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大学毕业的前几年,大家都面临着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从生活、工作、社交各方面都需要不断改变、适应。

因此,现在网络也出现了个热词——“学生思维”,与之相反就是“职场思维”了。

或许大家经常会在职场某些方面,感觉自己跟公司环境/企业文化/同事相处之间“格格不入”:

“老手们”对于请客不会拘束小气,

而新人们会执着于“AA”;

“老手们”不会每天固定时间结伴吃饭,

新人们到了饭点还会因为是否叫上同事吃饭而犹豫半天;

“老手们”总能很高效灵活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任务,

而新人们可能因为一个基础的任务就会卡半天......

今天派派君就跟大家聊聊,到底有哪些常见的“学生思维”?

提醒:

“学生思维”不特指所有学生。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萧灵

在学生时代,我有玩得十分要好的同学、朋友,一旦有作业或者签到的时候,我们小圈子总是会互帮互助,俨然是一个小社会的感觉。

这大概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人脉了——我有很多朋友。因此维持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社交的重头戏。唱K玩桌游,都是维护「人脉」的有效方式。

但职场上,人脉不是这样的。

职场上的人脉,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益诉求。

合作,是人脉想要完成和达到的结果,大家对人脉的追求,本质上一定是利用比较优势,最大化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因此,亲密稳固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不适用的,想要通过情感诉求维系利益诉求,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要吃大亏的。

从我的职场经验来讲,越到后期,有效的人脉,越是浅关系。

大家应该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会去交换资源、通过合作最大化地优化它,这才是正道。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何伟佳

大部分学生,对金钱的概念可能更多是消费。进入社会以后,脑子里依然会习惯性性把自己置于消费者的行列,而不会考虑如何成为价值的创造者。

举个例子:

我问我表弟,毕业了有什么打算。他说自己还没有想好。

于是我考虑到他在老家人脉不错、大家也信任他,于是就建议他开个婚庆公司。况且我表弟大学学的也是设计类专业,我觉得弄好这个应该是没问题的。

但是,我表弟却回答:“别人做婚庆是能挣钱的,而我做婚庆的话,最高的价值也只能算是帮个忙而已。”

很多职场新人习惯了消费,没有把自己从学生的角色里置换出来,尝试着成为价值的创造者。

他们认为自己只会花钱,但除了上班以外,没有其他做生意的能力。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何伟佳

做学生时,大家比较重要的挑战就是考试了,但是考试一般会在固定的日子进行,所以学生可以在考试之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

做好准备之后,上考场才会觉得有信心。

但是这种「学生思维」,在职场是行不通的。

因为公司总会有一些特别紧急的需求,其中很多都可能会超出原本能力范围的事情。

但如果你能哪次当场逼自己一把,你会惊喜地发现:

其实那些你认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也是可以完成的,而那时的你则会对自己的能力范围有一个新的认知。

人就是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厉害。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坏脾气

从小到大,我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要谦让、有礼貌。

于是日常生活中,面对别人善意的帮助或邀请,我总是先流露出一副惊慌和错愕的表情,连忙摆手“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行。”

然而,上班后的场景就变成这样:

同事:“嘿,我早上从家里带了两个苹果,感觉这会儿有点饿了,咱俩一人一个吧?”

我:“不用不用,你吃吧,我不吃,谢谢啊。”

同事:“哦,那好吧。”

她的好意被拒绝了,气氛更尴尬了,更重要的是,我还傻傻地以为自己有礼貌。

殊不知,这一点点“礼貌”成了我们快速熟悉起来的障碍,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有:小家子气

有时候,像这样小小的好意,如果能够顺利达成,就可以快速拉近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联系,为日后的深层接触做好恰当的铺垫。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帝林

在学校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分数,只要努力刻苦学习,即使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成绩也不会太差,

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一个思维惯性就是——只要努力,用功,就会有回报。

我大学的班长A是一个学习异常刻苦的学霸,大学时期,每天早起跑步,然后就刻苦学习,特别自律,当然周末也如此,年年拿奖学金。

我一直以为他这样的人以后不会混的太差,但是现实总爱开玩笑。

毕业后他回老家,入职了一家大型建筑国企,当时正值房地产热,所以他的薪资在那个小城市算是高薪了。

但没想到,后来房地产就开始不景气,企业总体的效益不好,每个月的薪水降到了2000元,就在不少同期入职的年轻人都纷纷离职转行的同时,而他依旧每天勤勤恳恳的上班,最后就混得不如从前了。

他不知道,到了职场,除了努力,还需要机遇和眼光。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帝林

一个岗位的面试中,总会出现几个学生说:“我可以不要工资,等公司什么时候认为我能力符合该职位后,再发工资给我也行。”

但是,这样的学生,我一个都不会录用。你可能会问,不要钱还不用,为什么?

因为公司的招聘是想招到合适的人,而不是便宜的人。

比如我想招一个资深的销售,只要能力到位,他可以自己开工资,因为他值这个价,给他这些薪资,他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利润;

要清楚,职场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

任何一家正常的公司,都不会因为你的工资打折而决定录用你,决定录用你的关键永远都是因为你的价值。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帝林

在学校中,你交了学费,老师给你传授知识,不去上课老师会点名。即使在大学,学习也大多是被动的。

但是,一旦你进入企业工作,你就要转换思维。

你要明白,在企业中没有人盯着你是否进步,你自己长时间做不好本职工作,等待你的只有辞退。

很多毕业生新入职一家公司,都会受到新员工培训,但这种培训一般不太细致,只介绍大概流程,需要新员工尽快精通本职工作,不懂就自己查资料或请教老员工。

但是,老员工也不是你职场的老师,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想尽快成长进步,你就需要主动学习,而不是等着别人逼着你学。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烟郭

学生时代,你很努力,但是成绩没考好,老师会告诉你,努力了就好,父母会因为看到你努力了,也就不会责怪你。

但是在职场上,老板、领导以及客户,看的是结果

无论你付出了多少艰辛,只要你没做出对应的结果,就会被视为不合格。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思维重数量,职场思维重质量。前者关心过程,后者关心结果。

那些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晰的目的,他们会思考更多达到目的的方法,针对性地做,时刻关注效果,及时调整。

而不是盲目努力,计较自己做了多少事情。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Mushroobby @烟郭

做学生的时候,老师都鼓励我们不懂就问,问题不要留在心里,为的是避免不了了之。

但是需要清楚一点,老师的职责是引导我们去学习,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在工作中,如果还是延续这样的自我认知,那是要出问题的。

因为老板请你来工作,是要求你帮他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教你如何工作的。

你需要有一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也不是鼓励大家,不懂就自己浪费一整天时间,闷头摸索。

你们需要时刻记住,工作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自己长时间解决不了,不但浪费时间,还拖累了团队。

如果大家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可以根据自己的效率,限定在一定时间内自己摸索。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就借助外部资源,寻求同事前辈的帮助,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印象深刻,还能高效完成任务。

总被leader嫌弃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学生思维”并不是给所有的学生贴上标签,只是提醒大家,从校园跨度到职场,从学生转变为员工,我们需要转变的思维、习惯有很多。

只有不断适应职场环境,才能在工作中更加顺手。

不要太沮丧自卑,职场新人并不是“职场宝宝”的同义词。

我们更多需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可能性,最大化自己的优势,这才是你们所需要关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