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週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週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週的思想界,我們關注電影導演賈樟柯的最新作品《江湖兒女》中的江湖、鄉愁和對公共空間的討論,以及女明星張雨綺離婚事件引發的議論。9月21日,賈樟柯電影《江湖兒女》在國內上映。這是一部充滿自我指涉的電影。電影中的巧巧和斌哥原本是賈樟柯2002年電影《任逍遙》裡的角色,巧巧那一身紅衣,在《任逍遙》中就曾出現過。巧巧在去奉節找斌哥的時候,她的造型打扮還原了《三峽好人》中趙濤飾演的女主角沈紅。電影配樂葉倩文的《淺醉一生》,在《山河故人》中也同樣出現過。這部融合了以前諸多作品的、向自己致敬的電影,在賈樟柯看來,算是他一個階段的總結。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他表示,“我曾開玩笑說,活到40歲,命運也來回好幾輪了,也經歷了點事情,可以寫一些跨度長、複雜一點的故事了。我現在正處於這個階段,我得忠於我自己。但我相信這個階段不會太長,拍完《江湖兒女》已經有點沒興趣了。”影評人和大眾媒體似乎比賈樟柯本人更熱衷於為他進行分析總結。在《江湖兒女》上映的這十天裡,影評鋪天蓋地而來,從各種角度、各種方面對賈樟柯和他營造的山西電影王國和小鎮人生電影類型進行解剖與分析。賈樟柯的“江湖”到底指的是什麼?為何說到了《江湖兒女》這一部影片,他想象中的那個與鄉愁密切結合的江湖已經逐漸走向沒落?對於熱衷捕捉和拍攝公共空間的賈樟柯來說,最近幾年觀看方式和觀看權力的變化又給他帶來了何種影響和挑戰?另一方面,9月底娛樂圈的“瓜”有點多。先是一位女演員自曝與有家室的吳秀波有七年的感情,在這期間吳秀波還不止一次與其他女性有染。吳秀波事件持續佔據著微博熱搜,神奇的是,吳秀波本人猶如金鐘罩護體,繼續安靜低調地保持自己行將崩塌的好大叔人設。緊接著又有知情人爆出林青霞已經與富商老公邢李原離婚,因為男方長期有小三並有私生子,離婚之後林青霞拿走二十億。接著在9月26日,網上又傳出一個上海市警方的案件記錄,其中提到袁巴元與妻子、知名女星張雨綺因家庭瑣事產生爭執並引發肢體衝突,袁巴元稱張雨綺持水果刀將其背部劃出一道約1釐米的傷口,但張雨綺否認持刀行為,警方在現場也並未找到袁巴元所說的刀具。9月27日下午五點半,張雨綺經紀人楊天真發表聲明,稱張雨綺與袁巴元協議離婚。縱觀最近的瓜,我們逐漸發現,公共輿論領域對於明星私生活的討論呈現出一種道德化趨勢。公眾對於明星在情感、親密關係和私生活中的態度和行為進行站隊式評論,這種站隊的背後往往隱含著一些道德標準,它們折射出男性和女性在當下社會中的不同位置和不同訴求。而諸如此類討論的出現,也為私人生活走向公眾、愛情生活進入日常政治提供了一個契機。
《江湖兒女》:江湖輓歌與公共空間的更迭《江湖兒女》仍然圍繞賈樟柯再熟悉不過的山西展開。故事開始於2001年的山西大同,趙濤飾演的巧巧和廖凡飾演的當地一霸斌斌相戀多年,巧巧希望和斌斌成家過安穩的生活,但斌斌有更加高遠的志向。在一場意外中,斌斌遭人暗算,巧巧拿著斌斌私藏的手槍開槍救人,後來因為非法持槍被判入獄五年。出獄之後巧巧得知斌斌從山西去了三峽庫區投資和管理水電站,於是一路南下尋找斌斌。沒料到跋山涉水找到斌斌後,發現斌斌有了新的生活,斌斌希望在庫區混出名堂,拒絕了和巧巧一同回大同的請求。和斌斌分別後,巧巧踏上一段充滿奇遇與冒險的回鄉之旅。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多年以後斌斌再度回到大同,一直沒有結婚的巧巧一直照顧著斌斌,直到有一天,斌斌再度離開。既然電影名字叫做《江湖兒女》,那麼在賈樟柯眼中,究竟何為“江湖”?在發表於“澎湃新聞·思想市場”的《賈樟柯營造的“江湖”是什麼?》一文中,作者餘雅琴指出,在士大夫眼中,江湖乃隱居之地,是一個進退有據的烏托邦。而在民間社會,江湖則是綠林好漢求生存的場域。研究中國遊民與流民文化的學者王學泰指出,這群江湖人士有強烈的反社會性,善於拉幫結派。幫派形成之後,其內部會立馬形成一套嚴密的體系,其規則之嚴格不亞於社會律法。因此,江湖中人最高的理想往往是成為君主、成為社會制度的制定者,或者退而求其次被招安做官。餘雅琴認為電影中的斌哥即是這樣一個江湖人士。斌哥的生意不僅涉及麻將館和迪廳,還與當地權力有一些勾連。而那位短命的二哥,生前從事的開發別墅的生意也絕非非法地下生意那麼簡單,而是服務於更大的社會上層勢力。

「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電影《江湖兒女》海報。斌斌和巧巧重逢。臺灣學者李亦園引用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的大傳統小傳統說法,認為中國社會大小傳統的代表是精英階層的孔子和民間文化的關公。大小傳統之間雖然有明確分野,但也高度關聯。就追求和諧均衡這點上,大傳統更多表現為較為抽象的宇宙觀和國家社會運作,小傳統則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實踐和儀式中。餘雅琴注意到《江湖兒女》中隨處可見的關公崇拜。電影多次反映了斌哥和巧巧等人對於關二爺的敬重,例如,斌哥和兄弟時常給關公燒香,這是他們內部建立秩序感的方式之一,通過這種儀式,斌哥作為大哥的存在感得以進一步強化。而在麻將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借貸關係時,關公再度“出現”,忠義在人際關係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凸顯。事實上,作為忠義化身的關公是劉備的得力武將,這種民間信仰本質上與主流社會價值並不相悖。類似的,在《江湖兒女》中,電影中的人物追求和讚揚的實際上也並沒有偏離主流價值觀。要談論電影中的江湖,繞不開香港電影。賈樟柯自己也承認香港電影對他造成的深刻影響。但餘雅琴認為,香港電影中的江湖和賈樟柯電影中的江湖並非一回事。在前者中,江湖並非法外之地,而是香港人的真實處境,即在江湖規則和法律的夾縫之中的灰色地帶。吳宇森、杜琪峰、劉偉強等導演的電影,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江湖道義的淪喪、江湖內部的權力更迭以及江湖和外部世界之間的密切關聯。而在賈樟柯的電影中,江湖化約為一個簡單而浪漫的符號。他電影中的與其說是江湖人,不如說是有點江湖夢的人。而這裡的江湖夢,在餘雅琴看來,更接近於上面提到的士大夫和知識階層對於江湖建構的浪漫寄託,即普通的世俗生活。因此,《江湖兒女》中的江湖故事本質上是中國民間社會小傳統崩壞的一個側面。賈樟柯電影中“江湖”的另一大特點是其與“鄉愁”的關聯。在“新京報書評週刊”的《雖好看,但賈樟柯反思過他的自我重複嗎?》一文中,作者董牧孜認為在電影中,江湖被抽象為一種理想化的故鄉理念,這種理念來自傳統的江湖文化,也來自香港電影。“江湖”是“情義”的承載空間。而這個從《小武》開始賈樟柯就痴迷講述的江湖道義失效、人心不古的故事,到《江湖兒女》這裡已經逐步走向幻滅。在“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和《任逍遙》中,賈樟柯展示的是空間的潰敗、顛覆、坍塌的過程。而到了《山河故人》和《江湖兒女》,空間的重建已經完成,舊有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已經被徹底擊碎。因此這兩部片子更多地採取懷舊的姿態。但董牧孜認為,令人神往的故鄉可能從未存在,而僅僅是“文學意向的堆積產物”。因此,賈樟柯的小城故事中並沒有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原鄉”,江湖最終只能被寄託在趙濤飾演的女性形象中,而“這恰恰是男性荷爾蒙消退後不知所措的男性懷舊和抒情,而非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觀看與回望。”

「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三峽好人》中的巧巧,在《江湖兒女》中趙濤再次沿用了這一造型除了對於“江湖”和“故鄉”揮之不去的情結外,賈樟柯對於公共空間的持續興趣也值得關注。在發表於“澎湃新聞·思想市場”的《:賈樟柯的空間與媒介焦慮變奏曲》一文中,作者曾嘉慧以賈樟柯電影中對於公共空間的展示為切入口,分析了在觀看權力逐漸下放、公共空間逐漸私人化和媒介化的當下,賈樟柯所面臨的挑戰。曾嘉慧指出,賈樟柯將對於公共空間的興趣變成一種創作方法是在2001年。那時候他受到韓國全州電影節委託,創作《公共場所》這部30分鐘的短片。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剔除了所有對話和情節,聚焦公共空間和人的面部。社會轉型和城市改造對於熱衷拍攝公共空間的賈樟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賈樟柯曾公開表示:“拍公共場所越來越難了!我以後可能沒法拍電影了,哪都不讓拍,站臺、火車都不讓拍,我這麼一個喜歡拍公共場所的人,覺得以後都得搭景了。”雖然《江湖兒女》故事的完成度很高,並且忠於賈樟柯“大時代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口號,在空間上也大開大合,從山西到奉節到新疆再回到山西,但即便有超千小時的素材,賈樟柯在對空間的處理和把握上卻顯得力不從心。這一次,賈樟柯放棄把脈江湖,而是退回到兒女。曾嘉慧認為這其中的根本問題,在於最近三年中國公共空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飛速進行的景觀更新,公共空間和媒介空間也發生了高度融合。曾經對於大屏幕的痴迷被無所不在的監控以及手機小屏幕取代。曾經的大屏幕、等級森嚴的觀看權力與秩序的對應,如今已經被蜂擁而至的全民監控和小屏幕所取代。“當城市的公共空間飛速私人化和媒介化,從舞廳退到KTV,從棋牌室退到家中的自動麻將機,從鬥毆的街頭退到飯店包廂,從電影院退到直播室,人人買得起海康威視,十字路口的攝像頭能識別身份證,公共領域的退潮,觀看權力的下放,到觀看權利的再收緊,多層級多維度的觀看形成的空間帶著無窮的吸力,把所有人捲進去且越卷越深,這是常年在山西街頭摸爬滾打的賈樟柯所陌生和緊張的。”賈樟柯並非沒有察覺這些變化,但在曾嘉慧看來,他仍然處於隔岸觀火的階段,蜻蜓點水般在片中涉及這些元素——在電影的第三段,斌哥返回棋牌室後,有人拿手機拍他,馮小剛在戲中客串的角色請斌哥加他的微信(雖然這段被剪掉了),最後斌哥和巧巧告別之後,電影的結尾停在監控鏡頭裡巧巧沒落的身影上。無論如何,公共空間和媒介空間高度融合這一現象,是當下的創作者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是熱衷公共空間的賈樟柯必須面對的問題。導演的攝像機不再代表唯一的和絕對的權威,在監控攝像頭和手機小屏幕共同營造的觀看空間中,大屏幕電影又何去何從?

「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任逍遙》劇照張雨綺離婚:是新時代女性典範還是陳舊落後的婚姻觀作祟?楊天真的微博發送之後,“張雨綺離婚”這一話題很快衝上微博熱搜的榜首。大眾輿論紛紛將張雨綺塑造為一個31歲已經離過兩次婚的“人生贏家”。她過往的“暴躁”情史也被紛紛挖出,包括與汪小菲互扇耳光、與前夫王全安上演追車踹車戲碼等等。有趣的是,這一次這位有過兩次婚史,且第一次婚姻結束是因為丈夫嫖娼的娛樂圈女性,並沒有像往常一樣被汙名化、物化。相反,她因其雷厲風行的做派廣受好評,一時間躍升為廣大女性心中的霸氣icon——有顏有錢,對待婚姻態度果斷,不拖泥帶水。有評論說:“雖然張雨綺打的只是自己的老公,但是全國婦女都像自己親手打了自己的老公一樣開心。”

「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張雨綺經紀人楊天真的微博張雨綺為何如此圈粉?自媒體人蘿貝貝在其公眾號“蘿嚴肅”發表的《張雨綺離婚了!女人三大喜:升職加薪甩渣男》一文中分析了原因。在蘿貝貝看來,一路以來袁巴元存在很多黑料,比如公司虧欠債務,比如上一段並沒有領證的“婚姻”以及時不時發微博“敲打”他的前任葛曉倩的習慣。而這樣的袁巴元在和女明星張雨綺相處時,在財務上其實不存在什麼優勢。在此之前,當袁巴元被網友群嘲被黑的時候,張雨綺總是挺身而出,力挺袁巴元。如今離婚,看上去是一次啪啪打臉的結果,但張雨綺卻較少捱罵,收穫眾多粉絲。究其原因,蘿貝貝認為,首先是“不好欺負”的女人實在少見,看張雨綺一路走來,有種看爽文的開掛感——濃情蜜意時如膠似漆,感情破裂時互扇耳光拳打腳踢。其次是遭遇狗血事件,堅持不多說話,“不服輸,不賣慘,不罵身邊人。”前任結婚大方祝福,前夫嫖娼和氣聲明。蘿貝貝認為,張雨綺這樣有顏值有錢還有名的女性,她自身的價值不需要通過伴侶體現,男人並非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在“騰訊大家”《張雨綺不是人生贏家,卻是這個時代的贏家》一文中,作者閆紅指出,張雨綺在離婚事件中展現出的不容易被婚姻摧毀的女性形象,正是當下最受歡迎的人設。閆紅以章澤天在中秋節發朋友圈和傳聞林青霞因丈夫包養小三並育有私生子憤然離婚為例,說明女性在婚姻中較為普遍的被動狀態。這種被動讓她們在婚姻遇到問題時往往無計可施,因此從一開始選對男人就變得至關重要。然而作者認為,女性更經常遇到的情況其實是明知道對方不好但是仍然愛他。在這種情況下,“看男人眼光”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婚姻生活本身就險象環生。張雨綺的出現恰恰是告訴大家,女性在婚姻中也可以不被動,也可以不聽天由命。閆紅引用娛樂記者黃佟佟的分析,認為在如今的情形下,女明星嫁給富商反而是真愛,因為一線女性的收入未必比一個上市公司差。因此在張雨綺和袁巴元的結合中,如果硬要從投資回報比的角度來審視這場婚姻,那麼袁巴元才是受益者。因此,張雨綺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並沒有依賴婚姻,她也無需通過婚姻來實現階級躍升,獲得更好的生活。在魏瓔珞這樣的人設大受追捧的當下,張雨綺這種勇於追求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行為恰恰切中了時代的脈搏,讓她成為了時代的贏家。

「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張雨綺對於張雨綺是否真的是贏家這一話題,專欄作者水木丁持有不同觀點。她在同名微信公眾號發表的《張雨綺小姐到底想要什麼呢?》一文中表示,風風火火的張雨綺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水木丁指出,一方面,張雨綺對愛情的看法是:“我從你身上就是想得到愛情啊!甜甜蜜蜜,讓骨頭裡冒出泡泡的愛情。嫁給你,是以為你能給。嫁完以後,發現你不能,那隻能拜拜咯。”這段話似乎顯示出張雨綺是一個唯愛情至上主義者。但另一方面,縱觀她喜歡過的男性,都是京城四少,是送大鑽戒、住思南公館的成功男性。也就是說,客觀條件不過硬的男性都配不上她。在這個基礎上,她依然我行我素,不然就會打到沸反盈天。如此說來,張雨綺的婚姻觀——嫁給一個男人就是因為覺得他能給自己想要的,一旦給不了就離婚——實則非常傳統。將這種傳統的觀念等價為新時代獨立女性的代表,實則是很大的誤會。水木丁認為,張雨綺對於婚姻、對於愛情、對於異性的期待太過夢幻,也缺乏客觀認識,也正因如此,容易被騙。除了對於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期待的角度討論張雨綺事件外,媒體人侯虹斌從大家也十分關心的張雨綺是否用水果刀劃傷了袁巴元這一問題入手,討論了家庭暴力的問題。在其公眾號“侯虹斌客廳”發表的《昨天持刀家暴老公,今天就離婚,為什麼大家還一邊倒支持張雨綺?》一文中,侯虹斌表示,張雨綺的“家暴”,未必如網上流傳的截圖中袁巴元所描述的那樣。從網友對於這一尚無實錘的家暴事件的回應來看(“那應該是鑽戒劃的吧……”“幸好他及時報警,否則的話,第二天傷口就完全癒合了。”),說明公眾對於定義男性“遭受家暴”的底線太低、而定義女性“遭受家暴”的底線太高而鳴不平。尤其在近期的一系列新聞事件中,女性遭受欺凌虐待,最後涉事男性卻因為“感情糾紛”、“事實婚姻”等理由不被受理或者處置極輕,暴露出男性實施家暴作惡成本極低的問題。

「思想界」賈樟柯的電影全球消逝的江湖和瓦解的鄉愁

張雨綺與第一任老公王全安當然,作者也並不鼓勵女性對男性實施家暴。不管是男對女還是女對男,家庭暴力這種行為都應該受到譴責。但是首先要解決的,是法律和傳統觀念中的雙重標準:對待男性如豌豆公主,不允許男性受到女性的傷害;而對待女性,則像馬戲團裡的猴子,認為打女性是為了教化,是為了女性好。……………………………………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