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模式」:西江千戶苗寨十年持續跨越發展的經驗

西江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有1400多戶,6000多人,故稱西江千戶苗寨。由於地處雷公山深處,人多地少、生產生活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在成功發展旅遊前,村民吃飯靠種地、掙錢靠打工,是一個偏遠而貧窮的苗寨。自2008年旅遊開發以來,歷經十年,西江苗寨已從一個經濟落後、貧困面廣、文化保護乏力的傳統村落,一躍成為產業興、百姓富與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動力強勁的美麗村寨。這是一個奇蹟,是民族文化旅遊脫貧致富的典範。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智慧、知識經驗、方式方法、策略措施等,自然熔鑄成了廣為人知的“西江模式”。

“西江模式”:西江千戶苗寨十年持續跨越發展的經驗

一、基本特點

“西江模式”具體指的是自2008年以來,以苗族特色文化資源為載體,以旅遊開發作為發展導向,在經濟、社會、文化、經營、脫貧等方面產生規模化效應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經驗和可以操作的運行體系。簡而言之,“西江模式”是民族文化在旅遊上合理利用與成功開發的高效組織方式。歸納起來,“西江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對民族文化發展創新式保護 文化保護是西江苗寨確保持續發展的關鍵。十年來,西江苗寨堅持“發展式”的保護理念,著重激活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基質和創造活力,以行動開展保護,以旅遊開發促進文化的價值再生、價值聯動。旅遊大開發不久,西江苗寨制定出臺的《西江千戶苗寨文化保護評級獎勵辦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個個參與文化保護,家家成為民俗博物館,戶戶都是文化保護場所”為落腳點,積極探索“景區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護”的運作機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護,鎮村複查,兌現獎勵”的長效管理機制,讓廣大村民在參與旅遊中實實在在地受益,從而充分帶動其參與保護民族文化的積極性。

共生共建共榮的發展之道 在開發旅遊之前,村民是西江苗寨最大的社區主體。旅遊開發後,隨著商戶、遊客的大量進入,“多元共生”成為西江苗寨最大的社會特點。這些主體在西江都以旅遊為生計之源,形成旅遊興旺則大家興旺、旅遊衰敗則大家衰敗的“旅遊命運共同體”格局。因此大家結成了必須圍繞旅遊凝心聚力的緊密關係,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這種關係有的轉化成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規章制度,有的轉化成為新的村規民約,有的則轉化成為思想要求和禮俗規範,形成維護西江苗寨景區建設、苗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脫貧致富責任擔當等的社會共識和文化條件。近十年來,西江苗寨之所以沒有發生全國性的重大旅遊事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多主體共生共建共榮的發展初心和系統安排。

對民族文化高效的市場化運作 就本質而言,旅遊業其實是一種市場化的經濟活動。市場以強大的需求功能,自我強大的調節作用和對各種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對旅遊發展的做大做強尤為至關重要。2009年隨著國有旅遊企業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成立,西江旅遊發展就走上全面的市場化、企業化的運作軌道。經過十年努力,旅遊的充分市場化促使西江苗寨在品牌塑造、綜合收入、遊客量等方面成效顯著,為村寨發展及其群眾的脫貧致富打開了良好的發展局面。

旅遊發展紅利的全民共享 旅遊是高度市場化的產物,由於諸多原因,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地區居民百姓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個長期培育、發展、成熟的過程,在確保旅遊發展“市場效率”的基礎上,如何確保全體村民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實現人人都受益,戶戶都獲利,共享旅遊發展紅利,進而實現全民奔小康,對旅遊開發者無疑是極大的挑戰。西江苗寨景區管理者通過制度創新,設立了民族文化保護髮展的利益共享機制,以門票收入的18%作為民族文化獎勵經費發放給西江村民,讓每戶每年都獲得超過萬元的收益,確保了旅遊發展利益的全民共享。

景區社會治理注重村民自治 十年來,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西江景區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由執法部門、景區公司、村兩委、民間組織齊抓共管,為景區的共同治理出力、出智慧;治理方式上也積極重心下移,在化解西江苗寨旅遊發展出現的各種矛盾糾紛中,既有以講求法律神聖莊嚴的法理治理,也有接地氣有溫度的民間情理治理;治理資源除了充分運用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外,還充分運用鄉土社會的“村規民約”,對有礙旅遊發展的失範、失當、失德行為進行規訓與處罰,無論哪一個主體,如有違犯,均平等相待,一視同仁。這些做法,十年來讓西江苗寨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鎮”的良好治理局面。

二、主要成效

經濟上,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經濟發展欠後,並無現代產業作為發展基礎。通過旅遊開發,到2017年,西江苗寨遊客接待量超過6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49億元;在西江苗寨註冊登記的各類經營主體超過了1000多家,涉及“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開發完整的產業鏈;通過景區帶動,不僅解決了周邊村寨2000多名村民的就業,還帶動了附近20多個村寨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對當地縣域經濟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脫貧上,2008年以前,整個西江苗寨村民以傳統農業為生,全寨有超過1500人的村民外出打工;2008年旅遊開發後,外出打工村民逐漸迴流。臨近的就業機會、參與旅遊發展的均等機會,基本解決了村民“沒錢花”的問題。2017年,西江苗寨全體村民通過制度性收益、資產性收益、勞務性收益和經營性收益等四大收益手段,人均年收入達到了22100元,戶均86190元,人均年收入較2007年相比增長了12倍,大部分村民已經實現了脫貧創富。收入的提高、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98%以上的農戶都有冰箱、彩電,有了水衝式衛生間,洗澡間24小時供應熱水,生活質量今非昔比。

文化傳承保護上,在旅遊的帶動下,西江苗寨傳統文化彰顯出現代的魅力,村民文化自覺意識不斷高漲。從2008年起,西江苗族博物館得以建立,有20多戶家庭博物館掛牌;村寨連續打造出了“古歌堂”、“鼓藏堂”、“刺繡坊”、“銀飾坊”、“米酒坊”等20多個苗族文化點;2008年起,西江村兩委在各種節慶期間舉辦了豐富多彩、接地氣、有溫度的民間文化活動在2017年“吃新節”的“千人齊唱苗族古歌”中,再次掀起了社區對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高潮。

三、基本經驗

西江苗寨的旅遊,所以能夠實現十年持續跨越發展,成功解決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主要是因為採用瞭如下做法。這些做法被實踐檢驗了是正確的有效的,因而就成了成功的經驗。

堅持黨政強力推動 2000年到2007年,西江苗寨的旅遊,是被動的和以“賺吆喝”為主的旅遊。2001年前後,有零星的散客進入西江,與之相應的是少數西江人家開辦苗家樂和鄉村客棧等。2005年至2007年,西江已經有了辦旅遊的行動,比如舉辦了“苗年”、“鼓藏節”等。這些活動對於推動西江苗寨品牌力的累積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從目標任務來看,當時的行動基本上是“只賺吆喝不賺錢”的投入,盈利模式設計尚未形成。但到2006年、2007年,隨著散客的逐漸增加,亟需政府出面進行協調和管理,省、州、縣、村各主體都看到了西江苗寨的大旅遊已經進入了“臨界點”,於是以雷山縣委縣政府為主引擎,借“省旅發大會”召開之機,共同發力,整合各類項目建設資金,重點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旅遊接待能力培訓、招商引資、市場營銷、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等問題,繼而成立西江景區管理局進行景區管理,成立西江旅遊公司負責業態經營,調動村兩委、“建保會”與村老年協會等主體,共同承擔西江的經營管理工作,才謀定了西江苗寨跨越發展的大局。

文化引領品牌建設與創新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十年來,西江苗寨將靜態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動態人文景觀形塑成為動靜結合的旅遊體驗模式。靜態體驗產品不斷通過“田園觀光區”、“村寨夜景系統”、“苗族風雨橋”、“吊腳樓建築群”等方式進行打造;動態體驗產品不斷加大體驗型旅遊產品的推出。例如將苗年作為品牌的大亮點,通過大量宣傳手段,讓更多人認識瞭解西江獨具特色的苗年文化,通過親身參與苗年,不同時段體驗小年、中年、大年三次苗年的節日氛圍和不同節日內容,從中感受苗族文化魅力。

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 自2008年起,在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西江苗寨通過創新、發展、融入等手段對之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進一步提升民族文化的經濟價值。為合理利用民族傳統文化,西江苗寨先後打造出20多個靜態、動態、互動的文化體驗點,讓遊客參與其中,不僅強化了旅遊體驗,延長了遊客逗留時間,還提升了村民的旅遊收入。同時西江苗寨以創新式傳承,發展、挖掘出遊客喜聞樂見的“高山流水”、“五壺四海”等苗族傳統酒禮酒儀,將苗族刺繡、銀飾鍛造、蠟染製作等苗族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審美樣式,開發出遊客易於接受的文化旅遊產品。通過古歌演唱、迎賓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動的參與,不僅直接讓村民受益,還帶動了苗族文化的傳承與活化。

創立民族文化保護髮展的利益共享機制 2008年旅遊開發不久,西江苗寨就開始探索以民族文化資源為根據的利益共享機制。自2011年起,這一利益共享機制就開始走向制度化,並且實現了西江苗寨景區所有農戶家庭的全覆蓋。

西江苗寨民族文化保護髮展共享機制的內容有三個部分:一是每年從景區門票收入中提取18%的份額作為民族文化保護獎勵經費。2012年,西江民族文化保護費獎勵經費發放金額為806萬,2013年為1100萬,2014年為1480萬,2015年為2270萬,2016年為2400萬,2017年為2900萬。二是“人人有份,戶戶受益”。按照《西江千戶苗寨民族文化保護評級獎勵辦法》的規定,文化保護獎勵費的發放以戶為單位,受益多少取決於吊腳樓保護的程度和家庭人口數。2011年全年戶均約為3600元,2016年全年戶均約為17400元,2017年戶均約為21000元。三是文化保護費發放有嚴格的流程,且多主體參與。每年分上下半年各發放一次,全程都有村民代表參與和監督。

以“景區帶村帶縣”共享發展成果 作為國家80個“景區帶村”的示範之一,西江苗寨的景區帶動主要體現在產業帶動、發展帶動和就業帶動三個方面。就產業帶動和發展帶動來說,十年來,西江苗寨景區帶動了周邊腳堯、黃裡等村的茶產業發展,帶動了附近”控拜、麻料等村寨銀飾產業的發展。在就業帶動方面,西江苗寨附近各村寨每年有數以千計的村民常年不間斷在景區內打工。在旅遊旺季,都能讓每位村民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在“景區帶縣”方面,西江旅遊井噴式發展不僅帶動周邊村鎮脫貧致富,還帶動雷山縣旅遊業的發展和縣域脫貧致富,2017年,雷山全縣旅遊綜合總收入為77.37億元,其中西江苗寨為49.91億元,佔比為64%,直接和間接帶動全縣至少5000人以上實現脫貧致富。

善用苗族民間智慧進行景區社會治理 開發旅遊後的西江苗寨,是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生活方式交織的空間。社會治理工具和手段,必須將傳統社會的組織形態和治理智慧同現代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進行無縫銜接,方能促進景區的和諧穩定。自2008年以來,西江苗寨景區一是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強化組織建設、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和加強景區聯動等手段,夯實村級國家基層組織,促進村民自治,發揮出村兩委在維護景區秩序、規範遊客行為、建築風貌保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根據景區社會治理情況日漸複雜的情況,專門成立“建築保護委員會”、“老年協會”等村寨民間組織,協同政府一道處理因旅遊開發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三是積極善用“掃寨”、“議榔”、“鳴鑼喊寨”等苗族民間智慧參與景區社會治理,治理效果極為明顯。

與時俱進創新景區管理機制體制 為進一步理順西江景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2012年,經雷山縣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將西江鎮交由雷山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託管,西江景區管理局、西江旅遊公司一併劃入園區管委會。配齊配強西江景區管理局領導班子,將駐西江的相關執法部門和西江景區管理局人員劃入園區管委會綜合執法大隊,由園區管委會統一管理。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明確了西江景區各管理主體和經營主體的職責與功能,尤其明確了西江旅遊公司作為市場經營主體,進一步提高了旅遊發展的市場效率。

四、價值及意義

可為文化旅遊帶動地方發展提供新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對於民族文化傳統資源的利用,促成了我國西部地區民族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但如何合理、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旅遊來帶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見。歷經十年,西江苗寨以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為依託;以強烈的市場化運作;黨政強力推動,多主體共同參與;共生共建共享的發展之道;建立民族文化利益保護髮展的共享機制以及景區社會治理善用民間智慧等做法,通過旅遊全面帶動,促進了西江苗寨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實現了西江苗寨從苗族傳統村落向現代村落的巨大轉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江苗寨為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提供了旅遊帶動地方發展的一種嶄新模式,這個模式蘊含著豐富的,可以值得借鑑和參考的旅遊發展智慧。

可為民族地區文化保護髮展提供新路徑 生態和民族文化是貴州的兩大寶貝。近年來,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貴州在解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問題上一直走在全國的前面。十年來,西江苗寨“以開發促保護,以保護促開發”為手段,一方面通過制定相關利益獎勵規程對以吊腳樓為核心的苗族文化進行保護,讓家家戶戶都成為參與文化保護和受益的主體,一方面通過民族文化的旅遊化、經濟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了苗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場域的“價值再生”和“價值聯動”,較好地解決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問題。

可為貧困地區實現共同富裕提供鮮活案例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為解決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的脫貧、減貧,西江苗寨通過制度創新,設立民族文化利益共享機制,讓村民每戶每年都有超過萬元的收入,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公平”和“正義”的本質,同時堅持強烈的市場化原則,通過旅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旅遊業,鼓勵村民參與各種旅遊經營,盤活整個社區的土地、房屋等資產收益,提高了村民的創富能力,確保了旅遊在脫貧致富上的“市場效率”。

可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成功的“西江樣本”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因此,如何選擇適合於自身發展的產業路徑是民族欠發達地區各級部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必須要慎重思考的重要問題。西江苗寨十年來之所以能夠產業發達興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發展資源的正確選擇,選擇了豐富的苗族文化優質資源作為發展路徑起點,另一個是在發展資源正確選擇的基礎上,優化景觀景點及村寨人文生態,作出了走旅遊產業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從而帶動了西江苗寨十年來旅遊產業的騰飛與做大做強。

文/李天翼,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麻勇斌,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蒼銘,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