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不值一文钱:欠一文税款被连降两级,1万多人同时受到处理

田夫子/文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万人过独木桥,非常之难。别说中进士,就是中个举人,就足以让一个家族彻底翻身,要是侥幸得进前三甲,那真是祖上积德,光耀门楣的大好事。但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探花,刚上任不到两年的翰林院编修叶方霭叶探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探花不值一文钱:欠一文税款被连降两级,1万多人同时受到处理

原因是他的家乡的父母官,江宁巡抚朱国治突然发起了神经,向朝廷上了一份奏章,上面列着他的辖区内(苏松常镇四府)所有积欠政府税款的所有乡绅士人的名字,共一万多人,我们的叶探花也名列其中。叶方霭到底欠了多少国家税款呢,答案是一厘银子,也就是一两银子的千分之一,换算成铜钱也就是一文钱。

一文钱闹到了朝廷之上,皇帝御前,这简直丢人丢到了家,叶方霭准备还上税款了事,就算被同僚打趣一下,上司说上两句,也只有忍了。万万没想到,当时顺治新亡,年幼的康熙继位,索尼、鳌拜等四大辅政大臣辅政,经过商议,下令江宁巡抚朱国治按照规矩办事,积欠税款的革除功名,已经当官的降级任用,参与的衙役追究刑责,1万多人同时受到了处理。这个处理让朱国治和叶方霭都始料未及。

探花不值一文钱:欠一文税款被连降两级,1万多人同时受到处理

这的得罪多少人呀,而且断人前程如杀人父母,这些人还不都恨上自己了,朱国治连忙上奏,请求所有补上税粮缴了罚款的人就下不为例,不再追究,但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叶方霭当时已经是清贵京官,前程远大,连忙上折辩解。他解释,如果一个人欠税很多,那么说明欠税人是故意对抗朝廷,但如果只欠一文钱,当事人又没有哗众取宠的必要,那么肯定是疏忽或者误会,主管上并没有抗税的意图。但朝廷的意见很坚决,叶方霭被贬官,这也就留下了“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趣闻了。

探花不值一文钱:欠一文税款被连降两级,1万多人同时受到处理

那么朝廷为什么要如此的重罚欠税之人,甚至连欠一文钱也绝不姑息。原来清廷代明,许多地方明里不敢反抗,却暗中抵制,在江淮等富庶地区,许多人通过各种手段逃税避税(其实历朝历代都在逃税,也不单单是抵御清朝),清廷政府认为这是汉人心怀旧朝,不肯降服,决定杀鸡儆猴,严打严办。我们的叶探花刚好撞在了枪口上,因此悲催的因为一文钱被贬官了。

要说叶探花冤枉,还有人比叶探花更冤枉的,叶方霭只是被贬官,而宋代的崇阳县县吏却是因为一文钱送了命。

探花不值一文钱:欠一文税款被连降两级,1万多人同时受到处理

《鹤林玉露》记载,宋代的张乖崖出任崇阳县令,县里的小吏偷奸耍滑,经常盗用公款,他决心整治。有一次他巡查途中,发现一个小吏从仓库出来,神色慌张,便令人抓住这个小吏。从他的头发里搜出一枚铜钱,他见此人竟然敢明目张胆盗用仓库钱财,便令人打他板子。谁知这个小吏不服,叫嚣道:“我就偷了一枚铜钱,何足道哉,你能打我板子,难道还能杀了我不成”,张乖崖大怒,写下了:“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十六字判词,将此人斩首。说是防微杜渐、已决后患。

其实这个小吏太也没有眼色,习惯上任三把火,张乖崖新官上任,重在立威,此时惹他,岂不是撞在刀口上,自寻死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