一個比子覓大三週,一個比子覓小五週。

這三個妞四五個月的時候,她們都比子覓瘦好多,可是她們都可以從晚上十點十一點,睡到早上五六點。

對於成年人來說,不需要在下半夜,三到四點之間起來,真是一個莫大的獎勵?

我們對比了一下,添加輔食,奶粉加麥片,睡之前洗澡,放安撫燈和小玩具,我們做的都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的孩子,沒有跟她們睡在一個房間裡。

孩子的嗅覺是非常靈敏的器官,和媽媽在一起,可以聞到媽媽身上的奶味兒,就醒了,離太近,爸媽翻身,或者放個屁,都有可能成為讓孩子醒了的元素。小孩醒了不會講話,一定就會哭著要吃奶。

我想清楚之後,立馬號令盧先生整理子覓的房間,這太合他意了,第二天,就把子覓搬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去。

第一個晚上,她半夜哭起來,我起來抱著她安撫;第二天,還有哭;第三天,哼了幾聲,沒有聲音了,是我聽著她又睡過去之後,縮手縮腳得跟小偷一樣溜進去,聽了聽是否還有呼吸。

第四天,等我被她聲音吵起來的時候,睜眼天已經亮了,五點五十五,原來睡一整夜,這麼容易。

現在社會中,對於母親有諸多有壓力性的輿論,讓母親們總是生活在內疚裡。

我認識不止一箇中國媽媽,孩子到了一歲半,不僅要母乳還要吃夜奶,從孩子生了之後,就和老公分床睡,更還有自己帶著孩子住孃家或者婆婆家,把老公打發回新房自住,美其名曰,方便照顧。

這哪裡是方便照顧,這根本是方便出軌,方便離婚吧?

孩子需要吃夜奶,是因為胃太小,消化掉就餓了。可其實一個體重超過6公斤的孩子,就有足夠的存儲體力連續睡七個小時。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吃夜奶,並不是身體的需求,而是一種精神慰藉和習慣。

當媽的總認為,吃比睡更重要,一頓不吃,就餓著了,一會不睡,可以再補上。

而國外的兒科醫生會給你說:“人只有在睡覺的時候成長,個子,體重,器官,頭髮,甚至是指甲。睡覺對於孩子來說,是神聖的。無論是吃奶,還是尿布溼了,都不能打擾,請等她睡醒。”

因為我家思迪是個睡眠很差的孩子,從生下來,無論是分房前還是分房後,常常會半夜醒來。所以面對子覓,我曾經有過一小陣子猶豫。

我回法國的時候,在朋友的建議下,去看了一個馬上要退休,看起來像是個爺爺的兒科醫生,他問我說:“你跟她一起睡,她不醒嗎?”

我說:“我跟她一起,我根本不能睡。”

她不停地動,我們三個人會睡成一個豎寫的“工”字。在她頭這邊的那個人還算好,在她腳那邊的人,總在被踹。

最誇張的一次是,我在睡夢裡,被思迪從天到地一個腳後跟砸中了左眼。

我跳起來的時候,金星都沒有,有幾十秒的失明。嚇得盧先生要拽著我去看醫生,凌晨兩點的民丹島上,哪兒都沒人。

小老頭慢悠慢悠地說:“那就是啦。我當兒科醫生38年了,你知道養孩子什麼最重要啊?”

“什麼呢?”我問。

“第一,母親的狀態最重要。第二,從孩子出生起,建立家庭秩序很重要。孩子是家庭的產物,但是家庭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孩子。”

我看著他,我是走錯了麼?我要看的是兒科醫生,不是兒科心理啊。

可當媽越久,我越覺得有道理。

每個母親的疲憊,焦慮,不安,憤怒和委屈,不用言語都會影響孩子不用言語,感應就可以。

養孩子是個長期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僅僅靠一口仙氣撐著熬著,誰也熬不過去。

而因為孩子和老公分床分居,那更是本末倒置。

和孩子一起睡,是為了照顧孩子,疏遠了老公,家沒了,孩子要受多大的委屈,才能找到出路?

曾經有人分析,中國家庭的最大痛苦就是沒有界限感,父親像兒子,兒子像老子,媽媽像個老媽子,可是中國家庭的界限感的缺失,就是從陪睡開始。

雙人床的意思是兩個人,爸爸和媽媽,而不是媽媽和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