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皇上的圣旨弄脏了怎么办——罚款3万两白银

田夫子/文

中国讲究天人感应,皇上那就是上天的化身,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神圣性,容不得别人丝毫怠慢。

如果有人竟敢把皇上的写的字弄脏了怎么办?清代乾隆年间就出了这么一件事。河南巡抚何裕城上书皇上,他自己因为不小心,把香灰撒到了皇上朱批的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请求自罚白银3万两。对,你没看错,是他自己上书的承认错误的,按说弄脏了皇上朱批奏折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是应该大加隐藏、不为人知吗,怎么还自己曝光自己。但是我们何大人就是这么光风霁月、堂堂正正。乾隆皇帝也有点不好意思,就下旨给他,说,没有那么严重,特别加恩宽免何巡抚白银2万两,让他交上1万两就行了。

把皇上的圣旨弄脏了怎么办——罚款3万两白银


为什么何巡抚要上赶子暴露自己的“罪行”,难道银子多的用不了了?这个原因就在于清代的“议罪银”制度,“议罪银”是由和珅提出来的。原来清代的国家财政于皇上自己的私库是分开的。皇上如果想自己发展点私人爱好,就得从私库拿钱,但是搭理皇家产业得内务府水平奇差无比,收入太少,而乾隆皇帝又是古今第一大收藏家,酷爱字画古玉,以至于后看到的很多有名的字画都有乾隆皇帝的各色印章。这个烧钱的爱好,内务府是万万支撑不起的,所以和绅就出了这么一个主意,让犯错的大臣交“议罪银”,以罚款来赎罪。

把皇上的圣旨弄脏了怎么办——罚款3万两白银


此制度一出,官场大震,本来犯了罪,可能家破人亡。现在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免罪,简直是幸福来的太突然。于是大家纷纷交“议罪银”,据统计短短十三年,仅仅重大的“议罪银”案件就有68起,这些“议罪银”少则万两,多则十几万两,最高的一起案件竟然高达38.4万两,乖乖隆滴咚,韭菜炒大葱,乾隆皇帝这可发了财。

还有的大臣并没有什么说的上的罪名,为了给皇上送银子,就自请罚银,河南巡抚毕沅因为“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2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因为辖地的商人走私玉石自请罚银4万两……大家交罚款交的不亦乐乎。

把皇上的圣旨弄脏了怎么办——罚款3万两白银


因为是和珅首创的制度,所以罚款多少,什么该罚什么不该罚,和珅也有很大的话语权,因此和珅也因此发财不少。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办事不力,本来要砍头示众,后来和珅说情,罚款8万两白银了事。西宁专程给和珅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当然感谢的银子自然也少不了。

当然了,这些“议罪银”的来源,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大臣文绶交纳“议罪银”8万两,乾隆四十期年他的儿子山东巡抚国泰向下属们索贿,银子不多不少,也是8万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