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在哪,「改」了什麼?

新高考“新”在哪,“改”了什麼?

1.高中學習的科目

與現在一樣,新高考改革後,學生要學的科目變化不大,一共是 13門: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包括美術和音樂)、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

2.合格性考試

學生在學完所有13門課程之後,都要參加一個叫做“合格性考試”的測試,可以理解為之前的會考。

所謂合格性考試,顧名思義,就是檢查高中是否合格了,合格了就證明滿足了高中畢業的基本條件,可以獲得高中畢業證書了。

合格性考試的分數並不呈現具體成績,而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呈現。

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六門課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

語文、數學和外語都是100分為滿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如果參加統一高考,而且高考分數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就可以直接認定合格性考試合格,這樣就可以省去一次考試。

為了不影響高考,佔用學生過多精力,合格性考試採用隨教、隨考、隨清的方式。也就是說,在學完之後,會盡快安排考試,考過了就沒心思了,能拿更多精力準備高考。

具體的時間安排來看:

每年會統一組織兩次考試(以浙江省為例,是放在1月和6月),放在每個學期期末,學生最早可以在高一第二學期末參加。

除了以上以“考試”形式結課的科目之外,體育與健康,是放在高三第二學期,考核方式是考察;藝術類(包括音樂與美術),放在高三第一學期末,方式也是考察。具體的時間安排,請關注屆時的政策發佈。

新高考“新”在哪,“改”了什麼?

3.考試新形式:等級性考試

除了合格性考試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等級性考試”的考試。

它是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課中,根據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自由選取3門作為自己的科目參加考試。(浙江省還加入了“技術”學科,所以是“7選3”,不排除在今後有些省份將採用浙江的模式。)

這種考試有什麼用呢?

作用老大了。

因為新高考改革之後,學生的高考成績,除了統一考試中全部考生都必須參加的語文、數學、外語之外,還要加上等級性考試的成績。

4.新舊高考的對比與變化

01.科目組成變化

之前高中是要文理分科的,學生只有兩種固定的搭配可以選擇,要麼理科學習物理、化學、生物,要麼文科學習政治、歷史、地理,只要選擇某一類,就要學規定好的科目,未改革前的高考,很像是固定的套餐一樣。

而如今新高考則大不一樣。

不再分文理了,語數外之外,學生可以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或7門)課中自由選擇3門。此時,新高考改革後,高考科目更像是自助餐,任君挑選。

除了科目的變革外,部分統一性考試科目中(即通常講的主科)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因為現在沒有了文理,所以數學科目不再分開命題,所有學生使用同一套試卷。

外語不再是一次性考試,新高考改革後,外語一年有兩次考試機會,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績。(請注意甄別兩次機會是指聽力兩次,還是指筆試兩次。從目前來看,大多省份都是聽力兩次機會,而筆試只有最終的一次。)

新高考“新”在哪,“改”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