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6年,倫巴第第二同盟的成立,使日耳曼人完全陷入被動局面

在各種力量的衝擊之下,王國統治力量日益薄弱,無力維持其中央統治地位並逐步瓦解,成為一種理論上的存在,而意大利也逐漸變成了一個地理名詞。城市的統治權被新興勢力所掌握,這些新興勢力對傳統的貴族階級或排擠或拉攏。另外,他們還組建了城市公社,成為半島上一支占主導地位的政治力量。

這些城市公社基本上由成年男市民組成,起初是一些新興的顯貴或貴族,他們宣誓結成聯盟,集體行使對城市的管理權。最初的一批城市公社於12世紀80年代出現在米蘭、比薩、盧卡、帕爾馬、羅馬和帕維亞。隨後,在12世紀90年代的皮亞琴察、阿雷佐、阿斯蒂和熱那亞以及13世紀初的維羅納、皮斯托亞、科莫、錫耶納、博洛尼亞和佛羅倫薩等城市相繼出現了此類政治聯盟。不過,這些城市公社幾乎大都集中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城市,因為當時諾曼人在南方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所有這些城市公社不僅為研究意大利的社會變化和政治變革提供了一些極為有趣的事例,同時也為後來的旅行者留下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品味空間。

公元1226年,倫巴第第二同盟的成立,使日耳曼人完全陷入被動局面

諾曼人

當時的城市管理在一種執政官體制下運行,這似乎與羅馬時代的政治體制遙相呼應。該體制的基礎——執政團乃是從城市公社的成員中選舉產生,任期一年,經宣誓後行使其領導權。當時關於城市管理的決議經城市公社委員會(它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國會)商議通過,不過表決方式仍帶有一點無政府主義色彩,即城市委員們以大聲呼喊“同意”或“不同意”的方式表達個人意見。不過,較為重大的決議則由掌握著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執政團集體討論通過,參加討論的人數一般在4到20人之間。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城市公社的政治事務往往受控於一些名門望族。當時佛羅倫薩的詹多納蒂家族、菲凡蒂家族和阿巴蒂家族,米蘭的德拉托拉家族、索雷西諾家族、普斯泰拉家族和曼代洛家族以及比薩的蓋拉爾代斯卡家族、維斯孔蒂家族和加埃塔尼家族便是典型的例證。

公元1226年,倫巴第第二同盟的成立,使日耳曼人完全陷入被動局面

佛羅倫薩大教堂

這種執政官體制一直運行到戰火連綿的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此時,隨著來自平民階層的威脅日益增多,城市貴族公社開始信奉“強人”觀念,即通過行使更集中更強有力的行政權管理城市事務,具體來說,就是從貴族中選出市長(波德斯塔)行使相關的管理權。不過,市長的任期相當短暫。這些城市公社時期的城市本質上無一例外地都具有擴張主義和軍國主義傾向,嚴格信奉地方保護主義,僅僅關注自身的防護和勢力的擴張。他們通過無休止地對周圍封建領主發動戰爭,將其打垮或加以籠絡,逐漸發展成強大的城邦。到公元11世紀末和12世紀,這些城市已發展成緊密相連的整體,這才帶來相對較多的內部和平。

此種和平局面在外在威脅來臨時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因為在這些城市之間各種各樣的鬥爭時有發生。舉例來說,在公元1067年至1085年間比薩和熱那亞一直處於戰爭狀態;1082年佛羅倫薩對錫耶納發動戰爭,隨後又佔領了費耶索萊並攻打盧卡;1107年米蘭與帕維亞、克雷莫納和洛迪之間則一直矛盾不斷。另外,這些城市不斷受到來自舊貴族或皇室家族武裝勢力的威脅,例如埃斯騰西家族便曾對費拉拉和帕多瓦虎視眈眈,古迪、烏巴爾迪尼和阿爾伯蒂家族曾攻打過佛羅倫薩,而阿爾多布蘭德斯基和馬拉斯皮納家族則試圖顛覆錫耶納和摩德納的新秩序。

公元1226年,倫巴第第二同盟的成立,使日耳曼人完全陷入被動局面

熱那亞

然而,對這些新建的城邦來說,最嚴重的挑戰和最終檢驗其內在凝聚力的試金石,則是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日耳曼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亦稱紅鬍子)統治下的日耳曼中央王國。巴巴羅薩乃是霍恩施陶芬的一個王子,公元1155年加冕稱帝,隨後便著手打擊被其視為無政府主義的篡位者,以重建對意大利王國的中央統治。公元1158年他曾率領一支強大的日耳曼軍隊攻人意大利,試圖粉碎米蘭城市公社。隨後在龍卡利亞舉行的典禮上宣稱對這些城市享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當米蘭在公元1162年試圖抵抗時,他殘忍地一把大火將米蘭城焚為平地。這對當時的主要城邦來說,儼然是一個不祥之兆。不過,他們當時發揚了值得讚揚的團隊合作精神,組成第一個倫巴第同盟反抗巴巴羅薩的暴行。該同盟在其鼎盛時期的公元12世紀60年代,覆蓋了意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城市,威尼斯、維羅納、維琴察、皮埃蒙特、倫巴第、埃米利亞等皆在其中。

公元1226年,倫巴第第二同盟的成立,使日耳曼人完全陷入被動局面

紅鬍子

公元1174年巴巴羅薩對該同盟發動進攻,卻在公元1176年遭遇慘敗,被迫簽訂了《康斯坦茨和平協定》,該協定於公元1183年生效。從此,這些城市公社的權力和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確定。後來,托斯卡納城市公社又迫使日耳曼人做出許多讓步,成立了自己的聯盟組織。到此為止,日耳曼王國的反革命行動不得不宣告破產。公元1226年倫巴第第二同盟的成立則使日耳曼人完全陷入了被動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