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大學畢業的前幾年,大家都面臨著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從生活、工作、社交各方面都需要不斷改變、適應。

因此,現在網絡也出現了個熱詞——“學生思維”,與之相反就是“職場思維”了。

或許大家經常會在職場某些方面,感覺自己跟公司環境/企業文化/同事相處之間“格格不入”:

“老手們”對於請客不會拘束小氣,

而新人們會執著於“AA”;

“老手們”不會每天固定時間結伴吃飯,

新人們到了飯點還會因為是否叫上同事吃飯而猶豫半天;

“老手們”總能很高效靈活完成一些高難度的任務,

而新人們可能因為一個基礎的任務就會卡半天......

今天派派君就跟大家聊聊,到底有哪些常見的“學生思維”?

提醒:

“學生思維”不特指所有學生。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蕭靈

在學生時代,我有玩得十分要好的同學、朋友,一旦有作業或者簽到的時候,我們小圈子總是會互幫互助,儼然是一個小社會的感覺。

這大概是我最引以為豪的人脈了——我有很多朋友。因此維持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成為了社交的重頭戲。唱K玩桌遊,都是維護「人脈」的有效方式。

但職場上,人脈不是這樣的。

職場上的人脈,最重要的一點是——利益訴求。

合作,是人脈想要完成和達到的結果,大家對人脈的追求,本質上一定是利用比較優勢,最大化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因此,親密穩固的關係,在多數情況下是不適用的,想要通過情感訴求維繫利益訴求,這在很多情況下是要吃大虧的。

從我的職場經驗來講,越到後期,有效的人脈,越是淺關係。

大家應該學會發現自己的優勢、學會去交換資源、通過合作最大化地優化它,這才是正道。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何偉佳

大部分學生,對金錢的概念可能更多是消費。進入社會以後,腦子裡依然會習慣性性把自己置於消費者的行列,而不會考慮如何成為價值的創造者。

舉個例子:

我問我表弟,畢業了有什麼打算。他說自己還沒有想好。

於是我考慮到他在老家人脈不錯、大家也信任他,於是就建議他開個婚慶公司。況且我表弟大學學的也是設計類專業,我覺得弄好這個應該是沒問題的。

但是,我表弟卻回答:“別人做婚慶是能掙錢的,而我做婚慶的話,最高的價值也只能算是幫個忙而已。”

很多職場新人習慣了消費,沒有把自己從學生的角色裡置換出來,嘗試著成為價值的創造者。

他們認為自己只會花錢,但除了上班以外,沒有其他做生意的能力。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何偉佳

做學生時,大家比較重要的挑戰就是考試了,但是考試一般會在固定的日子進行,所以學生可以在考試之前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復習。

做好準備之後,上考場才會覺得有信心。

但是這種「學生思維」,在職場是行不通的。

因為公司總會有一些特別緊急的需求,其中很多都可能會超出原本能力範圍的事情。

但如果你能哪次當場逼自己一把,你會驚喜地發現:

其實那些你認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也是可以完成的,而那時的你則會對自己的能力範圍有一個新的認知。

人就是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厲害。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壞脾氣

從小到大,我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要謙讓、有禮貌。

於是日常生活中,面對別人善意的幫助或邀請,我總是先流露出一副驚慌和錯愕的表情,連忙擺手“不用不用,我自己來就行。”

然而,上班後的場景就變成這樣:

同事:“嘿,我早上從家裡帶了兩個蘋果,感覺這會兒有點餓了,咱倆一人一個吧?”

我:“不用不用,你吃吧,我不吃,謝謝啊。”

同事:“哦,那好吧。”

她的好意被拒絕了,氣氛更尷尬了,更重要的是,我還傻傻地以為自己有禮貌。

殊不知,這一點點“禮貌”成了我們快速熟悉起來的障礙,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有:小家子氣

有時候,像這樣小小的好意,如果能夠順利達成,就可以快速拉近兩個原本陌生的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聯繫,為日後的深層接觸做好恰當的鋪墊。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帝林

在學校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就是分數,只要努力刻苦學習,即使一個資質普通的學生成績也不會太差,

所以導致大部分學生的一個思維慣性就是——只要努力,用功,就會有回報。

我大學的班長A是一個學習異常刻苦的學霸,大學時期,每天早起跑步,然後就刻苦學習,特別自律,當然週末也如此,年年拿獎學金。

我一直以為他這樣的人以後不會混的太差,但是現實總愛開玩笑。

畢業後他回老家,入職了一家大型建築國企,當時正值房地產熱,所以他的薪資在那個小城市算是高薪了。

但沒想到,後來房地產就開始不景氣,企業總體的效益不好,每個月的薪水降到了2000元,就在不少同期入職的年輕人都紛紛離職轉行的同時,而他依舊每天勤勤懇懇的上班,最後就混得不如從前了。

他不知道,到了職場,除了努力,還需要機遇和眼光。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帝林

一個崗位的面試中,總會出現幾個學生說:“我可以不要工資,等公司什麼時候認為我能力符合該職位後,再發工資給我也行。”

但是,這樣的學生,我一個都不會錄用。你可能會問,不要錢還不用,為什麼?

因為公司的招聘是想招到合適的人,而不是便宜的人。

比如我想招一個資深的銷售,只要能力到位,他可以自己開工資,因為他值這個價,給他這些薪資,他會給我帶來更多的利潤;

要清楚,職場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

任何一家正常的公司,都不會因為你的工資打折而決定錄用你,決定錄用你的關鍵永遠都是因為你的價值。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帝林

在學校中,你交了學費,老師給你傳授知識,不去上課老師會點名。即使在大學,學習也大多是被動的。

但是,一旦你進入企業工作,你就要轉換思維。

你要明白,在企業中沒有人盯著你是否進步,你自己長時間做不好本職工作,等待你的只有辭退。

很多畢業生新入職一家公司,都會受到新員工培訓,但這種培訓一般不太細緻,只介紹大概流程,需要新員工儘快精通本職工作,不懂就自己查資料或請教老員工。

但是,老員工也不是你職場的老師,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想盡快成長進步,你就需要主動學習,而不是等著別人逼著你學。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煙郭

學生時代,你很努力,但是成績沒考好,老師會告訴你,努力了就好,父母會因為看到你努力了,也就不會責怪你。

但是在職場上,老闆、領導以及客戶,看的是結果

無論你付出了多少艱辛,只要你沒做出對應的結果,就會被視為不合格。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學生思維重數量,職場思維重質量。前者關心過程,後者關心結果。

那些以結果為導向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晰的目的,他們會思考更多達到目的的方法,針對性地做,時刻關注效果,及時調整。

而不是盲目努力,計較自己做了多少事情。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Mushroobby @煙郭

做學生的時候,老師都鼓勵我們不懂就問,問題不要留在心裡,為的是避免不了了之。

但是需要清楚一點,老師的職責是引導我們去學習,幫助我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但是在工作中,如果還是延續這樣的自我認知,那是要出問題的。

因為老闆請你來工作,是要求你幫他解決問題的,而不是教你如何工作的。

你需要有一定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也不是鼓勵大家,不懂就自己浪費一整天時間,悶頭摸索。

你們需要時刻記住,工作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如果自己長時間解決不了,不但浪費時間,還拖累了團隊。

如果大家在工作上,遇到困難,可以根據自己的效率,限定在一定時間內自己摸索。

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就藉助外部資源,尋求同事前輩的幫助,這樣一來,不僅自己印象深刻,還能高效完成任務。

總被leader嫌棄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學生思維”並不是給所有的學生貼上標籤,只是提醒大家,從校園跨度到職場,從學生轉變為員工,我們需要轉變的思維、習慣有很多。

只有不斷適應職場環境,才能在工作中更加順手。

不要太沮喪自卑,職場新人並不是“職場寶寶”的同義詞。

我們更多需要不斷髮掘自己的潛力、可能性,最大化自己的優勢,這才是你們所需要關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