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

希朴羊


中国的古人有句话说的好:斗米养恩,升米养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关键时刻,他快饿死了,你给他一斗米,他会感激你,拿你当恩人。可是,当他有饭吃以后,可能会狮子大开口向你要十升米,借口有很多,比如要当种子粮,或者是做点买卖,你给不了那么多,只能你给他一升米,这时他不但不会感激你,还会骂你,甚至反目成仇!

这个俗语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很多人都是自私的,贪婪的,甚至是忘恩负义的。不要认为我这是信口雌黄,其实,这就是真实的人性。举个栗子,如果你借钱给别人,他好多年没还钱。有一天,你急着用钱,张口向他要,你感觉结果会是什么?我相信,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是他把钱还了你,但是你们的友谊也就走到头了!在很多中国人心里,感恩的概念非常模糊,他把钱主动给你可以,但是如若你开口讨要,那就是不够哥们了!他根本不想,当时你帮他的时候是多么的大方!

做人大方是优点,过于大方就是糊涂了。如果不分对象,没有原则的大方,不但得不到感恩和尊重,反而会失去朋友,也就是题目所说的“被人疏远”。生活和工作中,大方一定要分人,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施舍你的爱心。有些人人品好,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你对他大方点,这是积德行善之举,关键时刻你帮他一把,他会一辈子感激你。可是,有些人的人品就不敢恭维了,吃什么没饱,占便宜没够,你给他一斗,他就想要一升,一旦满足不了他的要求,立刻就跟你翻脸,到处毁坏你的名声,像这样的人,如果你爱心泛滥,岂不是现实版的农夫和蛇的故事嘛!

温馨提示: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阅读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题主的命题是不正确的。

“大方”本身并不会招致“友尽”,实际上,大方而宾客盈门的人也大有人在。对那些大方而没有朋友的人,他们失去朋友的真正理由并不是大方,而是另有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

  1. 他们高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2. 他们没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先说第一点:他们高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 如果一个人是一个富二代,家里资产上亿,那么,即使他每天给身边的朋友买星巴克咖啡喝,也不会对自己的经济有什么显著的影响——这种大方,是“适度的大方”。

  • 如果一个人是一个普通的打工族,每一个月挣 5000 元,那么,如果他每天都给身边的朋友买星巴克喝,就会让自己的生活捉襟见肘——因为天天喝星巴克咖啡,每个月光在咖啡上的开销就超过千元,如果身边的朋友多一些,基本就会消耗他所有的收入——显而易见,这种大方是不可持续的,它是“过度的大方”。

如果一个人的大方是符合自身经济实力的大方,那他的大方并不会招致“友尽”——他的朋友们会欣然接受他的大方,并记得他的好;但倘若他的大方是“过度的大方”,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考虑到他的经济实力,他的朋友们会觉得他有求于自己,或是觉得应该找个机会请回去以不显得尴尬。无疑,“过度的大方” 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友谊的作用,还会产生一定的尴尬,有让友谊产生裂痕的风险。


再说第二点:他们没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什么叫“期望值管理”呢?就是控制你身边人对你们之间关系的期望。

一个人,如果偶尔给朋友们送礼物,他的朋友会开心、会感激;但如果他隔三差五地给朋友送礼物,又找不到什么恰当的理由,时间长了,他的朋友反而会觉得这是一件稀疏平常、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会为之感激和开心,而这个时候如果你停止送礼物了,对方反而会觉得你不够意思——这是因为,你过去的慷慨提高了朋友对你的期望值,而这个期望值一旦提升,很难再降下来。渣男常常因为浪子回头得到大家的赞美,而做尽好事的好人却往往因为一个污点前功尽弃,这便是期望值管理的正例和反例。

因此,即使是让别人开心的好事,也不应该多多益善,而是应该在恰当的时机去做,让效益最大化,这才是聪明的选择。


曾加


因为过于大方的人违反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社会交换理论。人们通常认为,越大方的人越受欢迎,如总是抢着买单、每次出去旅游都会送大家礼物,确实,短期内大方的人很受欢迎,但是从长期来看,除了极少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这种行为,会逐渐疏远这个人,慢慢的友尽了。还有一种情况,大方的人慢慢的心理开始不舒服了,为什么我这么大方还是没有回报,于是开始寒心,主动疏远那些受他恩惠的人,于是友尽。

社会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生活中,其实每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尽管人们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总的来看,付出和回报要像天平一样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也是礼尚往来的原因,如果失衡了,关系就继续不下去了。举个例子,大方的人每次出去旅游给大家带东西,那么大家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就会回礼。可是,收礼物不是自己主动要求的,可是回礼确实半被迫形式,时间久了自然不愿意。而对于大方的人而言,他一直在付出,却鲜少得到回报,天平严重失衡。

总之,使人最满意的社会交往关系是公平的关系,人们不喜欢被别人剥削,但通常也不愿占别人的便宜。如果你想表达心意,其实准备一个小礼品就可以了,这样,收礼的人不会有负担,你也不会有负担。这样的关系最舒服。


希朴羊


我是余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OH卡执行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这里提到了一个状况,“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这句话里有着多层的理解。


首先,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现象。就像我们说的“好心没有好报”之类的,它提出了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关系背后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努力求存,包括人类的祖先,人类的历史,都是一部部为生存而奋斗,为种族延续而努力的史诗。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重视道德建设,而渐渐把这些需要放到了不能宣之于口的地位,尤其中华民族的传统,讲究美德,更是强调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这种不求回报的方式,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结果。作为思考者,我们不能只看到结果,还需要看到过程。通常有着普遍常识的人,在对别人“大方”的好的时候,也是有着一定的选择能力的。


这就出现了很多种开端:

1. 如果这个“大方”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选择了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那么最后被疏远似乎也是很自然的,这在选择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注定了。

2. 如果这个“大方”是有所选择,选择了会感恩的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很值得分析了。

在一开始给与的时候,对方是否也是给出相对的回报的呢?回报就像是一种银行存款,双方都在向这份关系里投入心力,而对等的投入和关注,会让关系越来越亲近。如果双方的付出不对等,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这段关系都很可能走不长远,也就是走到疏远的境地。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道德从我们出生时就开始教导我们回报,这种长期的教导和社会的熏陶会使得我们形成本能的自我检查,如果发现自己没有给出相应的回报,或者无法给出,那么就容易出现内疚自责,而这样的情绪是会为关系蒙上难以抹除的阴影的。这样一来,走向疏远也就是必然的了。

3.如果这个“大方”是有所选择,以教化和感恩为目的,那么从一开始这个对象就是还无法给与对等的回报的,在这个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投入,需要怎样一个不断调整的投入,都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工作,也有可能对方无法忍受这种教化而离开,这也会导致疏远。

那其实还有更多的可能,尤其是这个“疏远”,如果我们仔细体会,这其实有着这个“大方”的人的感受,而感受就是我们心理学上常常强调的主观现实,也就是这个人自己的主观感觉,它可能和现实是对等的,也可能有所差异。相对于一个大方的人来说,他/她所感受到的疏远,要怎样来评量呢?在心理学中其实会对一件客观的现象带来的主观的感受进行评分,以此来确定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个现象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就拿疏远来说,如果咱们现在的通用方式微信的联系频率来衡量,有的人也许一周联系一次就觉得很亲近了,有的人可能一天不联系就会觉得疏远,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可能就很容易出现疏远的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最“大方”的例子,父母照顾孩子,幼年的辛苦养育,青年的悉心照料,成年后的种种支援,是否最后得到内心觉得满意的回报呢?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我们能够仔细体会一下在父母照顾孩子的同时,其实父母也有作为父母价值感的呈现,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收获,可能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关系的背后那些更加复杂和细微的需要了。


所以,大方的人是否会被疏远,不仅仅要看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去大方,很多时候,也要取决于这个“大方”的人对关系的把握。


余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OH卡执行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以精神分析动力学为本,分析心理学意象及梦境分析,以及人本聚焦为方向,提供婚姻情感,人际沟通,情绪困扰,职场压力等咨询,并常年带领OH卡牌,绘画,游戏等团体沙龙。


如果您认可咨询师的分析,可以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这个问题很现实,其实说到人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教育非常重要,而在西方国家,则是认为人性从本源来说是恶的,所以需要向上帝忏悔,从法律来约束。

不管人性善还是性恶,都在后天的教育中会有改变,而教育是基于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说服教育以及强制性教育的。

而在教育上基于不同人生活的环境和对问题的看法,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同一环境下因某一个体行为或者语言会让其他人形成一种喜欢或者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题主提出的问题之一。

大方的人一般有两种,一是的确能够有实力的人,一个是穷大方的人。

按照道理来说,大方的人是应该受到欢迎的,为什么又会受到排斥呢?

其实人的确很复杂,一个是看到别人有钱,自己的心理有一种自卑感,或者是嫉妒,所以就不想跟这些有钱人相处,而穷大方的人,别人又觉得这个人会装逼,或者是出于同情,也不愿意同这样的人相处,所以一个人在任何时候,无论处事还是做人,都要保持一个度,请客可以付钱,但是也要给别人一个机会,没有钱不要装的很有钱,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人家不领你的情,不愿意和你相处,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煮茶闻书香


这个事我深有体会。我已悔恨不已。双方来往,人家给200.我就还500。人家给500,我就还1000。本意是不能太等价了,应该多于别人给自己的,但是问题来了,每当有婚丧嫁娶等事情时,别人拿200时,主人很高兴,我拿600时,主人脸上就不高兴了,我纳闷。一次婚事,我拿1000(曾有事时给我500),主人在酒桌上直接就说;都说你很仗义很大方,其实你很小气。我都蒙了,不知怎么好了,以后又发生几起,都是拿钱多惹的事。而后一好友劝诫我说,大家对你期望值太高了,你花的越多得罪的人越多。一是同时随礼你比别人多,他们对你有意见。二是主人家期望你比他想象的要多的多,但他的期望值你拿多少都白搭,我才恍然大悟。哎,不说了,越说越气!


手机用户侠士


有个歪理不知道你信不信,越大方的人越友尽……
下面带你看看网友分享的例子:
大方的人最后容易友尽,这种情况还是有的。1,大方的人一般性格都大大咧咧,有的甚至財大气粗。有时大方的人抢着埋单,这有时也容易勿略了友人的感受。自尊心强的友人不喜欢这样,感觉违背了平等条约,不愿意欠这人情,只有敬而远之!2,大方的人也是爱憎分明之人,如果感觉要强的友人离开后,剩下的无非是些拍马屁奉承之辈,他可能也会自己选择离开这样的友人。3,如今这社会,白眼狼之辈比比皆是。比如大方之人今天资助一佰,明天只给十块,说不定会遭到白眼哈?!所以说如今这社会健议大方这人需大方得体,虽然有舍有得,但大方需适度,量力而为!嘬好把自己的大方用在行善上,也为自己积一份公德!
我弟弟就是太大方,自己没钱,就是借也要对得起朋友!对自家人确不花钱,也知道他认为自己人有担当。可是也没几个知心朋友,尤其是有钱的。因为自己老是没钱!弟媳和侄儿侄女他都没管到!哎!不靠谱!
我哥哥就是个大方人。有朋友来家里来,恨不得把家里好吃的好喝都拿出来招待人。一次他去朋友家感觉被冷落了喝了点酒,心里不平衡!那几个朋友被他骂一遍!后来闹翻了,见面也不说话了!
人都是健忘的,你对他/她好,时间长了他/她是会习惯的,习惯了就会忽视爱或者给予是需要回应的,一旦有几次没有让他/她满意,反而会觉得你变了,对他/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好了。而付出的人长时间得不到回应自然也会感到难过,时间一长自然友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人天天挨揍,有一天忽然没有挨揍,反而请他吃饭,他反而觉得你不错,没有再打他。这就是人性,老话说的好,斗米恩,升米仇就是这个道理。凡是都有个度,过了就会出现问题。

珍视映画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真正大方的人不可能会被疏远,除非他是个没有道德的人。

曾子曰:“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这里面的“道”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业成功的规律,不论是古代帝王之业还是现代人做事业,最关键的就是人,就是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唯有德才可以得。所以想要人心归向,或是贵人相助,必须先要从自己“立德”开始。如果自己做人都处处“缺德”,一切就免谈了!

有德行才会有人帮你,有了人帮你才能开拓疆土、开拓市场,才能拥有财富,有财了才可以起种种妙用。所以德是本,是根,财是末,是枝。颠倒了是成就不了事业的,即使一时成功,也不长久。


正德禅茶文化


题主这个题目有失偏颇,可能与这句“升米恩斗米仇”有关,因为大方给予,反而养出了白眼狼,最后得出了“好心没好报”的结论,越对别人宽厚大方,对方的胃口越高,越容易不满足,最后导致仇恨,疏远了你。我认为题主的逻辑是这样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国内一些慈善家,捐款越多的人,未必越得到尊重。特别是一些影视明星,很少出现在慈善榜上。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你开始的大方,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无法承载的时候,对祈求者来说,“期望值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仇恨越大”。尤其是一线当红明星,你献多少爱心是一个合理的标准呢?没人给你发一张证书。

比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喷子喷某富豪、某明星,你们这么有钱,怎么才捐一百万元。你们的良心哪里去了?!其实,喷子一分钱都没有捐。无论你捐多少,都会受到质疑。因为人们有一个普遍心理,你捐助的一定是小数目,海洋平面下面的冰山不知道有多大呢?

对于普通人,也是这个道理,甚至比公众人物还严重,因为,还有多几项心态:

第一:你如果大方,经常帮助别人,一旦你无力承受的时候,或者你最后几次没有帮的时候,那个经常经受帮助的人,就有“损失厌恶”心态。本来就是“我的”,你凭什么不帮我。于是,仇恨你,疏远你。

第二:你如果经济实力强大,经常大方,人们认为你就应该仗义疏财。你如果经济实力不强,却还经常大方,人们自然会给你扣一定“装”的帽子。

第三:你经常大方了,就显得别人小气了,羡慕嫉妒恨,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事情还少吗?

总之,有一个成语是紧密联系的,大方与得体,组成一个“大方得体”这个词。大方的人,其实,更容易吸引朋友接近,受到大家的欢迎。如果“得体”,就是“适度”,自己能够管理“别人的欲望值”就是内在的修炼。所以,有一个词,救急不救穷,还有一个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方到什么程度,这个需要自己去把握,是一项人生修炼。大方过度,很容易导致“升米恩斗米仇”,这是人性的必然。


职场火锅


俗话说,“斗米恩,担米仇”。帮小忙,会让别人感激;而过于大方,却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敌意和疏远。这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人:

朋友聚会,ta每次都不由分说抢着请客,宁可之后省吃俭用几天;同事遇到困难,ta一定要来帮忙,就算对方没有主要提出请求;朋友欠债,自己家里虽然已经入不敷出,但仍要仗义疏财,帮朋友还钱。

这些人,常常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别人”,到头来却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感激

心理学家说,其实不论是金钱上还是与情感上,太过大方可能会是一种不健康的“过度付出”

什么是过度付出?

如果你的付出满足以下几种情况,那就很有可能是过度的:

1. 别人没有主动提出需求,就想给出帮助。生活中,那些不问需求,就想给周围的单身男女青年介绍对象的人,就是这种情况。

2. 别人不能拒绝自己的好意。健康的付出,需要尊重对方的意愿,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都是他们的权利。而过度付出的人,别人一旦拒绝,往往会愤怒地指责对方“不识好歹”

3. 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给予提出异议。过度付出的人,总认为自己经验过人,因此自己的建议一定没错,不容质疑。

4. “离了我的帮助,你一定成功不了”。在过度付出的人眼中,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他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有自己的帮助。

5. 迫切地希望得到感激与回报。健康付出的人,享受“给予”的过程;而过度付出的人,看似大方,其实一直期待着他人的肯定和回馈。

当他们得不到回报时,往往会认为“原来我一直以来都是在被利用”、“好心喂了白眼狼”

6. 为了付出,不惜以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为代价。比如有些人,即使让全家省吃俭用,也要仗义疏财,帮朋友还债。这些人,就好像自己不会游泳,还要亲自去救落水的人。

这些特征,使得他们的付出更像是无法控制的冲动,因此他们的行为也被称为“强迫性帮助”和“拯救成瘾”。

(图自pexels)

过度付出害人害己

过度付出害人有三点:

一是让对方觉得被轻视、尊严被侮辱,觉得你老请客是瞧不起ta。

二是增加对方的依赖性,让ta觉得只能找你来帮忙,自己无法成长。

三是让他人有压力,过度付出的人总是期待回报,却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可能已经超过了对方回报的范围。

害己也有三点:

一是因为时常得不到回报,会让自己觉得不公平,感到愤怒、不满。

二是当自己金钱耗尽、情绪疲惫的时候,如果想停止以往的帮助,会让自己非常内疚

三是总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的帮助,会将自己的价值与他人的评价捆绑在一起。一旦他人厌恶你的帮助,就可能会伤到你的自我价值感,

如何合理付出?

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都应该学会健康地付出。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过度付出的人,你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的认知。比如,如果你认为你的付出“都是为了对方好”,那么在付出之前,先问问自己,“如果我得不到任何回报,对方也不会感激我,甚至可能质疑我的帮助,我还要坚持帮助ta吗?”

你也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找到改变的动力。比如写下:“对ta的付出让人我觉得疲惫,如果我不再过分担心ta,那我将有更多时间去照顾自己/完成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的身边有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人,你也需要意识到、且告诉对方,这样的过度付出对你们双方都是不利的。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