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凤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为“官二代”

在大多数的看来,“官二代”是一个稍有贬义的称呼,给人一种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印象。

其实,在古代,官二代做官是正常现象,且有任子、恩荫等制度予以保障。必须承认,古代官二代中,确实出现不少不学无术、尸位素餐的纨绔子弟。


并非凤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为“官二代”

比如,赵奢之子赵括、石苞之子石崇、房玄龄次子房遗爱、高俅之子高衙内、秦桧之子秦熺、严嵩之子严世藩、龚自珍之子龚橙等,都是著名的官二代,至于刘禅等著名皇二代就不列举了,他们都干过祸国殃民之事,遗臭万年。


并非凤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为“官二代”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但也有太多的官二代,不仅有真才实学,政绩卓越,而且流芳千古。


并非凤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为“官二代”

西汉著名爱国大使苏武,他的父亲苏建,是卫青的战友,官至代郡太守(省长),符合当时任子条件。苏武就是靠任子制,先当上朝廷郎官,然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出使匈奴国大使。由此,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千年不衰,苏武本人也成为忠贞不渝的官员经典。


并非凤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为“官二代”

吕夷简出身仕宦之家,伯父吕蒙正是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其祖父龟祥曾任安徽寿州知州,故移家寿州,父亲吕蒙亨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

按照当时的门荫制,吕夷简完全可以不参加科举也可做官,但真宗初年,吕夷简还是参加科举,中了进士,先后历任通州通判、滨州知州、礼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吕夷简才识卓优、清慎勤政,当时便有“廉能”之誉。知滨州时,他上疏请免掉农具税,真宗为之颁行天下。在礼部员外郎任上,他批评真宗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请罢除冬天河运木石。真宗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数次委以大任。他曾出使契丹议和划界,返朝后升任知制诰之职,成为真宗的近臣。

真宗末年,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真宗竟把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吕夷简后来担任宰相(国务总理)一职。至于范仲淹说他大权独揽,那是政见不一而已。

唐初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由于父亲褚亮做到了通直散骑常侍而受荫为秘书郎入仕。


并非凤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为“官二代”

唐朝宰相姚崇,本名姚元崇,他的父亲姚懿曾任嶲州都督,因此他可以受荫直接当官。而且朝廷已经选中他当亲王李弘的挽郎,官场向他敞开了大门。

但姚元崇觉得靠父亲的恩荫,靠给人抬棺材当官,有伤自尊。他事后未去吏部登记,而是改名姚崇参加科举,高中进士,当上了官,传为佳话。


并非凤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为“官二代”

纪晓岚、张廷玉是清朝著名大臣,政绩卓越,甚至死后“配享太庙”(能死后享受这种待遇的极为少见),但他们都属于标准的官二代。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清朝军机处工作规则的创制者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康熙六年(1667)进士,入直南书房,升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曾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训典》总裁官。

实事求是地说,翻阅历史人物的身世,发现史上有名、政绩卓著的多数是官二代,真正像电视上经常播放的强抢民女,胡作非为的,还是少数。分析原因有四:

一是概率更高。因为一直推行任子制和门荫制,史上大多数官员来自官二代,数量多,自然优秀概率也高。

二是竞争机制。科举制的推行,一方面选拔了草根人才,另一方面,也确实对官二代形成了挑战和竞争,朝廷当然也鼓励这种良性竞争,这就刺激了官二代也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在竞争中胜出,攀上更高职位,从而延续门楣,光宗耀祖。

三是重视家教。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读书之人,即使是官二代,也大多对四书五经有所了解,自然更加重视家教。通过科举当上官员的贫寒子弟,其下一代也就演变成官二代,自然也从门荫制的反对者变成拥护者,更是希望子孙们能多读书、走正途,也成为国家栋梁。

四是更好的条件。官二代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相比更加优越。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他们又从小就和成功的父辈呆在一起,耳濡目染,见多识广,所以,他们确实能比普通人家子弟更熟悉政务、视野更开阔,政治素质较高。和当下现在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比率更高的原因差不多。

以上,如果官二代能有清醒认识,并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正能量,确实更可能超过草根出身的人,从而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反之,也容易像清人吴汝纶所说的:“习于骄恣浇薄”,最后堕落成纨绔子弟,结局悲催,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