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作為京劇的海外傳播先行者,1930年,梅蘭芳的72天美國之行在國際舞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與1919年、1924年的兩次訪日相比,這次美國之行,無論是地理位置上的遙遠,抑或是文化差異上的懸殊對梅劇團都是空前的挑戰。

從1852年10月,一個被美國人記作Hong Took Tong的廣東粵劇團在舊金山為期五個月的首次商演開始,中國的戲曲演出逐漸進入了西方視野。作為一種陌生的藝術形式,不難想象,一開始它並沒有得到西方人的接受。關於戲曲演唱,一位法國人曾做出如此描繪,“高到刺耳以至無以忍受的程度,那尖銳的聲音讓人想到一隻壞了喉嚨的貓叫聲一樣的難聽。”

得益於梅蘭芳二十年代的訪日之行,許多來華國際要人都以“觀梅劇”“訪梅宅”作為遊覽的必選項目。三十年代,美國公使芮恩施在外交場合對中國官員表示希望梅蘭芳赴美表演以促進中美國民感情的願望,這一番表態恰好契合了梅蘭芳一直以來想去西方傳播京劇的願望。於是,在友人齊如山的幫助下,梅劇團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籌備。經過各方努力,1930年赴美演出終於成行。

專業強大的幕後“智囊團”

此次演出取得的巨大成功並非一人之功,除了傳統京劇的藝術魅力、梅蘭芳過人的藝術才華,與梅劇團以及梅蘭芳背後強大的“智囊團”前期長達七八年的準備息息相關。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梅蘭芳訪美期間有一個專業、強大的團隊支持協助。

齊如山,出身於北平同文館,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後致力於戲曲工作。從1912年起的二十餘年間,齊如山為梅蘭芳的表演及劇本多次提出修改意見,為梅編創時裝、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二十餘出,並隨同出訪日本與美國,在訪美的過程中主要負責國內聯絡與宣傳。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齊如山(1875—1962),戲曲理論家。1931年與梅蘭芳、餘叔巖等人建立國劇傳習所。

張彭春,早年遊美,先後畢業於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和哲學雙碩士、教育學博士學位,諳熟戲劇理論與編導藝術。抗戰爆發後,被派赴歐美等多國從事民間外交。抗戰結束後,他成為創辦聯合國大會的四位中國代表之一,參與起草並促成了《世界人權宣言》的通過,為人類和平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訪美中承擔劇目總導演和演出總顧問,負責對美公關、演出事宜的洽談與譯介工作。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張彭春(1892—1957),中國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導演。

七年磨一劍

宣傳工作是梅蘭芳一行人籌備活動的重中之重。為了讓更多美國人瞭解梅蘭芳,齊如山當時僱用了兩名美國通訊員,每月酬以微資,讓他們時常與美國各報館通信並附上梅先生的照片,這種宣傳頗生效力。

此外,齊如山花費了大量精力編撰、製作、翻譯宣傳品,共為六大項。

1.編寫《中國劇之組織》,詳細介紹中國戲曲的舞臺呈現,全書六七餘萬字;

2.編寫梅蘭芳歷史,全書四萬餘字(後因經費問題,兩書合為一冊,定名《梅蘭芳》);

3.編印《梅蘭芳歌曲譜》,請民樂專家劉天華翻譯成五線譜;

4.編寫各種劇目說明書,共三四餘萬字;

5.編寫幾十篇講話稿、百餘篇新聞稿,繪製二百餘幅戲劇圖片;

以上五種宣傳品均需譯成英文,許多詞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常常解釋半天還不能表達準確,齊如山深感任務艱鉅。

6.準備贈送外國友人的禮品,包括瓷器、筆墨、繡貨、圖畫(另外,梅蘭芳專門為此畫了二百餘幅寫意花卉)、扇子、梅君的戲裝相片等約幾十種物件。

而在劇目的遴選和演出的安排上,梅蘭芳則主要聽從張彭春的意見,張彭春有關劇目的精彩翻譯和對美國文化的熟悉,為美國觀眾看懂中國戲劇、瞭解中國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甚至事先進行了問卷調查,結合美國觀眾的審美習慣不斷調整、完善。

張伯苓的嫡孫張元龍在回憶“叔祖父”張彭春時說,在美國演出,梅蘭芳一場一兩個小時,無法被美國民眾接受。張彭春就規定:演出時間為45分鐘;樂隊用紗簾檔上(原來樂隊是在臺上);少唱多舞,把戲劇加以改革,使之可以被西方聽眾接受。

梅蘭芳深知此次出行是為國家民族爭體面的,在北平一遍遍訓練團員,諸如怎樣打領結、走路、言談舉止、吃西餐等事無鉅細地都進行了精心排練。他說,“我們這次去,大膽的說,是要替國家爭體面的,希望諸君不要以一舉一動之微而加以忽視,處處都要表現出我們老大中國的新興氣象。切記!切記!”

大獲成功

上世紀三十年代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梅蘭芳選擇在這一時期訪美無疑無法獲得可觀的收入,但他的目的也並不在此。赴美途中,同船的紐約鉅商李德納問梅蘭芳,“你為什麼這時候到美國去呢?若是在風潮未發生之前,抑或在若干時日以後,略等市面恢復,你一定可以賺錢呢!”等他告辭而去,梅先生平和地與團員說,

“須知藝術自藝術,金錢自金錢,若以金錢而藝術,便不是真藝術了!”

在借款十五萬自籌經費,又是全程走水路(從天津到上海,從上海到日本,從日本到美國均是乘船)的艱苦條件下,梅蘭芳就這樣開始了這段準備已久、任重道遠的旅行。連生長煙波、習於水性的團員都不思飲食,專門教梅蘭芳外語的留學生張禹九更是暈船暈得厲害,梅蘭芳一方面要進行專業訓練,一方面又要安撫大家的情緒。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1930年2月17日,這是中國京劇歷史上首次在百老匯上演。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梅蘭芳在芝加哥演出時《本週芝加哥》的宣傳單頁

疲憊的旅程過後,在踏上美國國土的那一刻起,梅劇團在全美掀起了一股“梅旋風”。1930年2月,梅蘭芳在紐約的首場正式演出便大獲成功,此後的演出,社會各界要人紛紛親臨,連前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夫人也臨場觀看。大蕭條的美國彷彿被梅蘭芳迷住了,三天後,劇院就將兩個星期的戲票全部預售一空,五美金的票價被票販子炒到了十五、六美元,算得上大蕭條時期百老匯的天價了。據說,一位芝加哥富商乘飛機到紐約觀劇,但入場券已全部售出,他願以高價當場向其他觀眾請求轉讓,結果抬至美金二百元始得如願。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舊金山市長詹姆斯·羅夫歡迎梅蘭芳一行的到來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梅蘭芳在舊金山的“上海樓”餐廳招待晚宴與當地華人票友

在演出劇目上,考慮到美國觀眾的審美習慣,梅劇團選擇了歌舞並重的劇目,包括《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刺虎》《鬧學》《打漁殺家》《打城隍》《空城計》等。值得一提的是,《刺虎》謝幕達十五次之多,這在國內也相當罕見。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梅蘭芳在美國演出京劇《汾河灣》(梅蘭芳飾演柳迎春,王少亭飾演薛仁貴)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梅蘭芳訪美演出劇照

西方各大主流媒體都被梅蘭芳與京劇的評論覆蓋。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 《紐約先驅論壇報》登載的梅蘭芳劇照與京劇藝術介紹

紐約《世界報》評論:“梅蘭芳是最傑出的演員之一,紐約還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演出。”《時代》寫道:“梅蘭芳的啞劇表演和服裝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優雅,可愛絕倫,美妙得就像中國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繡的帷幔。這是一次接觸,與一種在數世紀中不可思議地圓熟起來的文化的接觸。”《太陽報》評論:“幾乎是一種超乎自然的發現,通過許多世紀,中國人建立了一種身體表情的技巧……這種表情達意的技巧是人類普遍適用的。”

在梅蘭芳的幾次出訪中,美國之行演出時間最長、場次最多。其中,梅蘭芳單在紐約百老匯四十九街戲院、國家戲院就前後演出了35天。梅蘭芳在各地演出的空前成功引起了美國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波摩那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特別向梅蘭芳授予了文學博士榮譽學位以表彰他在戲劇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有人說,“梅蘭芳的藝術無疑超越了東西方之間所存在的障礙。”的確,梅蘭芳的訪美演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將中美戲劇交流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讓國粹京劇真正走向了國際舞臺的前沿。

參考文獻:

梁燕:《20世紀30年代中國京劇海外傳播述論——

以梅蘭芳訪美演出為例》

李小紅:《中的梅蘭芳》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七年蓄勢,七十二天轟動全美,梅蘭芳讓京劇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