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越來越少的中西部縣城、鄉鎮,人力成本低還是優勢嗎?

年輕人越來越少的中西部縣城、鄉鎮,人力成本低還是優勢嗎?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了一件關於東莞鞋廠異地求生的新聞。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用工成本的不斷攀升和中西部內陸地區頻頻伸出橄欖枝,部分沿海低技術型加工製造業不斷向中西部內陸地區開設分廠,進行產業轉移。但是從結果來看,內陸地區薪資的確可以節省一半,但最終的經營效率卻並未有明顯的提升。

01

縣城鄉鎮人力成本的確低廉,但未必性價比高

年輕人越來越少的中西部縣城、鄉鎮,人力成本低還是優勢嗎?

“3年前去貴州六盤水的工業園考察時,當地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在1800~2000元,那時候東莞的工人工資水平為每月3800~4000元,也就是說,當地工人的工資水平僅為東莞的一半。”

“到了今天,六盤水的成本優勢依然存在。目前六盤水工廠的工人月薪為2800~3000元,東莞工廠的則要5000多元,再加上我們剛去的時候當地政府給免了2年的廠房租金,所以總的來說,那邊的成本要低很多。”

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全新週期,中西部地區的招商引資,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速度也正在不斷加快。

在過去的幾年間,我陸陸續續參加過很多中西部地區主辦的各類峰會,目的無他,就是希望東部地區的企業和企業家能夠把目光投向中西部,願意到中西部投資建廠。其實這種情形,在改革開放後,東部沿海地區迫切渴望外資進駐中國投資辦廠是異曲同工的。

作為落後地區,能夠提供的資源往往也是相似的:比如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比如低價甚至直接免費的土地使用,比如政策、稅收上的傾斜與優惠等等。

在過去的15年裡,泛珠三角內地九省區(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九省區;再加上香港、澳門則組成俗稱的“9+2”區域)設立了數十個不同類別的產業轉移對接園區,形成了珠江-西江經濟帶、閩粵經濟合作區、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粵川自貿試驗區、北部灣臨海產業園、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等跨省產業合作平臺。

毫無疑問,在“9+2”區域內,各省各地的實際情況差別較大。東部的廣東、福建兩省其實是產業移出的主力軍,西部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則是產業移入的主要地區。遠的不說,即使是我身邊認識的不少廣東朋友,目前都有為數不少被公司指派到西南地區進行產業的拓展與市場的開發。

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近些年來經濟增速迅猛,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方面是西部地區近些年來得到政策優勢的鼓勵,當地政府趁勢而起,招商引資工作做得相對出色。但同時,也是因為當地本身的經濟基量較低,所以反映到增速時才會更為突出。從實際情況看,受限於當地的客觀經濟基礎,目前也僅有省會城市初步形成了現代化城市的雛形,討論省內副中心城市都還為時過早。

相比東部地區的多核經濟驅動,目前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中,消費依舊還是主要驅動力。房產的全國性躁動,也帶火了部分西部省份中心城市的快速上漲。伴隨著生活成本的提高,勢必倒逼當地企業提高員工待遇,從在逐漸追平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

02

願意留在“家門口”就業的,究竟是哪些人?

年輕人越來越少的中西部縣城、鄉鎮,人力成本低還是優勢嗎?

“去了當地反而招不到人了,可能大部分人還是願意來廣東打工,薪資比較高。我們在當地的工廠只招到幾百人。工人不夠(規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來。”

如果你到現在的東北除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城以外的絕大多數城市街上走走看,都不難發現一件事,老年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中年人正在變成老年人;而年輕人越來越少,還有大量在孩子幼年時就舉家遷往外地的家庭。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那些不願意跟隨時代趨勢發生改變的人,必然有其對應的原因。過去我們想當然認為中西部縣城、鄉鎮的經濟落後,人口流失,是因為當地沒有企業,無法解決就業,所以年輕人才被迫“離家背井”,外出打工。

但事實上,當東部省份的大量工廠開始產業轉移向中西部地區時,那些已經習慣在東部沿海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年輕人,絲毫沒有任何因為老家村口有工廠可以打工生存了,所以我們是不是就要立馬捲鋪蓋捲回家的衝動。

多數中國人早已渡過了“活下來”的階段,他們思考的是如何“活得更好”。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北京近幾年來房租成本節節攀升後,很多北漂年輕人寧願勒緊褲腰帶,也不願離開北京的情形中有所思考與收穫。

所以,當下階段願意留在中西部縣城、鄉鎮的人,除了極少數是真的看不清趨勢,完全不瞭解“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中國地域鴻溝式差距,更多有其無法離開的原因。老弱病殘,以及需要照看老弱病殘的群體,在當下中國保守也要數以千萬計。種種無可奈何的因素,讓他們放棄了自己的人生選擇。

假使現在產業轉移的工廠已經開到了縣城、鄉鎮的家門口,以上這些人為了能夠補貼家用也願意加入工廠務工,但是可以想象的是,他們完全沒辦法像千里迢迢前往東部沿海省份打工的年輕務工人員一樣,毫無顧慮地進行加班拼搏。因為從身份和角色上,他們留在當地,就是為了承擔更多家庭職責,而非勞動職責。因為後者,已經用腳投票,前往了異地他鄉。

這裡我們就又要談到,為什麼很多外資工廠,在中國用工成本上升後,首選的是前往東南亞國家,而非中國內陸的一大根本原因:他們需要是年輕且高性價比的勞動力,而非中老年農村閒散人員。當中國的老齡化不可避免發生後,人口年輕化指數處於高位的東南亞國家,就成為第一選擇。

從這個層面說,你我每一個人,都要思考一個問題,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即將走進中年、老年的時候,那時中國經濟也全面進入了緩漲、滯漲期,我們以何為生。

03

產業轉移的式與勢,“逆城市化”暫不可取

年輕人越來越少的中西部縣城、鄉鎮,人力成本低還是優勢嗎?

“員工家中有老人過世辦酒席要一週時間,親戚朋友都要參加,工廠就沒人上班了。再比如,內陸許多地方重人情,一年下來送禮的錢比工資都多,許多年輕人寧願外出打工,避開這些舊俗。”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非常入門級的概念,叫做機會成本:就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不僅適用於企業,同樣適用於個人,不過我們時常將其稱之為選擇成本。比如你選擇了到A公司工作,那麼就意味著你要放棄B公司、C公司的一些利好和機會。每個人在做出一定選擇時,一定是經過了相關考量,最終願意做出對應妥協和放棄的。

俗話說,從來沒有一種工作叫做“錢多、事少、離家近”。來自內陸縣城、鄉鎮的青年不遠千里,離家背井前往沿海發達地區就業,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他們選擇了放棄“離家近”,他們願意為了“錢多”而接受“事多”的工作。再通俗點說,就是願意為了更高的收入接受加班。

服裝加工、鞋帽加工以及其它初級工業製成品加工業,看上去似乎技術難度不高,只需要參與勞動者從生手鍛鍊成為熟手,生產效率就會提升。但為什麼這些工廠全都扎堆在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帶,這背後的成因是非常複雜的。絕不僅僅只是沿海進出口貿易成本低,東部沿海經商思維活躍,產業上下游配套完善,當地營商環境好這麼簡單。

中低端產業轉移從沿海到內陸,是商業方式;新生代青年勞動力從內陸遷徙區域中心城市或東部沿海,是時代趨勢。所以在產業轉移中,工資成本只是企業眾多成本之一,如果只關注這一點,就會因小失大,忽略掉更多更重要的企業經營維度。所以即使是現階段大範圍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也應該重點關注中西部省會城市,哪怕是其郊區位置。

年輕人需要更好的生活,更有希望的人生。所以,你把工廠開到已然正在沒落縣城、鄉鎮,其實非但沒能解決他們的收入問題,反而是變相阻礙了他們人生向上的正路。因為他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需要用於完成人生進階的成本支出。把工廠開設到對的地方,正是對年輕人最大的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