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家長相互吐槽?究竟是爲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本週一,教師們度過了第34個教師節。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可如今,他們的辛苦程度似乎增加了不少。隨著智能手機和聊天工具的使用普及,現在微信逐漸成為家長和老師們溝通的渠道。本是增加便利的溝通工具,卻慢慢成為老師們的隱形負擔。這是怎麼回事呢?

“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

不少老師為了方便與家長交流溝通孩子學習生活情況,便加入了“家長微信群”,可沒想到家長群讓自己感到鬧心。有老師反映,有時候學校發一條通知到家長群裡,家長們就轟炸式回覆,一直刷屏,微信一直響個不停。

老師家長相互吐槽?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一些幼兒園和小學的家長們,甚至還要求老師每天拍下自己孩子的在校情況。孩子們午睡、孩子們玩遊戲、孩子們吃飯,有的老師一天要為家長直播數十次孩子們的“校園生活”。

老師家長相互吐槽?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除此之外,不少家長還會在群裡發廣告或者各類點贊、轉發抽獎等信息。老師十多分鐘沒看手機,再一看微信,未讀消息就過百了。結果點開看,全是家長們在群裡聊些瑣事,或者發些廣告宣傳。一些老師,甚至覺得自己得了“手機恐懼症”。

老師家長相互吐槽?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老師們在吐槽家長群的同時,孩子的家長們也說出了自己的不滿。之前孩子們在讀書的時候,家長只需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課後輔導,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可如今,學生們的“家庭作業”也逐漸變成了“家長作業”。

“數1億粒米?只有辭職了。”

不少家長反映,他們現在最害怕的,不是別的,正是孩子的家庭作業。現在許多幼兒園包括小學,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幫助,孩子們根本沒有辦法完成。一些作業甚至連家長都無法輕易完成,比如手工,製作學具。一位數學老師竟然還佈置了一道“數1億粒米”的作業給孩子們,真是叫家長們頭大。

老師家長相互吐槽?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不僅僅是作業,平時孩子上網查資料、打印、整理,都需要家長的參與。否則家庭作業的完成質量很差,還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家長們認為,孩子剛剛學習就佈置這些複雜的任務,顯然是讓家長參與進來。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賴性會加強,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都會喪失。

老師家長相互吐槽?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一些家長還說,由於教育減負,許多學校下午2、3點就放學了,讓家長剛到單位一會兒,又得準備去接孩子放學。生活節奏完全亂了,單位領導也會給臉色看,感到力不從心。

老師家長相互吐槽?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老師吐槽,家長叫苦,究竟是誰苦了誰?其實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家長們建立家長群,是為了更好的瞭解孩子的生活與學習,拉近了學校和家庭的距離。只不過缺少規矩,不能形成良好的聊天環境。老師們佈置這些困難的作業,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課後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只不過缺少考慮,應多與家長們溝通,讓孩子們能在思考中真正得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